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隔離門–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面對生活
引言:人性在災難面前,如此不堪一擊
我在2003年出版了《推開隔離門》一書,裏面收集了幾篇有關SARS 非典型肺炎的文章,時隔16年曆史的車輪重蹈覆轍, 2019年歲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再度卷土重來。
當年的SARS 非典,是指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冠狀病毒,于2002年在廣東省順德市首次爆發後,並引發各界恐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傳染病流行致人于死的事件,並擴散至全球的一次全球傳染病疫潮。
當年的疫情造成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774個病人死亡。直至2003年7月16日,疫情逐漸因天氣原因逐漸被消滅,同年9月2日所有病人出院康複。
2019年歲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每個人、家庭、企業和社會,都蒙上了一層生活中的陰影。
有些人和家庭成員患病了;有些人成爲疑似病例、有些機構和組織成爲病毒傳播處;或被隔離,待診斷,愁雲慘霧,整個世界烏雲密布,大地充滿著黑暗,似乎看不到陽光。
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擔憂、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紛至沓來,包括對于當下,和未來的不確定,人民措手不及,十分悲觀、無奈, 甚至不知如何是好,不知何去何從?
企業界方面,每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要經曆各種磨難的;越是在至暗時刻,越考驗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境界。
在這當中,讓我們再次看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如此不堪一擊。面對災難和不幸,特別是瞬間迸發的意外,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與調整。
今天我想從個人的修行、家庭的教育和企業的治理三方面來探討。希望能幫助大家釋放壓力,解決問題!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天災人禍的到來,可以讓我們深深意識到:唯有當個體平和,才會給世界帶來平安。
看似外在發生的事情,其實可以內向探索,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麽,而是爲什麽發生、如何應對和克服困難 。
暫時被孤立、被隔離,對某些人來說未必是壞事。借這個機會禅修,開啓生命和智慧的能量;靜坐、內觀、禅修,靜思與封閉的時空,也是人生的一種篩選,我們可以借閉關修習的 機會,淘洗、過濾和抛開那些浪費生命的東西、人事與關系。
美好與輕快的感覺,其實更多時候來自割舍、放下和清空,就像我們常說的斷舍離。
有一首唐朝的禅悟詩《黃檗禅師》這樣寫道: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是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真的想把煩惱除掉,此事非比尋常,對自己的心念的看管,要象放牛的,人拉牛鼻子一樣不放松,免得牛吃莊稼,這樣收心專注的刻苦參禅;若不是體驗過一次寒風透澈入骨,寒冷到極端痛苦的經曆,怎麽會品味到梅花香氣直沖鼻子的特殊感受呢?
面對疫情時,個人不同的認知模式
1. 黑天鵝出現的危機
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強調人的鎮定、穩定、不慌張作用,重視人的主觀意志,強調企業自身的能力,而非環境的約束。
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與不確定性相處,與動蕩的世界相處。
2019年歲末出現的這只黑天鵝危機,給所有的行業都會帶來很大的沖擊!特別是旅遊業、餐飲業、航空業、電影娛樂事業、線下教育培訓事業等。
例如2020年的春節檔電影娛樂事業,由于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中國多地影院宣布春節期間停業,大年初一全國所有票房,收獲只有181萬元,而去年大年初一的票房則有14.58億元,約爲去年的千分之一。這完全是不可預測的,而且對院線以及中國電影行業帶來沉重的打擊!
這就是新冠病毒這個黑天鵝的影響!
2. 認知的顛覆與崩潰:蝴蝶效應
17世紀之前,歐洲人認爲天鵝都是白色的,但忽然有一天,人們看到了第一只黑天鵝,隨著這個黑天鵝的出現,人們認知徹底崩塌,一切秩序都面臨著推倒重建。
黑天鵝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完全在意料之外,一只黑天鵝的出現,就足以顛覆一切!
最可怕的是:“黑天鵝事件”之後,緊接著的往往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指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乃至于巨大的連鎖反應。
3. 疫情下的不確定性,會持續發生,所以我們所需要的,不僅是直面它的勇氣,更需要有認知它的能力,與它共處的能力。如何做到這一點?
3、1、核心是改變自己,與時俱進。
亦即我們需要開始要求自己,接受疫情下的不確定性,把現實的不確定性變爲經營背景。
3、2、我們已經不在一個,原有的、熟悉的經營環境下展開經營活動,而是要用新的方式,和認知,去理解當下的情況。
3、3、我們要知道終局在哪,由終局開始思考。覺察、自我修養,哲學中的理學、心學都如是;另外一類是嚴肅性的知識,它是要去改變自己,包括自己的組織和團隊。我們要學得很深,並且要落地實踐。
家庭與社會方面
有些人在災難面前,喜歡隱瞞真相,有些人喜歡制造謠言,這兩者又互爲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完全用眼睛去看信息,還需要用腦去思考信息。在家裏修行、隔離,心平氣和地體驗著無所事事的閑靜。
越是關鍵時刻,越是需要獨立理性思考。難得所有人都宅在家裏, 利用這段時間,宅出精氣神,讀書、做運動、對疫情做思 考、對2020年經濟做形勢的預判……
曆史上的庚子年出現過幾次大災難:1960的大饑荒;1900的庚子拳亂,庚子賠款;1840: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780的大飓風;1720的馬賽大瘟疫 …
從曆史到現實,啓發我們思考:以人爲本,這對家庭與企業到底意味著什麽?對每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麽?
