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好奇移民新加坡之後是一種怎樣的生活體驗。小編采訪了幾位在新加坡學習並且工作多年的小夥伴們,聽聽他們移民生活之後的體驗。
A君,工薪階層背景,來新加坡13年多了,公立體系研究生畢業,已買房買車,先綠卡後轉公民身份。
他首先談到了歧視問題,我想大家也會有顧慮,在新加坡華人會不會如某些西方國家一樣受到歧視。說真的,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爲主的社會體系,人口不算特別多,又是亞太金融中心。自然在新加坡讀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提供的就業機會就會比較多。當然,現在中國人在世界各地的地位較之前提高了很多,雖然也有很多負面的聲音,但是綜合來看是好的。雖然在某些西方國家還是能感受到“小衆人群”帶來的奇特感受,不是主流人群,肯定會有一些不一樣。但是在新加坡,華人絕對是主流人群,比如內閣成員,華人絕對占有人數上較大的比例。雖然政府一再強調要平等團結,種族和諧相處,但是在商討政策上,肯定是人數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其次是競爭,華人骨子裏都是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中國新移民過來,只要踏實肯幹,英文程度別太差,在公司裏面還是有比較多的升職機會的。比如你畢業後是可以考公務員,去政府學校當老師,雖然周圍新加坡人是占主導地位的,因爲人數上是占絕大多數,但是只要你努力,仍然可以被提拔成爲部門負責人,還有機會去全國分享大會上面分享教學心得。雖然你可能教的是華文,但是學校的這種大環境,不同種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小各種政策活動以及條條框框,你並不會感覺到因爲你是外國人,即使你努力了會沒有結果,會沒人看到。比起國內的太受“人情,關系”等外在無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的不公平性,新加坡職場還算是比較“單純”的環境,當然沒有地方有絕對的公平,但大的工作環境,還是比較好的。
B君,IT行業系統分析師,新加坡學習工作5年多,NUS碩士畢業,正在綠卡轉公民的路上。
因爲他想拿到公民身份之後買房,所以他談到新加坡房子的事情比較多。因爲房子是影響絕大多數普通人生活幸福感的關鍵一環。這要從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說起,他最早提出的概念是“新加坡人人有房住”,政府也真的是煞費苦心的做到了。比如,一名國大畢業生,第一份工作起薪是3500新幣,如果是持有綠卡,那麽婚後可購買新加坡政府二手租屋。若是三房兩衛,套內面積90-100平,總價50萬,樓齡在10年內。首付加上印花稅等費用大約是15萬以內。同樣的房子,如果是以公民的身份購買的話,就可以直接購買一手的政府租屋,政府還會給每個公民購房津貼,最低在2萬新幣,首付大概10%即可。如果是夫妻雙方一起買房,且都是公民身份,按3500新幣計算,每個月的公積金自己給付20%,公司給付17%,公積金賬戶可以用來買房的大概爲805新幣/月,兩個人1600新幣/人。存5年的錢可以完全不靠家人經濟上的支持,獨立買房。這還是按照5年內工資沒漲,沒有獎金的情況下算的。要知道有些企業年終花紅都至少是1萬新幣起。如果雙方都公民,或者一方公民,首付5萬/3萬,你覺得他們有壓力嗎?居者有其屋,並不是一句空話。
工作上來說,新加坡人並沒有國內的“辦公室政治”文化,大部分新加坡人還是比較簡單,不太愛攻于心計的(個別行業除外),平時上班的話也沒有996,大部分都是965,下班早,還有雙休,很少出現加班的情況,哪怕加班也會按照1.5倍的薪水支付給員工,周末加班還要給到兩倍薪水。可哪怕就算是這樣,新加坡人還是不喜歡加班,講究work life balance和生活品質。也是因爲這樣,在新的中國人會覺得新加坡本地人比較懶,“不求上進”,所以吃苦耐勞的中國人在新加坡做生意做的遍地開花,賺的盆滿缽滿。所以總會有人調侃,中國人在新加坡做生意,只有吃不了的苦,沒有賺不了的錢。而且,新加坡人力資源部規定的帶薪年假爲14天,病假14天,全年大大小小的公共假日加起來也有15天左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加坡是個種族融合的國家,政府鼓勵各個民族尊重彼此的節日和習俗,哪怕節假日恰巧在禮拜六禮拜天,那公司也是要給你補回來的。另外新加坡是全世界公司稅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這爲企業拓展業務提供了便利。此外,政府還推出了一系列稅務計劃和獎勵措施協助企業發展。
總體來說新加坡還是全世界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本地人經常夜不閉戶,也沒有小偷入室搶劫的事情發生。在外吃飯也是把包隨手放在桌子和椅子上完全不用擔心被偷和被搶。在圖書館,經常可以看到學生把書包隨手一丟在桌子上後去就去找自己需要的書籍。所以哪家哪戶入了小偷這樣的事情都可以上新聞,也是新加坡晚報的一大特色。比起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的隨身物品,在新加坡這樣的國家你可以不用帶著腦子出門,更不會出現丟失手機這樣心累的事情。
另外新加坡也是一個fine city(fine既可以指“好的”,也指“罰款”),政府在疫情期間會考慮到國民經濟收入受到影響,會給大家發錢。同樣的,如果違反了政府的規定,也會罰錢。
今天就先說到這裏,新加坡總的來說生活壓力小,國民素質高,生活環境好,社會治安佳,不僅不會覺得累反而會因爲日子過的太舒服安逸而變得越來越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