前些天,小編在外吃飯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小孩在吃飯時,不小心把湯撒在了衣服上,旁邊的媽媽正好看到這一幕,于是喋喋不休地給他講起了大道理:“我說過多少回了,吃飯不能這樣吃”、“你現在連吃飯都學不好,以後怎麽去學更難的東西”……結果,孩子聽到媽媽這樣說後,一臉委屈,眼淚刷刷直掉,但媽媽還是不顧及他的情緒,繼續在說教和講理。
這樣的場景,真的讓人看得心酸啊!很多父母不知道,這樣給孩子講道理,其實孩子根本沒聽進去,還在無形中對父母的“道理”産生了恐懼感。
一、爲什麽當孩子面臨父母講道理時,就如臨大敵
1、“超限效應”起了作用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超限效應”,意思是說唠叨得太多,刺激得太多或是時間過長,就會引起孩子的不耐煩、煩躁,或者是逆反的心理現象。
打個簡單的比方,拿我們自己來說,好不容易有個休息時間了,滿心歡喜地放假回家,本以爲可以安靜地休息一下,結果父母看不慣你這看不慣你那,不停地唠叨你,讓你完全應接不暇,恨不得馬上逃離。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做什麽都是無意識的,如果你不停地唠叨,只會讓他們覺得厭煩和反感。
2、無助感和自卑感強烈來襲
唠叨就像是一把軟刀子,它會一點點割掉孩子的自信和快樂。因爲父母的唠叨都是在譴責孩子做得不對,給了孩子一種負面的暗示:你不行,你不對,你不好。一旦這樣的唠叨每天都産生的話,孩子自然而然會形成“我真的不行”的心理,從而變得懦弱、自卑和膽小,特別是當父母開始唠叨時,這種感覺會更甚。
3、被父母壓抑了天性,打擊過大
很多父母會因爲孩子的調皮搗蛋而不停地說教,但是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在做這些行爲時,背後的原因是什麽呢?他們也許就是想去探索,想去感受,想去體驗。在孩子的世界,有些所謂的理性,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父母若總是用說教來壓抑孩子這種天性的話,無異于用黑暗在吞噬孩子的童真。一旦孩子失去了童真和想象,就會覺得生活毫無意義,對父母的說教更是厭煩至極。
教育學家盧梭曾說過一句話: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分別是講道理、發脾氣,以及刻意感動。可是,爲什麽還是有那麽多父母非要采用說教的方式來管教呢?
二、家長喜歡給孩子講道理的背後原因
1、思維慣性
有些家長以前接受過太多大道理,所以現在習慣性地把道理倒給孩子。有位家長說,自己很瞧不起那些打孩子的父母,有什麽不能用說教解決的呢?
于是,他遇到問題時,總是很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並且講來講去都是重複那些話,後來孩子聽煩了,慢慢變得不再聽他的話。最後,當他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威脅時,也對孩子動了手,成爲了自己最瞧不起的家長。
2、覺得一切都是爲孩子好
很多父母認爲孩子做的事情不對,又看到孩子抵觸自己講道理時,都會說:“你別嫌我啰嗦,我都是爲你好。”其實啊,父母總是把自己認爲最好的東西傳授給孩子,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卻忽視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會認爲父母的說教是一種精神控制,從而産生反感。
3、家長懶
既然能用嘴解決的事情,何必用腦和行爲去解決呢?這就是有些懶家長的想法。如果可以把一個大道理用在所有事情上,一勞永逸,一句頂萬句,何樂而不爲?
很多家長忽視了一個真理,就是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對錯,需要家長用自身行動去引導和示範,去換位思考,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但是這些需要家長花精力和時間,所以有些家長就直接忽視了。
用大道理壓人,讓孩子被迫接受家長的口頭“道理”,這其實就是在使用蠻力綁架孩子的思想,是家長思維懶惰的表現,長期下去,不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家長應該利用“邊門效應”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邊門效應”主張通過間接的方式,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所謂邊門效應,通俗來說,就是人們容易對異質的東西發生興趣,反而對同質的東西産生厭惡,所以父母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故意犯錯讓孩子指正
比如孩子穿衣服穿錯了,父母也可以學著孩子的穿法穿給孩子看,孩子看了肯定覺得很滑稽,在指出父母錯誤的同時,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從這種特殊的幽默中得到快樂。
比如,父母有時候可以裝傻,裝成找不到自己的東西,要孩子幫忙,當孩子看到父母無助的樣子時,肯定很樂意幫忙,說不定還會教父母以後該怎麽放呢!這些行爲不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還會讓孩子有強烈的存在感,且懂得“收拾”的意義。
2、以疏導情緒爲主,講道理爲輔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和包容,以及有意義的指正。
比如,有個孩子每次跟小朋友爭吵時,媽媽都會指責他,跟他講道理,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後來,媽媽換了一種方式,每當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有矛盾時,她會先抱住他,問他發生矛盾的原因,看媽媽能不能幫他解決?當媽媽這樣說過後,孩子才打開了內心,把委屈都告訴了媽媽,最後,在媽媽認同他的感受和引導下,去跟對方道了歉。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不講道理,只是他需要理解和接納。一旦孩子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了,他的態度也會變得平和,才會對父母産生信任感和認同感。
3、給孩子講有趣的故事,勝過講大道理
人類的大腦喜歡接受一些生動、感性和有趣的東西,對那些枯燥無味的東西都有不自覺的抵觸,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利用故事思維,把抽象的道理用吸引人的故事展現出來,會讓孩子更好地接受。
一個好的故事,就像能吐露孩子心事的知心姐姐,能讓孩子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從而更好地去改正錯誤。
總而言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與孩子保持平等而溫暖的親子關系,而不是以愛的名義,來綁架孩子。愛孩子是如他所願,而不是如父母所願,這才是孩子最喜愛的“大道理”。
今日互動話題:你的孩子喜歡聽你講“道理”嗎?你們是怎麽對待孩子犯錯誤的呢?一起來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