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很多人都以爲現任總理李顯龍是從他父親、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手中接的班?
其實,並不是!
在李光耀之後,李顯龍之前,其實新加坡還有過一位總理,而且他擔任總理的時間前後長達14年!
他就是吳作棟。
雖然在“國父”李光耀和“太子”李顯龍組成“李氏傳奇”面前,吳作棟常常顯得存在感不足。
但,吳作棟的人生一樣充滿跌宕起伏的傳奇,精彩故事一件不少。
首先,他的接班之路就坎坷重重。他曾被李光耀公開否定,不是心目中的總理首選。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是如何做到順利接班的?
他又是如何在李光耀在世時,仍然穩坐總理位置14年才傳位給李顯龍?執政期間,又是如何帶領新加坡攀上又一經濟巅峰的?
從1976年征戰馬林百列區議員,到近日正式宣布退出政壇,不再參加大選,縱橫新加坡政壇44年的吳作棟,可以說是行走的新加坡曆史。
如果今天之前,你並不了解吳作棟,那麽看過這篇文章後,你將對新加坡的過去和未來有重新的認識。
01. 不被李光耀看好卻順利接班?
吳作棟在1990年接班前,並沒有被李光耀視爲繼任第一人選。即使到最後吳作棟做得相當好,但他依然記得那天李光耀對他的公開“處刑”。
這究竟是兩人不和,還是李光耀對接任者的高要求?
吳作棟在自己的個人專輯《高難任務》中,曾經詳細記述了這件事。
吳作棟安坐在嘉龍劇院最前排的一張紅色軟墊坐席上,這是他這些年來再熟悉不過的座位了。在這一年一度的國慶群衆大會上,他作爲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明顯接班人,總是在1800人的觀衆當中獲配最好的位置。
這項全國常年大會,論風格論時長,新加坡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漸漸成了這個國家的傳統,是李光耀就來年的重大挑戰與政策向全國人民發表談話的平台。
吳作棟在現場當觀衆已經十余年了,也養成了一些演說開始前的好習慣。有一點最重要:進劇院之前必得先去一趟洗手間,因爲他深知很少有人的內急能承受得了李光耀總理的滔滔演說才能,一個晚上下來,他可以連續用三種語言不間斷地發表足足四個小時的演說。
1988年8月14日這一天也不例外。
吳作棟穿著舒適的淺藍色短袖上衣和深色長褲,左右兩邊坐著的是李夫人和內閣同僚陳慶炎。他其實已經大概知道李光耀待會兒准備談些什麽。李光耀都會事先請內閣幾位要員看看有什麽需要補充或者修正的;身爲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已經大略看過講稿。
只是衆所周知,李光耀最愛即興發揮、脫稿演說,而吳作棟也很清楚這些臨場發揮的隽言妙語往往也正是整場演說中最精彩最幽默的部分。不過,接下來要出現的狀況,倒是他完全始料不及的。
李光耀談了反貪汙、生育率、僞西方社會,以及其他不少課題之後,群衆大會演說來到了尾聲。他告訴大家,自己要“冷靜清醒”地作一番總結。
他接著說:“沒錯,我們成就斐然。沒錯,我們已經建立起一支團隊能確保政權順利交接。可是我得先聲明一點,因爲不想萬一出了什麽差錯大家會怨我。我盡力了,也認爲當下形勢這是最好的安排。”
而後,李光耀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上對吳作棟和他同屆的所謂“第二代領袖”一一點評;讓好多人當下爲之震驚的是,他毫不諱言地直指吳作棟並非他的首選。
他直白地說:“在我心目中,首選是陳慶炎。雖然吳作棟思維更敏銳——他的確如此,是的,非常機智——可是陳慶炎行事更果斷。他會聆聽,吸收各方意見,然後當機立斷做決定。你總不能沒完沒了地聽取意見。
聆聽過後,你必須坐下來聽聽自己的良知、自己的判斷,然後說:‘好,我們就這麽做!萬一出錯了,我會負起全責。’ 我告訴吳作棟:‘你總是在試著討好所有的人。’甚至對記者,他們對他糾纏不休,而他也總是不厭其煩地一一予以回應。
我說:‘幹脆別理他們!’”
