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白沙,你的腦海裏是不是馬上浮現出樹影婆娑的椰樹、海浪不停拍打沙灘、家人或同學朋友打包了一大袋零食,准備通宵在度假屋裏打麻將的情景?
130年前殖民時期的名流商賈和你的想法差不多。
國家文物局最新推出的第19條曆史走道,聚焦白沙豐富的人文曆史,從中介紹了本地人到東海岸度假的淵源如何追溯至19世紀末。
白沙從沼澤到度假勝地的蛻變
殖民時期企業家伊萊亞斯的海邊豪宅後來改建爲白沙酒店。(國家檔案館提供)
根據文物局資料,19世紀初期的白沙基本上被低地森林、紅樹林、泥灘和沙地包圍。
在這一片荒蕪之中,當年殖民時期的上層階級還是看出了這裏的潛力,先後在這裏種植農作物,1890年代末更興建了不少海邊度假洋樓。
其中要屬企業家伊萊亞斯(Joseph Aaron Elias)建造的12個房間豪宅最爲人所津津樂道,後來附近的道路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這棟豪宅後來改建爲白沙酒店(Pasir Ris Hotel),但依然是少數有錢人的休閑地點。直到1958年,這裏才開放給平民百姓使用,人民協會在1970年代建造平價度假屋,進一步讓更多民衆也能享受海邊度假風情。
從海邊度假小鎮發展爲白沙鎮
白沙公園裏的遊樂場出現在1980年代照片中。(國家檔案館提供)
全長14公裏的白沙曆史走道共有23個景點,除了海灘風情主題路線,文物局也規劃了另外兩個主題路線,即休閑遊玩好去處和市鎮建築特色,讓公衆探索白沙這個靠海市鎮的豐富曆史。
在1970年代開始發展,以排屋、半獨立式和獨立式洋房爲主的白沙海灘公園住宅區(Pasir Ris Beach Park Estate)是東北部首批大型住宅區。白沙的第一批組屋于1988年3月開賣,當時約有3770人住在890個組屋單位,30多年後的今天,這個數字增至10萬8400人住在2萬9650多個組屋單位。
隨著時間推進,白沙已成爲生活機能完善的東部重鎮。
多元的宗教場所 東南亞第一間藏傳佛教寺廟——釋迦寺
位于巴西立第4通道的釋迦寺。(國家文物局提供)
如果白沙最廣爲人知的是東海岸風景線,那最鮮爲人知的可能是東南亞第一間藏傳佛教寺廟——釋迦寺(Sakya Tenphel Ling)。
釋迦寺由新加坡佛學研究會籌款350萬元建成,于1995年由時任環境發展部代部長兼國防部高級政務部長張志賢主持開幕儀式。
來自尼泊爾、印度和台灣等地的僧侶都曾到訪寺廟舉辦法會或授課。廟裏的主要裝飾由來訪和常駐僧侶繪畫和雕刻,按照藏傳佛教對顔色定義,紅色代表智慧,藍色代表憐憫,而白色代表權力。
新加坡的“藍色回教堂”——依斯迪法回教堂
建于1999年的依斯迪法回教堂。(國家文物局提供)
全天候開放的依斯迪法回教堂(Masjid Al-Istighfar)建于1999年,設計靈感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藍色回教堂”。
教堂有兩座洋蔥型圓頂,幾何型圖案和窗戶設計富有回教建築特色,高挑的屋頂利于空氣流通,更適合本地氣候。
這座回教堂不僅服務白沙、淡濱尼一帶的回教徒,也開放讓非回教徒參觀。
供奉三族宗教神祗的洛陽大伯公宮
供奉三族宗教神祗的洛陽大伯公宮。(國家文物局提供)
經曆多次搬遷的洛陽大伯公宮于2007年遷入現址,雖然只有30多年曆史,但卻是本地家喻戶曉、香火鼎盛的廟宇。
這座廟宇彙集了華、巫、印多元種族宗教,供奉的神袛包括華族的大伯公、馬來族的拿督公與印度族的象神甘尼沙。
休閑好去處 白沙公園與白沙鎮公園
占地70公頃的白沙公園保留了紅樹林、泥灘等原生風貌,公園內狹長的海岸線從白沙海灘一直延伸至羅央河。
沿著公園內的走道散步,可觀察六公頃紅樹林裏的生態環境。從樓高三層的觀鳥塔裏更可鳥瞰整片濕地,偶爾還能看到河口鳄魚(Estuarine Crocodile)。
人民協會、全國職工總會和前新加坡電信管理局于1970年代先後在白沙興建的度假屋,爲民衆打造了平價的放松休閑場所。
臨近這座公園的其中一些度假屋至今仍保留充滿古早風情的遊樂場,如用瓷磚拼貼裝飾的大象遊樂場。
臨近白沙公園的度假村裏,保留了大象遊樂場。(國家文物局提供)
位于白沙鎮公園的釣魚場已有30年曆史。
釣魚愛好者相信對位于巴西立第3通道的白沙鎮公園釣魚場並不陌生,已有30年曆史的這個釣魚場是公園的一大特色。
這座公園就位于金宮旅遊勝地的舊址,當年這裏不僅有度假屋,還有夜店、餐館和礦湖改建而成的釣魚和劃船池。
政府過後將這一帶重新發展,建造了白沙鎮公園,並將礦湖改成現在的釣魚場。
如果對白沙的特色景點興趣,可上網Roots.sg下載白沙曆史走道的導覽地圖和手冊,了解更多關于這裏的人文曆史。
記者:卓彥薇
攝影:何家俊 陳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