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新加坡在2月13日和3月10日曾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表揚爲“防疫典範”,然而4月中旬以來,新加坡疫情的走向令全世界都頗爲驚訝,第二波疫情暴發的局面變得令人堪憂,“外籍勞工問題”成爲危機的關鍵。
圖片來源:路透社
6月9日,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通過電視和網絡平台,發表第二場“冠病後時代保障新加坡未來”系列演說。在這場以“與冠病共存”爲題的演講中,他大致勾勒出人們在新冠疫情後時代的生活與工作面貌。
其中在談及疫情與“外籍勞工問題”時,黃循財表示,爲了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新加坡政府將檢討並加強勞工宿舍的防控措施,以及建造更能避免傳染病擴散的新宿舍,尤其是建築業,未來必須在工地推行新的防範措施,並且繼續推動自動化、提高生産力,來減低對勞工的依賴。
然而,新加坡能夠減少對勞工的依賴嗎?
新加坡全島的570萬人口中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爲勞工,即大約142萬人,他們大多都是拿著低工資,從事以勞力爲主的工作。新加坡能否做到限制勞工的人數,減少對他們的依賴?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名教授在接受《亞洲新聞台》采訪時就直言,新加坡仍然需要一定比例的勞工,不過,取得平衡是關鍵。
這名教授指出,新加坡政府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控制勞工的數量,所以他認爲,這已經是一個公平的數字:
若沒有勞工,我們可能會無意中淘汰從事建築業的本地人,他們可能不會再接項目,也不會重返設施管理行業,這會導致新加坡將有可能失去必要行業的人才。
另一位經濟學家也表示,隨著新加坡的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問題,新加坡確實需要勞工:
勞工不論是在技能、經驗和成本差異上,都與新加坡人互補。
此外,一名研究微觀經濟學的新加坡國會議員則指出,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勞工對改善當地更高技能職位的收入和就業狀況,都有正面的影響。
科技能否替代勞工?
對于除了限制勞工人數這一話題,也有新加坡專家指出,與其依靠人力,一些行業如建築業應該依靠科技和技術去發展,通過科技替代勞工:
如果減少雇用的勞工的人數,許多公司將會面對巨大挑戰,因爲難以在本地找到人來替代他們。若情況嚴重,可能沒有公司會執行所需的工作而造成不便,如因缺乏維修和維護工作而導致停工。不過,長遠來看,自動化技術將可幫忙降低總成本。行業需要時間來適應現況,也許疫情將會改變行業的運營和維修方式。
不過來自新加坡企業界的觀點則認爲,科技的運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今是有技術能減少建築時間和工人的建築方法,例如采用模塊化建築或混泥土預制件來起建築物,不過合約被委托的方法,很難全面利用科技。
以建築行業爲例,建築師和開發商決定建築的設計。由于每種設計都有不同的要求,每個承包商建築組件也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每樣設計都必須量身定做。我們就不能自動化和減少工人。
另外,也有餐飲業者表示,他們無法在狹小的廚房安裝機器,也不需要機器大量生産食品:
科技不能取代人類的互動,也不能取代我們去餐館尋找手工食品的味道。
此前曾有新加坡媒體做過調查,由于勞工都從事著許多新加坡人不想做的工作,因此本地尤其是建築業、制造業或食品業仍然需要一定比例的勞工。也有業者表示,“沒人想弄髒自己的手”,即使機器操作的工作工資在2500新元到3000新元之間,但都不足以吸引本地人。
的確在新加坡,沒人想弄髒自己的手。由于勞工都是從事許多新加坡人不想做的工作,因此這對建築業、制造業或食品業的業者來說,新加坡政府別無選擇,只能引進外籍勞工。
而與護理和學前教育行業相比,新加坡人可能不認爲建築工程是一個想進入的行業。除了工資外,新加坡人對建築業缺乏興趣也因爲他們看不到建築業的發展機會。
其實,近年來新加坡多位部長都曾強調新加坡過度依賴勞工不是長久之計。然而新加坡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産生的……
人口老齡化、生育率偏低、勞動力昂貴,這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而新加坡數十年來一直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卻並沒有取得關鍵性的進展。
例如今年2月4日,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在國會答複荷蘭—武吉知馬集選區議員的口頭詢問時,再次針對了“外籍勞工問題”發聲,闡述新加坡實現經濟增長戰略,及如何在爲新加坡人創造良好就業機會同時不過度依賴勞工。
截圖自YouTube
當時,針對新加坡出現的一些限制勞工的聲音,陳振聲就認爲外籍勞動力零增長雖然在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操作上會有一些影響,也需經過一番權衡。
如果不引進新的外籍勞動力,企業無法可持續地循環人手,意味我國可能失去相關投資。
要吸引到好的外資,爲本地員工創造更高薪的工作,需要一定數量的外籍勞動力,爲本地勞動力提供補充。引進外籍勞動力,有助企業應付轉型過程中人員循環的問題。
因此陳振聲認爲,人才的數量和素質有助提高競爭力和爭取外來投資。反之,如果失去優質的投資,意味這一代和後代的新加坡人將失去良好的就業機會。
要保持經濟競爭力,就必須在數量和質量上維持本地和外籍勞動力的互補性:
我們必須在不同技能水平引進外籍勞動力,補助本地勞動力,才能贏得更優質的投資,爲新加坡人創造更多高薪工作。否則,競爭力強、流動性高的新加坡人會投向其他地方。
在陳振聲眼裏,最理想的做法,是通過提高生産力,讓部分新加坡人能擔任高薪職位:
不過不同的領域,生産力增長機遇不同,員工技能提升的速度和規模也取決于多種其他因素,因此不一定總能及時趕上新投資帶來的機遇。
然而如今的新加坡還面臨一項問題:受整體生育率下降影響,本地勞動人口再過10年就會達到峰值,隨後可能萎縮。
如果不讓外籍勞動力增長,意味整體勞動力將減少;如果要讓整體勞動力維持在穩定水平,則必須調整“本地對外籍勞動力”的比例,但這也取決于社會能否接受。
近些年來,新加坡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低的問題已經達到了曆史的頂點,在新加坡退休年齡也有再次調高趨勢,這也說明了新加坡極度缺乏勞動力。
爲了填補缺口,放開移民、永居要求的政策也只是飲鸩止渴,但沒有了這一杯水解渴,社會結構和發展速度真的會出現問題,對于新加坡來說,外來勞工是必須的!
勞工缺口的問題在發達地區並不少見,受訪的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有這樣的問題,而正值發展的黃金期的馬來西亞也是非常需要大量勞動力的。
新加坡本地人與外國勞動力的平衡是政府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不能打開閘門“淹死”新加坡人,也不能關閉國門,拒絕外國人進入勞動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