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居者有其屋政策的成功,新加坡長期以來被認爲是一個不存在無家可歸或露宿街頭情況的國家。之前當發現有人露宿街頭或公園時,往往被認爲是罕見個案,如因爲個人投資失敗或受騙而暫時失去住屋等。
新加坡有足夠的政府組屋。政府一方面竭力協助國民“擁屋”,另一方面也會爲無法“擁屋”或暫時失去住屋的家庭,提供租金非常低廉的“租賃組屋”。
在新加坡,行乞是非法的。新加坡有不少宗教場所每天都會爲公衆提供免費膳食。新加坡人普遍認爲,只要一個人願意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無論是什麽工作,他都不太可能陷入無家可歸和溫飽無著的境地。
但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露宿街頭的情況被發現,同時很多個案顯示,露宿街頭者未必都是“無家可歸”,他們有可能是因爲與家人或同住者發生矛盾而不願意歸家。
也有調查顯示,每10名街頭露宿者有多達六人在工作。與很多人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不同。新加坡人普遍認爲,無家可歸者大多爲無業漢,靠接受救濟過日子。
但事實上他們大部分與普通人一樣,都在努力打一份工。只是他們工資收入並不高,比如很多人是清潔工、保安人員等,也有的是收入不穩定,如打散工等。
在新加坡,街頭露宿者往往看上去不“明顯”,因爲新加坡是熱帶國家,街頭露宿者不用帶禦寒用品,全部家當可能只是一個背包。他們白天和你我一樣去上班,晚上在街頭或公園找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睡一覺。
政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間,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平均每年爲290名無家可歸者提供援助。
但本地一直沒有針對街頭流浪者的全面統計。上一次小規模統計是在2017年,當時在全島30個地方共發現180位街頭露宿者。但這個群體究竟有多大?
新加坡今年首次對街頭流浪者展開一次全國調查。調查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黃國和領導。近500名來自不同非政府組織的義工花了三個月時間,于午夜時分走訪本地1萬2000座組屋及公共與商業場所。
他們記錄了全島在外過夜的無家可歸者。根據11月初發布的調查結果,新加坡共有約1000名街頭露宿者。在願意配合調查並接受訪問的88人中,有超過一半露宿街頭介于一年到五年,有約三成在外露宿有六年以上。
調查顯示,許多露宿街頭者一般也會面對健康或營養不良的問題。他們中每四人就有一位每天只吃一餐或什麽都沒吃,有約一半每天只吃兩餐。
雖然導致露宿街頭的原因很多,但調查顯示,有4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主要面對就業方面的困難,如找不到工作、工作不固定、或薪水太低。
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將問題歸咎于房屋。他們部分人名下有房産,或有可以留宿的地方,卻因與家人不和或與共住者有矛盾,而選擇不回家。
全國調查也看到流浪者分布,較多在市區或租賃組屋比例高的成熟組屋區,如勿洛和加冷等。在中央商業區流浪者人數最多,達241人;一些成熟組屋區則多達50人;大部分新組屋區流浪者僅在個位數。
有新加坡政府官員表示,導致露宿街頭的原因很複雜,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事實上,爲無家可歸者提供的援助機制已越來越完善,包括爲他們提供“安宿區”(Safe Sound Sleeping Places)和中途之家等,入住手續也越來越簡化。
但一些街頭露宿者並不願意或沒有准備好接受政府援助,有的甚至不願意離開街頭,去他們“不喜歡”的短期安宿區。
這令一些想幫助他們的義工和政府人員感到爲難。“畢竟要尊重他們的選擇權,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強迫的。”
也有義工表示,一些街頭露宿者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弱勢群體”,“只是暫時陷入困境的人,無家可歸只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階段”。
負責這次調查的黃國和在報告中建議,取消單身者聯合住房計劃(Joint Singles Scheme)。因爲該計劃要求申請“租賃組屋”的單身者必須與另一名單身者同住一個單位。
他也呼籲每兩到三年進行一次全國統計。“通過系統化和透明的方式計算無家可歸的人數,能讓我們更好地協助制定政策和做出服務規劃。”
調查顯示,街頭流浪者中大多數是男性,有約一半年齡在50歲以上。從種族看,約一半是華人。他們很可能因爲英文不好、不會上網等,無法了解政府有相關的援助配套。
由于他們居無定所,沒有通訊地址,無法收到政府信件,政府難以聯絡或找到他們。因此有國會議員呼籲,公衆看到流浪者時,請不要把他們趕走,應該了解一下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或許您可以幫他們撥打相關懷熱線:1800-2220000。
您對此有何看法,請寫留言告訴我們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