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什麽是歌台文化?
可能有小夥伴會問,歌台文化?這歌台是什麽東西?
這歌台是不是像綜藝節目“星光大道”、“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等,讓歌手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然後有各種各樣的曲風——饒舌、嘻哈、新曲、懷舊,溫柔的、爆發的、古典等?
圖:中國好聲音
圖源:Wikipedia 網站
又或者是指,那些燈紅酒綠的“唱吧歌舞廳”或夜總會的歌台?
圖:唱吧
圖源:Tripadviser 網站
其實,都不是。
我們先看看新加坡旅遊局是如何介紹的:
“如果選在農曆七月來新旅遊,千萬別錯過體驗歌台的機會。歌台歌手不但唱功紮實、台風穩健,服裝造型更是爭奇鬥豔,誇張吸睛。亮片和羽毛是必不可少的設計元素,顔色方面多選鮮豔的亮色系,目的是讓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如此賣力地准備和演出,歌手們只希望博得觀衆的歡心,收到更多演出紅包……除了歌台,新加坡的部分中元慶典也保留了街戲和木偶戲,但這些傳統藝術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根據上述的介紹,重點是放在歌台上,並指出歌台是新加坡專屬的中元節文化特色節目,只有在新加坡才能看得到。
圖:新加坡中元節歌台
圖源:麗星娛樂制作活動站 Facebook
如果,要用幾個詞語來概括或形容什麽是歌台,三叔覺得應該是:“開放式”、“大衆化”、“娛樂性高”。
爲什麽呢?
這主要是歌台一般是在空曠的場地進行歌舞表演;爲博台下的公衆一笑,歌手們在台上勁歌熱舞,吸引了大批民衆圍觀,而表演都是由商家或廟宇免費向公衆提供的娛樂,作爲酬神或“好兄弟”的娛樂活動之一。
由于是在在空曠的場地進行的表演,因此民衆在看露天表演時可以隨意走動、吃零食、甚至站在台邊觀看;台上唱歌時,台下可以大聲講笑,沒有人會幹預或約束。
三叔記得,小的時候在歌台附近都能見到一些小攤位售賣冰淇淋和氣球,而現在雖然仍有售賣冰淇淋,不過氣球已經由LED頭飾或LED氣球所取代。
雖然一些歌台會擺放一些椅子,但這些位子經常供不應求,得提早抵達現場才能找到一個位子。無論找不找得到位子都必須帶把扇子,否則人一多圍成人牆,加上聚光燈的高溫和島國空氣的悶熱,看歌台不流汗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這裏,三叔需要提醒想在中元節期間去體驗歌台的小夥伴一點——第一排的座位總是空的,而且上面放了一捆捆的紙錢。因爲七月歌台的“標志”就是第一排座位永遠是留給“好兄弟”的。所以千萬不要以爲沒有人坐,就坐在第一排!
圖:中元節歌台第一排的座位總是空的
圖源:The Straits Times 網站
雖然新加坡旅遊局指出歌台新加坡專屬的中元節文化特色節目,不過在這幾年的中秋晚會、新年活動甚至鄰裏小區的國慶慶祝晚宴中,也能看見歌台的,因此歌台已經成爲了新加坡華人舉辦活動時,爲了帶動以及炒熱現場觀衆不可缺少的娛樂節目了。
二 | 歌台的特色
歌台以前多由新加坡各大廟宇舉辦,而受邀承辦歌台的人叫做“台主”;早期歌台的舞台布景簡單不花俏,幾根柱子兩粒燈泡就算布置完畢,和舊時傳統戲班所搭的舞台相差不遠。
這幾年,新加坡的商聯會、公司、集團等舉辦歌台,而受邀承辦歌台的“台主”,一般是擁有音響、投影、專業樂隊的娛樂制作公司。有一些眼光獨到的台主將簡陋的舞台改頭換面重新包裝,以全新形象出擊。