病毒是全世界的挑戰。比爾·蓋茨說,如果有什麽東西在未來幾十年裏可以殺掉上千萬人,最大可能是某個高度傳染的病毒,因爲我們在防止疫情的系統上投資很少,我們還沒有准備好預防一場大疫情的發生。
1854年,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家常話》創刊號,向經濟學家發出了人性化的呼籲——“沒有一點人性的勃勃生機和人性的溫暖,政治經濟學就只是一具骷髅”。
狄更斯呼籲的背景是,英國正在遭遇19世紀以來的第三次霍亂,倫敦10天就有500人死亡。
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是當時英國常見病和導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英國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但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驚人擴張中,不注重城市規劃,在狹小空間裏造了盡可能多的住宅,擁擠、潮濕,沒有采光和通風系統,加劇了公共衛生的惡化。
城市缺乏完善的供水管道、排水、排汙系統,大衆生活區糞便堆積,髒物汙水肆意排放,倫敦絕大多數居民的飲用水來源是被嚴重汙染的泰晤士河。
惡化的公共衛生狀況和大規模傳染病、流行病的爆發,以及政府應對疫情的無效,使社會強烈認識到公共衛生改革的必要性。
以查德威克爲代表的改革團體認爲,改革需要建立系統的衛生計劃,仰仗一批有專業技術的管理人員,在一個由法律保障的行政框架中實施,還要解決地方衛生職責劃分不清、地域分管不明、缺乏整體規劃、效率低下等問題。
在查德威克等推動下,英國議會1848年通過了第一部公共衛生法案,也稱《查德威克法案》;1875年又通過了一部法案,表明政府下決心承擔衛生責任。
地方獲得了更多的權力,也被賦予了更廣的責任,包括排汙、食品監察、垃圾集中、傳染性疾病、醫院、街道清潔、住房管理等所有公共衛生領域。
公共衛生管理的能動性正式由國家立法認可轉至地方當局,地方第一次有了充分的管理系統,有效地處理公共衛生問題。
英國的這場改革,建立了凸顯國家責任的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基本模型,也奠定了英國福利國家制度的基礎。
要體現一個社會的善良,各級醫院就是其面孔;要體現一個社會的良知,讓人民群衆病有所醫、及時善治,就是其鏡子。
要從習慣上變革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
這次疫情給人們帶來生活習慣上的改變,保守的估計也得持續三個月,而行爲心理學研究表明:
21 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 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而如果一個人呆在家裏,每天都用手機 APP 買菜、買肉、買米、買水果、買零食,試想一下 21 天之後,他可以出門去逛商場超市了,但是很多人依然會選擇用手機買菜、買肉、買米、買水果、買零食,因爲習慣了。
習慣的養成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習慣一旦形成,想要改掉那是難上加難。
接下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盒馬、每日優鮮買菜買水果送到家,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來購物,越來越多的人會習慣用抖音、快手做生意賺錢,越來越多的人會習慣線上學習分享經驗……
2003 年的非典,催生了淘寶、京東、起點中文網、前程無憂,讓原本線下的模式轉變到了線上。
而 2020 年的新冠肺炎,將會催生一大批知識付費達人,直播帶貨網紅,讓原本圖文表達的方式,轉變爲視頻與直播。
所有的變化,不會因爲任何事件的發生而停滯,相反,它們只會加速到來!
