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本地新冠病例新增191例,累計2299例,均爲本地病例。
其中52起與之前的感染群有關,多來自客工宿舍感染群。20例與之前確診病例相關,119例感染源不明。
再增3個與客工宿舍感染群,分別是Westlite兀蘭客工宿舍、北海岸客工宿舍和本茱魯徑的Cassia宿舍。 鄰國方面,馬來西亞今天新增184例,累計4530例。印尼新增330例,累計3842例。菲律賓今增233例,累計4428例。泰國新增45例,累計2518例。(4月9日),劍橋大學研究顯示,意大利疫情可能與德國、新加坡有關,新冠根源病毒在來自美國、澳洲病例中大量出現,在武漢卻並不常見。
這項研究繪制出新冠病毒通過突變産生的原始譜系和不同的病毒譜系,將新冠病毒分爲A、B、C三個類型。
A類病毒是本次疫情的根源病毒,它與蝙蝠和穿山甲身上的發現的病毒最爲接近。B類病毒源自A,C類是B類的變體。 研究在武漢樣本中發現了A類病毒——所謂的人類“原始病毒基因組”,也是最接近蝙蝠冠狀病毒的,令人驚訝的是,A類並不是武漢最常見的。
A類的幾個變種出現在曾生活于武漢的美國人身上。大量A類可以在來自美國和澳洲的病例身上找到。
出現在武漢的主要是B類病毒,它廣泛出現在東亞地區病例中。
B類病毒不發生變異的話,向區域之外傳播的不多,研究人員認爲,這意味著當時在武漢可能發生了病毒遺傳漂變的“始祖效應“,抑或意味著東亞以外地區對B類病毒有“防禦性”。
歐洲主要爲C類病毒,多見于法國、意大利、瑞典和英國的早期病例。
本論文的取樣中,C類沒有出現于中國大陸樣本,但存在于新加坡、香港和韓國樣本。
這個分析也指出,意大利最早的一個輸入源來自1月27日的一個德國病例,而另一個輸入源則與“新加坡感染群”有關。
1月19日新加坡君悅大酒店曾舉辦商務會議,參會者英國人史蒂夫·沃爾什結束會議返回英國過程中,將病毒傳給了法國、西班牙和英國至少11個有接觸的人,被人們稱爲跨洲“超級傳播者”。
遺傳學家Peter Forster對B類病毒還有一個解釋——它發展出適應東亞人群的特征,因此,它如果要傳播到東亞以外的地區,還必須進一步變異。在疫情初期,研究人員在東亞觀察到的變異速度比其他地區的來得緩慢。
他補充說:“我們詳細描述的病毒網絡是流行早期的快照,當時新冠的進化路徑被大量突變所掩蓋。” 盡管尚未經過同行審查,但Peter Forster說,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的首次感染和傳播是在9月中旬至12月初之間發生的。
目前,劍橋研究團隊已將其分析擴展至1,001個病毒基因組。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網絡技術准確地追蹤了既定的感染途徑。這些”遺傳”方法可以應用于最新的冠狀病毒基因組測序,以幫助預測未來全球疾病傳播和激增的熱點。
劍橋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福斯特說:”遺傳網絡分析有可能幫助識別不明新冠感染源,然後可以隔離,以遏制該病在全球的進一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