全場笑了起來。而讓李光耀排在第二位的吳作棟,只能尴尬地陪笑著。
事隔30年後第一次對這段往事抒發自己當時的感受,吳作棟坦言,這個突如其來的震撼彈讓他驚呆了:
“他說得如此毫無保留,我當下只覺得困惑、震驚,目瞪口呆。我還得承受大會結束後面對一大群人的尴尬場面,得在散場時像木頭一樣地走出去。”
團隊中的前線戰友一樣深感納悶。陳慶炎告訴吳作棟:“很不尋常的一次演說,極度不尋常的演說。”《海峽時報》引述賈古瑪說他感到“不解”。李顯龍說不記得自己當下的感受,但笑著說:“當時被點評的所有人,站在他們的立場,我能想像換作是我,當時一定會精神衰弱,惶恐不安。”
吳作棟對老朋友麥馬德說,如果李光耀隔年再如此對待他,他會“拂袖離場”。麥馬德回應:“我會同你一起離開。”
麥馬德在淡出政壇後罕見受訪時分享了自己30年前的感受,他說自己深爲好友“覺得尴尬”。
“這意味著他不是首選,不是原任總理心目中最想要的接班人選。可是這是我們集體達成的共識,同意由吳作棟領導大家,而李光耀也接受了我們的選擇。他爲什麽還必須公諸于世,讓人民,讓全新加坡人,甚至讓全世界知道,現在選定的接班人並不是他心目中真正想要的人選?”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吳作棟。
“我百思不得其解,思索著他爲什麽這麽做。”
他最終總結出李光耀背後的可能動機:首先,是李光耀在群衆大會上所說的預設前提條件:如果吳作棟失敗了,他不想人民埋怨他選錯人。李光耀一改亞洲地區大多數政治強人的作風,刻意不欽點自己的接班人。
盡管李光耀並未明說要重啓接班人競賽,但他在群衆大會上赤裸裸擺出的硬道理,至少透露了他對吳作棟這個准接班人並不全然滿意。正當吳作棟在這條曲折迂回的道路上攀爬至臨界峰頂的最後一裏路之際,突然迎頭撞上了一道最要命的路障——由他的恩師,何其頑強的李光耀,築起的一道巨大的路障。
好在最後,李光耀吸取了許多其他國家指定繼承人的失敗經驗和教訓,決定由第二代內閣成員推選他們的首領,而吳作棟獲得全體同侪的支持,使他能夠順利接班,成爲新加坡第二代領導人。
02. 不想活在李光耀的陰影下
吳作棟接任總理之後,很多人都會擔心,他在內閣中作爲一個“外姓人”的感受?
吳作棟在《高難任務》中指出,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同在內閣對他並沒有影響。
“當你在內閣裏面,就沒有所謂父子,因爲顯龍也得說服其他內閣成員,他自己能做主。”
吳作棟透露,李顯龍有時候會不同意父親李光耀的意見,而更多時候會站在吳作棟這一邊。
“我們會在內閣前會議或者別的場合先討論過一些課題,因此他清楚我是怎麽想的。”
李光耀此前在公開場合氣話說得是重了一些,但到了1990年初,兩人一起吃午飯的時候,李光耀向吳作棟表示,是接班的時候了,不過自己想要留在內閣。
吳作棟對白勝晖說:“我覺得他對我還不是很有信心,不過換了別人,估計也是一樣。他想要留下來幫忙、指導,不是爲了控制。不過我對此很開心,李光耀在內閣裏面,總比在外面好。”
然而吳作棟也坦言,他並非完全沒有想過李光耀有可能撤換他這個接班人的念頭,因爲李光耀在他出任總理的頭一年仍然是人民行動黨的秘書長,理論上吳作棟隨時都可以被替換掉。
但是,不可否認,吳作棟不想一直活在李光耀的陰影下,他想要做自己。比如一上任,他就想要搬出李光耀的辦公室。
1990年,吳作棟在正式接任總理職位前,必須和李光耀討論總理辦公室的安排。李光耀1971年搬到總統府,吳作棟指出,當時他很清楚,自己不要搬進李光耀原來的辦公室。
被問及爲什麽有這個想法,他如此解釋:
“不是開玩笑的,我覺得整個房間都會充斥著李光耀的味道。每一處都感覺得到他的氣息,這樣是無法工作的。”
不過,當吳作棟把決定告訴李光耀時,對方認爲他不該刻意與原來的領導班底保持距離,也不用避諱搬進總統府。
李光耀尤其認爲,吳作棟既然同意政策上下來應有延續性,就要向人民發出正確的信號。
最後,吳作棟被說服,但在總統府的新辦公室卻另設。他搬到李光耀辦公室樓上,那空間原來是個飯廳。對于後來要爲新辦公室選沙發,吳作棟的描述也特別有趣:
“我當時在想:沙發應該是軟的還是硬的?他(指李光耀)用的沙發是硬的,有個木框、沙發墊很薄的那種。這是他引以爲豪的。當時我必須決定,是要以他爲榜樣,表現得節儉,還是要換更好的?
