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大發達經濟排行榜中,新加坡一般都名列前茅,這讓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座城市以及新加坡人,流露出羨慕的神色。
不過,前往新加坡旅遊的旅客,經常會問的問題則包括:“新加坡退休以及養老制度是不是不好啊?爲什麽到處能看很多年級大,而且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仍在工作?爲什麽快餐廳、茶館、計程車司機,都是老年人呢?”。
解答一:社會收入兩極分化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被譽爲“策略先生”的大前研一,2006年在其著作《M型社會:中産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提出了M型社會的概念。
M型社會是以日本社會爲研究背景,闡述了199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衰退周期後,社會脫離了中産階級時代,呈現了收入兩極化的現象,轉變爲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
在勞動人口中,收入階層的分布,只有兩個階層,底層和社會上層,俗稱屌絲和土豪兩個階層,形成頂峰和低谷的“M型社會”。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數據顯示,新加坡居民的每月工作總收入中位數爲4437元(指新元,約2萬元人民幣),比2017年的4232元多了205新元。不過,在全新加坡擁有工作收入的大約215萬4900人當中,有超過一半(56.2%)的人,月收入沒有達到平均數4000元,不屬于中等收入群體。
簡單的說,就是窮人更窮了。
解讀二:45歲以後,收入開始下降
新加坡統計局顯示,45歲則是月入的分水嶺,踏入45歲後,每月工作收入,將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這意味著那些沒有屬于中等收入群體在步入45歲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晉升到高收入群體中,而是逐步把他們推向低等收入群體。
類似的情況,在日本也正在發生,人到中年了就不吃香了。至于中國,大家都知道,很多單位明文規定,不招45歲以上的人。
再者,新加坡男女越來越遲婚,男性首次結婚的年齡中位數爲30.2歲,女性首次結婚的年齡中位數爲28.5歲,他們45歲在面臨薪水逐年減少的情況下,子女大概還在上初中和高中,子女教育費以及照顧父母的負擔,勢必進一步將他們推向低等收入群體。
這也引申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麽45歲會是新加坡人月入的分水嶺,換個說法就是,新加坡經濟結構是否出現了問題?
解讀三:老人只能成爲自由職業者
雖然新加坡人的薪水逐年增加,但相應的生活成本卻快速上漲——新加坡的奶粉價格從2007年至2017年之間就漲了120%,但薪水卻僅漲了53.8%。
老人被逼無奈,只能從事送餐服務,或者成爲計程車司機,這類工作,大多屬于自由工作者,薪水不穩定,福利方面不如一般的上班族,長遠下去,不僅擴大與一般的上班族之間的工資差距,更無望趕上“超高收入者”。
選擇從事送餐的服務或者成爲計程車司機,或許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而非自願,畢竟“有頭發既,邊個願意做癞痢”(粵語,比喻:迫不得已的選擇)。
目前新加坡有約4萬1000名私人計程車司機執照持有者,以及約9萬9900名持執照的公司計程車司機,此外,新加坡目前約有2萬名從事送餐的服務。這裏面,就有很多遊客看到的白發蒼蒼的老人了。
白發蒼蒼老人還要工作,會在中國發生麽?
其實M型社會並不可怕,極端化屌絲和土豪的社會,美國在1980年代也能經曆類似的情況,並最後成功擺脫這問題。
而較令人害怕的是新加坡的普通白領,還“渾然不知”或者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危機意識,仍然還以爲可以升值、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不知道公司HR人力部門,已經對于45歲以上的中年人,舉起了降職降薪、辭退的大刀。
很悲哀,一個人工作到了45歲,工作能力豐富,經驗老道,卻面臨個人薪水的最高峰,隨後就要走下坡路了。
因此,中國的正在打工的人,必須首先認清這現實,改變認爲自己是中産,或有一天會成爲中産的念頭,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態,再制定符合實際狀況的人生規劃。
這樣一來,即使你面臨職業困境,也已做好准備,生活也不會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