舞台的設計于是變得新穎大膽、歌星造型靓麗清涼、配以專業燈光效果和音響質感,觀衆突然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時至今日,幾乎每一場歌台秀都可以媲美露天演唱會。新加坡比較出名的歌台制作公司包括“麗星娛樂制作”、“千禧舞台秀”等。
圖:配有專業燈光效果和音響質感的舞台
圖源:搜狐網站
被譽爲新加坡最年輕的歌台台主,麗星娛樂制作創辦人的陳志偉表示,爲了提高歌台的素質,改變人們的觀點,他從舞台燈飾、藝人的服裝,到表演項目和整體籌劃都大膽創新。
他指出:“我經常反向思考,好比有人質疑歌台在本地難生存時,我們就走出國門,當有人認爲歌台落伍,只能在組屋區辦時,我們就往高檔走。”
因此,他所制作的“麗星舞台秀”, 場子豪華炫目,舞台效果美輪美奂,節目推陳出新,要求盡善盡美,爲2000年初期陷入低潮多時的歌台注入了一股令人矚目的新生力量。
陳志偉不斷爲新加坡歌台的未來前景努力,成功改變一般人對歌台的刻板印象,也使得被視爲日落西山的歌台業變得專業化和年輕化。
圖:新加坡中元節歌台
圖源:麗星娛樂制作活動站 Facebook
圖:陳志偉(後排右三)
圖源:搜狐網站
盡管如今的歌台業已變得更加專業化,整個歌台的演出並未先進行任何彩排;雖說整個節目有一定的流程,例如歌手演出的先後次序,但主持人之間並沒有稿子能照念的,而是全仰賴主持人之間的默契。這非常考驗了主持人當時的臨場表現與應變能力,務必做到毫無冷場。
再者,由于歌手的報酬是根據一天所演出的歌台數目而收費的,因此歌手必須“趕場”;當紅的歌星,一晚不只參加一個歌台,會出現“跑台”的現象。一個非常紅的歌星,一晚可以跑上四、五台,甚至是六、七台!
不過,這當中難免出現因堵車而未能按時上台演出的情況。這時,就是考驗歌台的主持人的功夫的時候。
主持人必須使出渾身解數想辦法拖延時間,甚至要現場勁歌熱舞,來維持現場觀衆觀看歌台的興致和熱情。
乍聽之下,小夥伴是不是覺得歌台的主持人個個都是狠角色,都必須配備十八般武藝?
此外,就新加坡而言,歌台本身不但可以通過華語歌曲推廣華語,也保留著方言語種的空間。這主要是因爲台上的主持人會用各種方言來主持節目;一些金牌主持人更是精通各種方言和語言,可以“零距離”與台下不同籍貫和族群的觀衆進行互動,甚至有時會相互開起黃色玩笑,來娛樂觀衆。
至于在歌台上演唱的歌曲,則主要演唱福建歌曲爲主,偶爾也會有廣東歌與六、七十年代的話語經典歌曲,甚至一些耳熟能詳的台灣鄉土劇的主題曲和插曲是歌台上必定能聽到的歌曲。這些歌曲包了:“我問天”、“愛拼才會贏”、“海闊天空”、高科技舞曲版的“小薇”。
隨著越來越多來自台灣還是馬來西亞的年輕歌手加入這行,一些流行歌曲也“現聲”在歌台上,例如前幾年最Hito的歌曲“體面”。
一些台主甚至還邀請了一些歌曲的原唱歌手,例如邀請歌曲“我問天”的原唱者,暨獲得2009年第20屆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的翁立友登台;他現場爲觀衆帶來首首動聽的福建歌曲,讓觀衆聽出耳油。
圖:歌曲“我問天”的原唱者翁立友
圖源:Youtube 截圖
由于觀看歌台的公衆主要以有一定年紀居多,因此歌台近年來也成爲了一個很好向民衆傳達信息的平台。歌台這幾年突然多了很多議程,向台下的公衆分享一些與政策相關的信息。例如,新加坡全國預防嗜賭理事會就曾通過歌台,提醒民衆不要染上嗜賭惡習,防止家庭暴力中心也曾通過歌台,教育民衆如何應對家暴。
由此可見,歌台不單爲新加坡民衆提供一個娛樂活動之外,也肩負著傳達信息的平台。
說到這,可能有小夥伴會問,那麽歌台的由來是什麽呢?
