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處,是歐洲、非洲到東南亞各國和大洋洲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會點,也是“一帶一路”中的重要國家之一。
新加坡經濟發達、社會穩定,並且還獨特地融合了東西各方的文化。
爲了讓大家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加坡,熟悉並習慣在新加坡的風情生活,下面小編就幫大家普及一下新加坡幾個民族的“誕生史”吧!
華人族
新加坡華人是指出生或者移民到新加坡、並持有新加坡公民權或居留權的華族人士,也稱“新加坡華裔”或“華裔新加坡人”。截至2010年,新加坡共有將近280萬華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1%,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
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南方,主要是海南、福建和廣東省。福建、潮州和海南籍貫總共占新加坡華人的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主要是廣東、客家籍貫以及其他籍貫。
大致上,新加坡華人會根據自己所屬的漢語方言、語言文化組、籍貫或祖籍來做歸類。新加坡華人的籍貫相當繁雜,也趨于多樣化,通常可以由自己所講的方言來做辨認。但是廣府人是在保留自己方言方面做得最成功的,36%的廣府人在家中講白話,在家中講華語(即漢語普通話)或英語的廣府人的比率分別只占32%和28%。
相反,多數的福建人和潮州人都在家中講華語。雖然籍貫或祖籍的觀念在年輕族群當中稍有淡化,但一般新加坡華人仍會對自己的籍貫或方言組産生認同,甚至會相當重視或保留自己的方言。
新加坡華人中的峇峇娘惹(或稱海峽華人/僑生)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淡馬錫(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移民後裔。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數在唐宋時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沒有來源證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明朝移民後裔。這些唐宋明後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一般男性稱爲峇峇,而女性稱爲娘惹。
馬來族
馬來族又稱巫族,習慣上也稱爲馬來人,是居住在東南亞的比較廣泛的一個民族。馬來人從哪起源,曆史學界目前還尚無定論。但主要有二種說法,一是來自中國雲南二是起源于馬來群島。
多數研究者認爲,馬來人的祖先約在5000年前從亞洲內陸逐漸南下,遷至中南半島,並經馬來半島(也說經安達曼群島)進入蘇門答臘島,然後往東擴散到爪哇、加裏曼丹、蘇拉威西和菲律賓群島,往西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島,這種遷徙浪潮持續數千年之久。一般按遷徙時間先後大體分爲兩種:原始馬來人(包括古馬來人)和新馬來人。新加坡的馬來族人也許就是這樣遷徙過去的。
新加坡的馬來人是華人外的第二大種族,占全國人口的13.4%,在新加坡大多數馬來人說的是馬來語變體中的柔佛-廖內地區的半島語言。他們大多信奉回教,通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諸語言,但老一輩新加坡移民或者移民者的後裔,有少部分會說爪哇語。
馬來人的文化深受其他民族文化之影響,主要是暹羅人、爪哇人和蘇門答臘人的影響,他們的風俗習慣與宗教息息相關。傳統上馬來人的社會組織帶有封建制的色彩,且貴族平民之間界限非常分明,回教的法律和蘇丹的制度則維系著他們生活中的安分與團結。
印度族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南口。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隔海相望,北與馬來西亞相隔柔佛海峽,以長堤相連。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新加坡和印度原來同爲英國的殖民地,1818年末,印度總督哈斯丁勳爵(Lord Hastings),決定授權明古連(Bencoolen)總督史丹福 · 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考察了附近島嶼後登陸上新加坡。從印度移民到新加坡就是這時殖民政府做的。
自1819年英國人在新加坡定居以來,許多印度族人從印度南部來到這裏。今天,這裏約有 60% 的印度族居民都是淡米爾人的後代。在新加坡的印度居民中有58%由源自泰米爾人祖先的印度人組成,少數印度人種包括馬拉亞利人、旁遮普人、信德人、古吉拉人等。
印度的文化與他們的宗教思想關系密切,無論文學、藝術、舞蹈都含有極濃厚的宗教色彩。印度人的生活很儉樸,但對于廟宇的建築則非常講究,各種的雕塑都精致無比。
歐亞族
歐亞人是新加坡最早的定居者之一,是殖民地時期歐洲人和當地人聯系生育的後代。第一批歐亞族人是在1819年英國人建立新加坡之後的幾年間來到這裏的,主要來自槟榔嶼和馬六甲。有些歐洲人是在20世紀20年代就從馬六甲、果阿、錫蘭、明古連、澳門和槟城來到新加坡。1849年首次正式用于英屬海峽殖民地記錄的“歐亞人”一詞包括本地基督徒、印度華裔英國人、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等組成的小種族。
在殖民地期間,許多歐亞族人被雇傭爲政府部門、歐洲銀行以及商行和貿易行的辦事員,婦女的主要職業爲教師和護士。
大多數新加坡歐亞族人的歐洲祖先是葡萄牙人、荷蘭人或英國人,而他們的亞洲祖先則是中國人、馬來人或印度人。目前新加坡大約有1萬5000到3萬名歐亞族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到 1%。生活在新加坡的歐亞族人雖然人數少,但影響力深遠,是展現東西方在這裏融彙共生的一個鮮活的縮影。
歐亞族人融合了歐洲人和亞洲人的血統,自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在新加坡生活。英語是歐亞族人的第一語言,但是有一些老一輩歐亞族人是葡萄牙人的後裔,他們使用的語言是葡萄牙語的一個分支,被稱爲克裏斯坦語。
另外新加坡政府把每年的7月21日定爲“種族和諧日”,還有每年的開齋節、熱賣會、美食節、屠妖節、國慶日等等全國上下一起慶祝的活動,真正的把各民族融合成一家。
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擔心融入不進去新加坡的氛圍啦,絕對可以安心工作、掙錢,開開心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