結果我選了軟的沙發,因爲我當時想,現在都1990年了,接待賓客時,應該不用像李光耀當年那樣,得一再強調我們有多節儉。”
有趣的是,吳作棟的辦公室裝修好以後,李光耀的辦公室也進行了裝修。在這段期間,李光耀借用了吳作棟的,也就是未來的總理辦公室。
等到李光耀辦公室裝修完畢,吳作棟驚奇地發現,李光耀自己也改用軟沙發了。
吳作棟執政期間,最令人稱道的政績,就是帶領新加坡經濟攀上了另一個高峰,這也讓他注定在史書上留下一筆。
1990年吳作棟接任新加坡總理時,正是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爲,這是李光耀當年創下的經濟奇迹,和吳作棟並沒有太大關系。可是7年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新加坡的經濟也隨著陷入低潮。
面對經濟危機的挑戰,吳作棟是最受影響的一個,曾一度被人要求快點下台。可吳作棟並沒有放棄,他說:如果解決經濟問題需要耗上5年,那我就會留任5年。就是抱著這種信念,在吳作棟的堅持下,新加坡的經濟開始慢慢複蘇,逐漸有了起色。
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經濟騰飛路》裏說:“吳作棟一直忍受著外國批評者的嘲笑,他們說他是爲顯龍暖席。然而隨著1997年吳作棟贏得第二次大選,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那些揶揄都停止了。”
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和SARS疫情使嚴重依賴出口的新加坡經濟雪上加霜,上半年的國內生産總值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其中第二季度同比降幅達4.2%。
吳作棟帶領的新加坡政府加速經濟結構調整,並采取系列強硬措施,例如政府部長和公務員從2003年7月1日起帶頭減薪,幅度從1%到10%不等,時間爲1年。這些措施在新加坡以往經濟不景氣時都采用過。
終于,在2003年第三季度,新加坡經濟增長1.7%,新加坡政府將全年經濟增長率從8月的0%—1%調升至0.5%—1%。2003年底,吳作棟公開表示,新加坡2004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達到3%,他就制定移交職位的具體日期。
根據新加坡貿工部數據,2003年第二季,新加坡的經濟增長再次令人驚歎。繼第一季增長7.5%之後,第二季再取得11.7%的快速增長。這是1996年第一季以後增長最強勁的一次,當時的增長率是12%。如此高的經濟增長遠遠超出預期,新加坡貿工部年內已經兩度調高全年的增長預測,達到5.5%至7.5%。
因此,吳作棟也成爲了新加坡經濟騰飛,成爲“亞洲四小龍”的直接推手。
經過反複的鋪墊,吳作棟選擇新加坡經濟在上升的時機,也是他執政最輝煌的時期退位,算是“功成身退”,交棒給鍛煉多年的“儲君”李顯龍。
2003年8月,吳作棟在國慶晚會上向外界透露,他可能在2005年辭去總理職位,由李顯龍接任。
但他也表示:“如果到明年上半年我還看不見一個更好的經濟前景,我就不會決定(移交權力的)日期。我必須等到經濟恢複。”
自此,李顯龍正式上任的日期開始更明晰地以一串經濟數據爲參照。
“人總是會選擇在最佳情況、最有利的時候移交責任的,從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吳作棟就是這麽做。”新加坡投資顧問機構這樣分析。而留給李顯龍的就是一個很高的起點。
吳作棟卸任總理之後,轉任內閣國務資政。2011年,李光耀和吳作棟同時宣布退出政府,徹底給年輕一代領導人讓位。此後,吳作棟成爲新加坡榮譽國務資政,據他說是一個“只有頭銜沒有薪金”的榮譽職位。
03. “中國的選擇是正確的”
除了內政經濟,在外交方面,吳作棟本人十分肯定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並且促成了新加坡和中國的多項合作。
2018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回顧了一生與中國打交道的精彩故事。