三 | 歌台的由來
專門研究華人民間信仰和廟宇文化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丁荷生博士指出,新加坡歌台的演變,要從上世紀30年代說起。
他表示:“那個年代的野台戲,搬遷到固定的表演場所(類似“大世界”的地方)後,彙集了當時巴黎的肯肯秀、上海、香港與好萊塢的舞台表演方式,再融入情感豐富的閩南歌謠,塑造了如今的歌台。”
圖: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丁荷生博士
圖源:聯合早報網
綜合資料顯示,新加坡歌台的前身,是二次世界大戰後來自中國的歌舞團。戰亂發生時,一些歌舞團團員選擇留在新加坡,卻又心系祖國,于是舉辦一些歌台演出爲抗戰籌款。當時,歌舞團的表演時間,一般是從晚上8時到午夜12時。
新加坡的歌台起源于1942年日軍占領時期。由于當時的舞廳遭日軍禁止營業,導致許多歌舞界藝人失業。後來,“大和劇場”樓上的“大家樂”食堂開始增設簡單樂隊在晚上演出,並聘請女侍應生登台唱歌,爲客人提供娛樂。
爲了逃避戰爭期間生活的艱苦,渴望通過娛樂尋求短暫慰藉,歌台的出現滿足了新加坡民衆的需求,他們對歌台反應十分熱烈。
新加坡的第一個歌台,是位于大世界遊藝場的大夜會歌台。當時,大夜會只有五名樂手和兩名歌手,每天晚上都表演。
另一個主要的歌台是同樣位于大世界遊藝場的安娜食堂,他們的歌手演唱的曲目多數是民謠或傳統的中國歌曲。當時,觀衆想看歌台表演都無須購買門票,只需買杯飲料就能免費觀看表演,因此食堂的營業額激增,唱歌風氣一時風靡全新加坡,幾乎所有的食堂都附設歌台。
到了50年代,三大遊藝場——大世界、快樂世界和新世界的歌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全盛期每晚都有多達20場歌台表演。這些歌台包括香格裏拉、百老彙、滿江紅、鳳凰、雙喜歌台、新生歌台、金露華歌台、中國酒家歌台、野草歌台、快樂天歌台、百樂彙歌台、仙樂歌台(後來改名爲桃花江歌台)、百樂門歌台、夜花園歌台和夜莺歌台等。
圖:大世界的入口處
圖源:Roots 網站
圖:快樂世界
圖源:Roots 網站
表演內容除了唱歌之外也加入了民族舞蹈、小品、話劇和相聲等等,後來又添加舞台劇如《雷雨》、《阿Q正傳》、竹竿舞、小提琴伴奏、自創歌曲等。多數的歌台壽命都不長。
後來,新加坡一些專演酬神大戲的傳統戲班,如潮州戲班、福建戲班和粵劇班,在中元節的酬神戲開場前,都會邀請歌台前去“熱場”吸引觀衆。歌台會先唱1小時,戲班再演出3小時。
圖:福建戲班——新賽鳳
圖源:Roots 網站
不過,隨著時光流逝,歌台慢慢地開始“喧賓奪主”,“熱場”變成主場;歌台演出如今成爲了中元節慶祝活動上獻給“好兄弟”的一項必不可缺的娛樂節目。
至于早期的專演酬神大戲的傳統戲班,如潮州戲班、福建戲班和粵劇班,則受到了環境變遷,日常用語的改變,導致新加坡年輕一代聽不懂方言,而流失戲曲觀衆;此外,上戲班演出量大減,演出的保持30年不變,戲班難以糊口,加上演員青黃不接,促使戲班在新加坡逐漸式微沒落。百年戲班“新賽鳳閩劇團”已在2014年封起金字招牌,不再唱戲。
雖然歌台表演是獻給“好兄弟”的看的,並順帶娛樂公衆的一個表演平台,給一般民衆不少歡樂,但有一些人士卻認爲,爲了遷就平民口味,歌台難免流于媚俗,讓人覺得難登大雅之堂。
然而,事實上,歌台真是如此嗎?