關系變革:角色重組,“關系鏈”變成“價值鏈”
這次疫情之後,人與人的關系將變的更加獨立,並且走向網絡協同,也因此傳統的辦公方式,傳統的公司架構都將受到影響。
未來人與人再也不存在上下級關系,執行關系,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經濟體,通過價值確認的方式,記錄每個人對整個價值産生的貢獻度,從而進行價值分配,産業鏈將由原來的“關系鏈”變成“價值鏈”,人與人之間看似更加松散了,但是協同性也更強了。
中小企業需要盡快調整自己
找到自我應對的能力
在疫情背景下,政府需要出台相應的政策來幫助中小企業,但是中小企業同樣需要盡快調整自己,找到自我應對的能力。
首先需要有信心,因爲在危機的時候,信心比黃金重要。
第二,要關注與善用現金流, 只有資金的運用是高效能的,才真正具有安度危機的基礎, 做好自我保護。保守財務中,其中最需要做的,是降低成本。
第三,與員工建立命運共同體,與員工達成共識共渡難關。
第四,顧客也是受影響者,怎麽能夠爲顧客創造真正的價值,真正貼近顧客,讓自己的産品或者服務讓客戶滿意。
第五,以創新的治理與經營模式應對危機,特別是中小企業,要真正用創新去尋求機會,從圍繞的危機環境,找到新機會是必要的選擇。
最後,能否面對這場疫情危機,還取決于中小企業的領導者的經營意志力,企業如果要持續成功地成長,先決條件是管理者必須具有經營的意志力,必須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而保持增長。
我們要懂得爲自己的企業規劃未來,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裏做一個商業定位。常用的定位方法叫“點-線-面-體”:
點就是工匠精神,産品經得起考驗, 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服務要升級,二是你的“點”必須活在一個“面”上,想新的方法吸引流量 。
線就是串聯所有生意底層背後的東西, 指的就是: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換言之就是支付、物流和數據。
“面”就是産業裏的平台,連接上下遊供應鏈的平台,就是所謂數字化改造、産業轉型的重心,把上下遊都打通。這叫“面”。
“體”就是超級大平台、生態,所有包羅萬象都在這裏面。
未來10年,你到底在哪裏?是做一個“點”就知足常樂了呢?還是要做一個龍頭?或者是一個超級平台,抑或是一條“線”呢?這要思考清楚。
但無論一家企業的業態是“點-線-面-體”中的哪一個,哪怕做得再大,別人總還是能夠打到你的七寸,所以創新永遠是有機會的。
四、企業家要保持自己的創業初心不動搖,在實施管理、決策的過程中,以堅定不移的決心和勇氣,給員工賦能。堅定信念,同心協力,才能最後取得勝利。
1、其實對企業來講,危機不一定都是壞事,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危險和機遇同在。
我們要臨危不懼,要將危機變成自己成長的機會,利用其潛在機遇,尋找發展上的突破,逆勢崛起。面對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首先,需要充分做好安全防範工作,這既是保護員工的生命健康,也是公司在疫情過後能夠迅速進行正常運營的基礎;
第二,一定要保障現金流,現金流是企業運營的“血液”,不能出現資金斷裂等問題,否則企業就很難恢複正常運作;
第三,鼓舞員工士氣,防止悲觀情緒蔓延,縱觀世界上任何卓越的百年企業,都經曆過生死的考驗,挺過至暗時刻,就一定在疫情背景下,政府需要出台相應的政策來幫助中小企業,但是中小企業同樣需要盡快調整自己,找到自我應對的能力。
第四、在危機的時候,信心比黃金重要。保守財務,只有資金的運用是高效能的,才真正具有安度危機的基礎,因此關注現金流,做好自我保護。保守財務中,其中最需要做的,是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與員工達成共識,如何建立命運共同體,共渡難關。
第五,真正貼近顧客,讓自己的産品或者服務,能夠爲顧客創造真正的價值。
第六,以創新應對危機。危中有機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而現在則需要中小企業真正用創新去尋求機會。如何圍繞著危機環境找到新機會是必要的選擇。
最後,能否面對這場疫情危機,還取決于中小企業的領導者的經營意志力,企業如果要持續成功地成長,先決條件是管理者必須具有經營的意志力,必須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而保持現狀!
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喜樂,共渡難關!
作者:許福吉博士:新加坡著名企業經營哲學專家,新加坡河洛塾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新加坡志成學院董事股東、廣州自主經營研究院榮譽院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孔子學院創院院長、終身教授;瑞典國際認證的創新執行師, 由于具有廣泛的學術背景、實踐經驗與創業精神的結合,加上堅信企業經營哲學的理念與創新精神,可以通過大儒商經營哲學和創新360戰略管理來完成,這些年來激發了不少企業家學習的熱忱,特別是在企業的持續傳承方面,協助企業家邁向成功之道。許福吉博士曾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傑出教授獎、中國國家漢辦孔子學院傑出院長獎、全球先進孔子學院院長獎、 曾策劃多項亞洲大型論壇、研討會、講座,包括“中日韓關鍵時刻”國際論壇、亞洲地區孔子學院聯席論壇、全球孔子學院論壇等。編著《企業經營哲學的力量》、《通商中國六冊》《自主經營哲學理念與實踐》、《孔子論語精華》、 《與中華文化同行》、《義法與經世》、《鄭和與亞非世界》、《方修》、《都市文學與社會變遷》、《推開隔離門》、《試上高峰》、 《雨過聲喧》等。
狀病毒感染最新疫情
截止發稿,新加坡已確診 106 個病例,治愈 74 例:
1 新元 = 5.0187 人 民幣1 人民幣 = 0.1993 新元(*截稿前更新)加個“星標”,不錯過新加坡萬事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