當被問及當年是否想到中國會崛起成爲今天這樣的大國時,吳作棟靠在椅背上,思索片刻後說道,“坦白地說,沒有。”
“我父親7歲就從(福建永春縣)來了新加坡。我在新加坡長大,所以在我當時的認知裏中國很窮。
我的祖母總是跟我講,中國的冬天有多冷,日子有多難過。她還會給住在中國的親戚寄舊衣物。所以在我印象裏中國是個很貧窮的國家。”
吳作棟第一次見到鄧小平是在1978年11月,當時他是李光耀率領的新加坡官方代表團的一員。一個月後,鄧小平宣布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這場具有曆史意義的改革讓中國轉變爲21世紀經濟強國和世界大國。
吳作棟說,“我對鄧小平印象如何?很好。”
“李光耀先生在他的一本書裏談到過這次會面,他說:‘鄧小平個子不高,但他氣場很強。他很有好奇心,問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你能感受到他強大的氣場。他很了解中國,知道中國應該做什麽、可以做什麽。’”
新加坡在1990年同中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是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新加坡大多由華人構成。
吳作棟稱,“這是爲了讓兩方都滿意,如果新加坡在馬來西亞之前與中國建交,就會釋放出錯誤信號。印度尼西亞也是如此,這是外交策略。”
當記者問及亞洲發展中國家能從中國的改革中汲取哪些經驗時,吳作棟說:“首先就是向中國學習如何發展經濟。中國通過實施對外開放和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他認爲,在中國身上,其他國家也應該看到構建遍布全國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的重要性,這樣的綜合性網絡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能滿足人民需要。
“對于投資者而言,政局穩定和政策一致性是投資的必要條件。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他們就不會投資。你不一定要認同中國的體制,但是中國政局穩定,能保持政策的一致性,還有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框架。”
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後,中國取得了諸多偉大成就,7億人成功脫貧。盡管如此,還是有些人對中國取得的成績予以否認。
吳作棟表示,“考慮到中國在過去40年中取得的輝煌成績,中國確實沒有得到應得的認可。”
他表示,中國經濟改革選對了道路。
他感覺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8年,鄧小平到訪新加坡會見李光耀時我也在場,那時我還年輕,剛當上部長沒多久。”
1920年鄧小平在去法國時曾在新加坡停留了兩日。目睹過新加坡舊日景象的鄧小平對新加坡的變化頗爲震驚。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期間指出,中國要向新加坡學習。
當時新加坡提出在蘇州建立工業園,向中國傳授招商引資和管理工業園方面的經驗。雖然開始也遇到了困難,但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合作。
2008年,吳作棟與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的開工儀式。
吳作棟說,“提出這個項目是因爲當時中國城鎮化進程加速,強調綠色可持續發展。我們想構建一個示範之城,證明這樣的生態城是可行的,也是可以複制到中國其他城市的。”
當年,生態城選址地遍布著鹽堿荒地和汙染水體。今年是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10周年,如今的天津生態城已經蛻變爲綠色之城、繁榮之城,居民人數突破8萬人。
“當你打量今日之中國,你會看到一個爲人民謀福祉、具有遠見卓識的國家。中國正在將整個國家連通,將各省整合成一個整體,所以你會看到一個國家……一個中國。”