四 | 歌台文化是獨特的新加坡文化
歌台是否難登大雅之堂,則見仁見智。
三叔以爲,藝術或表演的呈現手法,在不同的年代難免會受到當下的氛圍或者是價值觀的影響,因此可能會受到批判而認爲是不入流的藝術。
就好比70、80年代的金庸武俠小說,在當時的環境下是屬于“禁書”;三叔記得曾經有家中長輩稱,學校的老師是禁止他們閱讀武俠小說的,而在中國國內也屬于禁書之列。然而,時過境遷,部分金庸的作品已進入教材當中。
圖:1983年版《神雕俠侶》海報
圖源:搜狐 網站
再說了,近幾年,歌台就走入校園,盼通過歌曲的熏陶感染,學生能更親近華語。陳志偉分別在2015年和2017年帶領歌台藝人到務能中學以及萊佛士女中表演。就在音樂和舞台燈光迸出的那一刹那,學生們雀躍的叫聲和陶醉,反映了歌台對年輕人來說,也有其魅力。
或許,歌台目前的表現手法、場所、內容過于庸俗,但假以時日,經過科技的包裝、歲月的洗禮,演出地的改變,歌台或能搖身一變成了一門民間傳統藝術。
正如丁荷生博士認爲:“歌台在新加坡‘有很重要的文化意義’,還是能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歌台會借助新科技在網上發揚光大,也會吸引更多各地的明星來新參與表演。”
關于新加坡歌台文化,若要一語蔽之,三叔認爲,《線報》一篇關于新加坡歌台文化的文章中的一句話最爲貼切:“你說是類近台灣的歌台文化,可以;你說是以前香港廟街、後來菜街的街頭表現,可以;你說是華人社區少有的草根夜總會文化,亦可以。總而言之,新加坡的歌台,確實經過多年後,承先啓後,是獨特的本土文化。”
如果小夥伴看完這篇文章後,對新加坡歌台文化意猶未盡,想進一步了解,三叔建議可以看看以下兩部新加坡電影——《881》、《七月俏佳人》。
圖:電影《881》宣傳海報
圖源:Wikipedia 網站
《881》是由新加坡知名導演陳子謙執導,是關于新加坡7月中元節的一個文化,透過對主角(木瓜姊妹)講述他們跑歌台的經驗,要讓年輕人認識福建話的美在裏面。
圖:《七月俏佳人》宣傳海報
圖源:豆瓣電影 網站
《七月俏佳人》是一部上映于1995年新加坡的電視電影,由新加坡藝人陳漢玮和香港女星朱茵領銜主演,講述了歌台藝人和富家子弟的愛情故事;當時的朱茵可真是青春逼人,單純美麗。
這部電影的歌曲“關懷方式”的傳唱度在當時可是相當高的,一點也不輸現在的的抖音神曲。
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下。
知道多一點點——什麽是中元節?
中元節是東南亞一帶的習俗;農曆七月在東南亞一帶稱爲中元節,也叫“鬼節” (Hungry Ghost Festival) 。東南亞的華人相信,過世之人的靈魂會在中元節期間到訪人間,到了農曆七月十五這天,陰曹地府的大門將會全開,是陽間陰氣最盛的日子。至于在香港,則相信農曆七月十四這天是陽間陰氣最盛的日子。
按照傳統習俗,如果沒有多加關照這些鬼魂,對它們不理不睬,它們一旦遭到忽視就會搗亂。因此南洋一帶在中元節期間都會舉行各種儀式,供奉各式各樣的祭品來“祀奉”這些孤魂野鬼,包括包辦它們“用餐時”的娛樂節目如:歌台、街戲、木偶戲等。
圖:競標福物
圖源:Youtube 截圖
圖:流水席
圖源:聯合早報網
中元節的起源,據說是道教相信,人出生時借了一筆錢,過世時,往生者的後人或親戚必須幫他按年齡算出數目後,焚燒這筆錢象征歸還,還得舉行一些儀式來確保紙錢不會被其他的鬼魂搶去,後來漸漸發展成“普度慶讃中元“的活動。
佛教則相信,佛陀弟子目連因母親墮入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難以下咽,目連亦不能安心拜佛,于是前往地獄救母,第一次失敗後借來武器最終將鬼門打開成功救出母親,卻因而導致所有鬼魂隨之而出,于是又通過咒文念佛,將祭拜的貢品轉化成食品,讓餓鬼們飽食一頓後安心返回地獄。于是,就有了後世的“盂蘭盆會”祭拜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