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新加坡在冠病疫情的籠罩下舉行大選。選舉結果出爐後,人民行動黨贏得83個席位,蟬聯執政。工人黨也攻下2個集選區、一個單選區共10個議席,比上屆多了4席。
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資料照片)
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選後也樂意接受李顯龍總理的提議,出任國會反對黨領袖。國會設反對黨領袖職銜,是新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在目前情況下,其象征意義仍大于實質意義。這主要是執政黨擁有近90%的國會席位。但國會有了反對黨領袖,標志著新加坡兩黨制的元年從2020年開始。
新加坡其它9個反對黨在本次大選中得票率雖有上升,但在簡單多數的選舉制度下,都無法贏得席次(前進黨以落選最高票獲得兩個非選區議席)。
人民行動黨在本屆全國大選中獲得61.24%的得票率,雖比上一屆(2015年大選)69.9%的支持率來得低,但也反映了新加坡人民給予執政黨廣泛支持。以民主國家選舉來看,獲得超過60%的選民支持,堪稱是一場大勝。
本次大選行動黨的競選主軸是“守護生命、保障工作、共創未來”。而反對黨訴求的共同點是“國會監督、國會需要多元化聲音,國會必須有更多反對黨議員來爲人民發聲”。
在疫情還未完全消除時,反對黨多次呼籲執政黨推遲大選至年底或明年,人民也希望政府全力防疫爲先。但執政黨堅持在疫情還處于第二階段放寬時期就宣布大選,選民覺得政府沒有認真聽取意見。
競選期間,反對黨不斷重複,國會需要監督與多元化。反對黨的訴求終獲得許多選民的支持。因此,本屆大選反對黨從工人黨、前進黨、民主黨在各選區參選的得票率都比過去來得高。
例如,工人黨競選的東海岸集選區得票率達46.59%,前進黨第一次組黨在西海岸競選,也取得驕人成績達48.31%,民主黨在武吉班讓單選區也取得了46.26%的該黨最高得票率記錄。
從這些選區的得票率可以看出,反對黨的訴求獲得選民的支持——就是希望國會更加多元化。
然而,更值得留意的是,本屆參選的反對黨候選人的素質並非泛泛之輩,而是比過去提高了許多。他們大部分的候選人,個人履曆都不亞于執政黨,甚至一些與執政黨候選人的素質不相伯仲。如工人黨、前進黨、民主黨的一些候選人都是專業人士,擁有醫生、教授、律師、學者頭銜的候選人爲數不少,這些都值得肯定。加上新人新面孔,獲得選民青睐也是常理。
在民主制度下,增加國會裏不同聲音、不同觀點、不同視野,對國家、對人民來說是利多于弊。這也是人民曆來的一大訴求。
現在,反對黨推出的候選人素質媲美執政黨行動黨候選人,一些甚至比執政黨候選人優秀。人民投選支持這樣的人選,也是健康的現象。一來是鞭策執政黨需要做得更好;二來在制定與推出政策前,必須深入民間,更加廣泛聽取民意。
新加坡選民還是比較務實的,雖要求國會裏有不同聲音來監督執政黨的施政,卻沒有盲目追求西方式國會裏的“對抗”,在投票時還是謹慎的。
如最後一刻轉換選區到東海岸參選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其領軍的團隊最終以53.41%的得票率擊退工人黨而勝出。得票率雖比其它選區來得低,但卻爲行動黨保住了該區5個席位。
如果沒有王瑞傑副總理親自壓陣,東海岸集選區可能被來勢洶洶的工人黨贏取。工人黨主席林瑞蓮競選期間曾說過,行動黨最後一分鍾調派王瑞傑(未來總理)到東海岸集選區參選,讓該區選民“陷入兩難”,即可說明一二。
本次大選,行動黨雖取得83個國會議席,卻又失去了一個集選區——新劃分出來的盛港四人集選區,令行動黨折損了部長、高級政務部長等人選,可說是“小挫折”。
反觀工人黨在新舊交替中,除穩住阿裕尼集選區、後港單選區外,還奪下盛港集選區,使工人黨當選議員增加到10人。從而擴大了自身的政治版圖,應被視爲“小勝利”。
新加坡在疫情下舉行選舉,競選活動處處受限,並沒有如一些學者、專家、政治評論員事前認爲的那樣,爲執政黨帶來高支持率。在各反對黨的操作下,變得對執政黨更加不利。這也值得政治領導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