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很多人都經曆過喪親之痛。但對李顯龍來說,這一切會與一般人不同,因爲他的父母親,是新加坡婦孺皆知的李光耀和柯玉芝。
母親的去世對李家是一個沉重打擊。作爲長子,李顯龍從小與母親感情甚笃,當時是母愛彌補了他父愛的“缺失”。他從小喜歡跟在母親身邊。對他來說,有什麽比母愛更難舍的呢?
1956年,李光耀、柯玉芝和長子顯龍從倫敦回國
李顯龍第一任妻子去世時,他的內心幾乎崩塌,是母親在一旁協助他走出悲傷。後來他與何晶相戀,這段感情被人拿去八卦,甚至被政客拿去抨擊,也是母親在背後堅定地支持他。
如今,母親離去,這個世上再無人像她那樣心疼自己了。
但李顯龍自知,必須堅強、必須挺住。因爲他是家中的長子,還肩負著新加坡的社稷重擔。尤其是他還要顧及與母親相濡以沫、一輩子相伴相隨,在她臥床之際仍日日陪在她身邊的老父親的情緒。
李光耀和柯玉芝夫婦含饴弄孫
母親走後,父親更是顯得孤獨。平時的話也少了很多。
作爲總理,李顯龍必須以國家爲重,時時刻刻要爲新加坡人撐起一片天。在家他是長子,無論妹妹和弟弟的脾氣秉性如何,有什麽想法或怨言,他都必須維持好家庭和諧。談何容易?
父親在李顯龍心中,從小就樹起了一個巨人的形象。這種威嚴哪怕是在他不惑之年,仍然存在著。但母親走後,父親這位新加坡的巨人,竟一天一天消瘦下去,不到五年就與世長辭了。
作爲備受世人關注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去世,必須由新加坡總理親自向國人、向世界宣布。李顯龍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在電視直播時忍不住幾次哽咽。父親母親的慈愛不斷在他的腦海中浮現。
作爲總理,作爲長子,這樣的雙重身份,所承受的悲痛和壓力,豈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
而對很多新加坡人來說,李光耀的去世也令他們哀傷。大家都希望能看他最後一眼、送他最後一程。
李光耀的靈柩起初停在總統府,後來移至國會大廈供民衆瞻仰吊唁。一時間數以萬計新加坡人趕到國會大廈排隊等候,有民衆在烈日下苦等數小時才能進場。爲此當局不得不把國會大廈的開放時間延至午夜,繼而決定通宵開放。
之後,新加坡爲李光耀舉行國葬。葬禮那天,下起了大雨。但仍有上百萬人湧到政府大廈前草場,從那裏一直夾道等候護送靈柩的車隊通過。看著沿途擠滿冒雨爲父親送行的國人,李顯龍在悲傷之中不免感慨萬千,從心底湧起一絲安慰。
作爲總理,作爲一國領袖,他知道自己必須讓父親和其他建國元勳打拼出來的“小紅點”,繼續繁榮昌盛下去。
但作爲兒子,父母親永遠離自己而去,那是永遠無法愈合的痛。
再見了媽媽!再見了爸爸!謝謝你們的愛!
作者:獅城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