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 新加坡的城市風貌變得越來越精彩,很多追求設計感的作品,在實用之余運用美學,讓建築外觀散發不一樣的視覺魅力。
下面介紹新加坡十座深具特點的建築,不論是“飛碟”、“榴梿”、“馬蹄鐵”還是“計算器”,都展現了獨特魅力。
1
最高法院大廈 Supreme Court of Singapore
2005年啓用,由英國建築師事務所 Foster and Partners 所設計。這座建築最搶眼的設計,莫過于頂樓的圓形“飛碟”。這個“飛碟”是該建築的最高樓層即第九層樓,新加坡的終審法院——最高法院上訴庭就設在這裏。“飛碟”象征著新加坡司法制度的最高權力。
最高法院大廈地址:1 Supreme Court Lane;最靠近的地鐵站(MRT Station):政府大廈(City Hall)
2
珍珠苑 Pearl Bank Apartments
建于1976年,至今仍受建築愛好者追捧,民衆也爲它請命,希望當局永久保留這棟富有特色的樓宇。
馬蹄鐵形的外觀不爲標新立異,而是從空間設計上做到讓272戶單位都能前後通風。此外,每一層樓有八個單位和八架電梯,以及共用的走廊與露天樓梯,讓住戶在享有隱私的同時,也有進行互動的社區空間。
珍珠苑靠近牛車水,地址:1 Pearl Bank;最靠近的地鐵站:歐南園(Outram Park)
3
華僑銀行大廈 OCBC Centre
1976年落成,其52層樓的高度,當年是新加坡最高的建築物。
華僑銀行大廈的外觀,有三個由小窗口拼出的巨型方塊,這使它有了“計算器”的昵稱。樓身的邊角呈渾圓狀,這其實是建設時兩旁各造一個半圓形大柱,中間再以三個巨梁銜接,以加速建造過程
華僑銀行大廈地址:65 Chulia Street;最靠近的地鐵站: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G出口。
4
濱海灣螺旋橋 The Helix Bridge
2010年啓用,螺旋線人行橋位于新加坡河上遊地段,連接新加坡城市既有CBD和新的濱海地區。設計概念是將橋體彎曲,形成一個拱形,目的是爲了使橋身流暢地連接河道兩側的人行大道。
橋體在中心位置與另一個橋體的人行道相連,呈現出雙重螺旋線結構。這種形式形成一個由玻璃板面和穿孔鋼鐵定義的蓋頂結構。形式高效,同時生成一種沿途的移動感。
其雙螺旋(double helix)結構就像細胞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這個設計可均勻地支撐弧形橋身的重量,也象征了生命、延續、更新和成長。螺旋橋于2010年在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獎項中,獲得最佳交通建築的榮譽。
最靠近的地鐵站:寶門廊(Promenade),從A出口步行約7分鍾可到達
5
亨德申波浪橋 Hendersen Waves
亨德申波浪橋于2008年建成,橋身猶如後浪推前浪,有四個波峰和三個波谷。拱起的波峰也是遮篷,下面有長凳讓遊人休憩。
最靠近的地鐵站:直落布拉雅(Telok Blangah
6
翠城新景公寓 The Interlace
2013年落成的翠城新景,注重以人爲本的設計。樓座之間有八個不同主題的大庭院,而庭院樓梯地面的顔色,選用深淺交叉的灰色,以加強視覺上的差異,防止使用者踩空。庭院四處都有方便輪椅和嬰兒推車使用者的設施,如斜坡和扶手。九個空中花園也都配有升降梯。
設計師在采光和通風設計上落足心思,每棟建築的角度配合南北的最佳方向,減少西照陽光直射。空中花園有一個圓桌,座位可取走,讓人把輪椅推近桌子。
于隔年獲得新加坡建設局頒發的“通用設計標志獎”(Universal Design Mark Awards)的最高榮譽白金獎。通用設計指的是讓所有使用者都能通用的建築設計理念。2015年,它也獲得世界建築節的年度建築獎。
翠城新景地址:180 Depot Road;最靠近的地鐵站:拉柏多公園(Labrador Park)
7
濱海藝術中心 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2002年開幕的濱海藝術中心,新加坡人昵稱它爲“榴梿殼”。它的屋頂共用了10508片玻璃,但因新加坡長年烈日照射的原因多加了遮陽設計,遮陽板“帶刺”的樣子,像極了熱帶水果之王榴梿的外殼。
濱海藝術中心地址:1 Esplanade Drive;最靠近的地鐵站:濱海中心(Esplanade)或政府大廈(City Hall)。
8
濱海灣金沙 Marina Bay Sands
2010年開業,主建築是三座55層樓的酒店,由一個340米的長形空中花園SkyPark銜接。SkyPark面積達1.2公頃,有餐館、酒廊、花園與遊泳池,並設有世界最大的公衆觀景台。
濱海灣金沙也建有一座藝術科學博物館(ArtScience Museum),建築形狀像一朵蓮花。
濱海灣金沙地址:10 Bayfront Avenue;最靠近的地鐵站:海灣舫(Bayfront)
9
濱海灣花園“花穹”與“雲霧林” Gardens by the Bay
2012年開幕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當中有兩個巨型且內部結構不設有柱子的玻璃植物冷室(Cooled Conservatories),分別叫作“花穹” (Flower Dome)與 “雲霧林”( Cloud Forest)
冷室有大型“煙囪”,可將升到冷室上端的熱氣回收,用來烘幹冷氣系統的除濕劑。它也善用木屑等園藝廢料,用來焚燒發電,給冷氣系統供電。焚燒過程中散發的熱氣也可用來烘幹冷氣系統的除濕劑,灰燼則可充作植物肥料。
10
芽籠24A巷店屋 Lorong 24A Geylang
這條會館林立的巷子,兩旁是建于上世紀20年代、富有濃郁南洋色彩的店屋,原有的門面保存完好,漂亮迷人。新加坡商人盧朝運和友人黃山忠30年前一口氣買下這條巷子的四棟店屋,之後聯合另兩位友人,花五年再收購四棟。2010年,他們決定同時爲這八棟店屋進行內部大翻修。
這項翻修計劃很特別,業主們找來七位建築師,讓每位建築師自由發揮,但規定每棟店屋的翻修費不能超過60萬新元。結果八棟店屋內部風格迥異,以13號店屋來說,焦點是一道似 “紅色火龍”的旋轉樓梯。隔壁11號店屋則以不經修飾的洋灰、鋼鐵和玻璃作爲建材,類似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的風格。21號店屋格調高雅,燈光柔和,還造了水池;曝露的磚塊設計營造質樸與現代感兼容的效果。
如今,這八棟內部猶如一件件藝術品的店屋,有時有年輕藝術家辦畫展與攝影展。
最靠近芽籠24A巷的地鐵站:阿裕尼(Aljunied),從A出口步行6分鍾可到達。
未
完
待
續
(文章內容采自新加坡旅遊局,新加坡聯合早報,部分圖片來自Pixabay,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