在采訪快結束時,提到當前中美貿易沖突,吳作棟用一個類比說:“中國就像是一頭大象,幸運的是,這是一頭溫順的大象。這頭大象下到池子裏時,我們這些體型小一點的動物得去適應。但是如果你想阻止中國發展,那中國就會變成一頭凶猛的大象,到那時你就要小心了。”
04.行走的新加坡曆史
本月,吳作棟在寫給李總理的信中指出,他即將年滿80,精力將大不如前,因此應該趁健康良好的時候引退,讓接班人陳詩龍能順利接棒。
至此,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宣布退出政壇,並不參加本屆大選,李顯龍總理已接受他的決定。
1976年,才35歲的他受命在大選中出征新加坡東部一個新劃出的選區“馬林百列”,正式亮相政壇。1990年11月從建國總理李光耀手中接過棒子,2004年8月交棒給現任總理李顯龍,然後擔任國務資政至今。
他先是繼承了建國總理的建國事業,爾後是引進了李顯龍等新血,組成第三代領導團隊,在新加坡的政治發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承前啓後的角色。
衆所周知,建國總理李光耀是政治強人,在國際上也享有崇高政治聲譽,備受各國領導人尊重。要繼承這麽一位巨人的衣缽,談何容易。
加之李光耀也直言,自己屬意的繼承人另有其人,自然給他增添了心理壓力。在那種情況之下,吳作棟能毅然迎難而上,顯示他的寬大胸襟,以及堅韌的性格和政治勇氣。
盡管如此,要走出政治巨人的陰影畢竟殊爲不易。
吳作棟溫良、敦厚與圓融的性格成爲他的個人特色與政治優勢,使他一來更容易得到內閣同僚的齊心擁護,二來能發揮個性,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政治道路,並由此成功地走出了巨人的身影,締造與之前領導班子形成強烈對照的執政風格,新加坡的政治文化也從威權走向協商。
這是新加坡民主所經曆的一次重要發展。
除了具有超強的親和力,吳作棟也是一位有創意和接地氣的領導人。
早在他1976年當選馬林百列區議員後,他便想出在自己的選區裏組織居民委員會的點子,這個創意後來被推廣至全國的組屋區。
他在擔任各部門部長和總理期間更是連續推出了許多利民新措施,包括設立民意處理組(現稱民情聯系組),廣泛聽取民意,作爲制定政策的參考;設立保健基金,幫助低收入者支付醫療費;設立教育儲蓄計劃;利用財政盈余爲人民填補公積金;設立社區發展理事會;成立種族互信圈與和諧圈;設立官委議員制等等。
在外交上,吳作棟也發揮他特有的親和力,倡議促成了亞歐會議,東亞與拉丁美洲合作論壇,亞洲與中東對話會,促進亞細亞成員國的整合,以及促成新加坡與印度經濟合作協定等等。
此外,他一直積極物色和延攬政治人才,在擔任國防部長期間,他就開始負責爲行動黨物色新人,由他延攬入閣的部長就包括李顯龍、楊榮文、張志賢、尚達曼、許文遠、林勳強、維文、雅國、林瑞生等。
雖然是太平時期的總理,吳資政任內也帶領國人克服多次的艱難險阻,這就包括2003年SARS疫情,也正是在確保新加坡安穩渡過疫情後,他平穩地把總理的棒子交給了李顯龍。
作爲政治領袖,吳作棟永遠必須站在鎂光燈裏,無所遁形。
我們通過媒體看到他的快樂、堅毅、憤怒、傷感……
時間一晃44年。
44年間,新加坡人看著吳作棟與國家一起成長,可謂是“行走的”一部新加坡曆史。
去年接受采訪時,吳作棟表示紀念開埠200年的新加坡還很年輕,而78歲的他,翻著書裏的照片說:“我們都會變老,不是嗎?” 語氣無不感慨。
吳作棟,這數十年來站在李顯龍父子身後最重要的男人,要和“李氏王朝”一起退出新加坡的政治舞台,也代表著一個時代正在徹底落幕。
資料來源:
1. 早報:社論:承前啓後的政治楷模
2. 搜狐:李光耀辭去新加坡總理後,爲什麽會把位子傳給這個華裔
3. RFI: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和吳作棟同時宣布退出政府
4. 早報:原來吳作棟這麽想 《高難任務》 五件你不知道的事
5. 中國日報網: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中國的選擇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