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偉人的成長似乎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每每要經曆各式各樣的打擊、失敗和痛苦,九死一生之後才終有所成;上台之後,也因爲要平衡方方面面的利益,而不得不講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
李光耀則屬于極少數打破這一定律的偉人之一,他的一生順風順水,恣意任性:出身富裕家庭,終其一生,家庭美滿,婚姻幸福;在倫敦經濟學院和劍橋大學留學,35歲當上了新加坡總理,31年執政期間,將新加坡從一個南洋小國發展成一個廉潔、富裕的花園國家,一個人均GDP排名世界前列的國家。
2006年5月1日,李光耀與妻子在勞動節集會上(圖源:央廣網)
和一般領導人面面俱到的講話風格不同,李光耀是一個直言不諱的人,從不屑于討好民衆,經常直抒胸臆,講一些政治不正確、讓人不舒服甚至是奇葩的話。對他堅信的事情,他從來斬釘截鐵,不留余地。也因此,他是一個有爭議的人, 新加坡人敬重他,卻很難說愛他。
我們來看看李光耀生前到底有哪些奇葩說:
1.醫生不要娶護士!
這麽多年來,李光耀的出位言論可謂不勝枚舉。而在李光耀的一系列“雷人”的言論中,最遭到诟病的,是他深信不疑的優生學。
1983年8月14日晚上,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國慶群衆大會上發表了出人意表的講話。李光耀在講話中指出,新加坡的男性大學畢業生若要他們的下一代像他們一樣有所作爲,就不應該愚昧地堅持選擇教育程度和天資較低的女性爲妻。因爲這會導致孩子的相貌像父親,而智商像母親,因此,“醫生決不能和護士或秘書結婚,因爲這樣會降低下一代的智商”。
但李光耀自有其道理:生物學已經證明,人的智商和能力80%是天賦決定的,因此,人生而不平等,一個人是否是可造之才早已注定,再多的社會工程學或政府幹預也無濟于事。政府政策頂多讓大家在起跑點獲得平等的機會,卻無法確保公平的結果,解決辦法是創造有利條件讓最能幹者可以大展拳腳,從而爲大衆制造工作機會,然後再重新分配盈余,讓能力較低者受惠。
李光耀夫婦與長子李顯龍(圖源:央廣網)
2.分數決定人生
新加坡規定: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每隔兩三年就依據考試成績對學生分流,經過多次分流後,到中學畢業時,有10%左右的學生可以拿到政府的獎學金到名牌大學深造,學成歸來後是各個機構的重點培養對象。未來的部長和議員基本都從這些人裏産生;50%中級水平的學生可以進入一般大學,將來從事一般管理工作;剩下的40%被安排讀技校,確保有一技之長。而那10%的精英,正是新加坡的未來所在。
在李光耀看來:“堪稱社會中流砥柱的人約300名。他們挑起策劃和執行政策的重擔。如果這300人共乘的客機不幸墜下,新加坡社會必將瓦解。這說明本地領袖人才是很有限的。”
于是人民行動黨四處尋找人才,希望把各界精英都吸收到政府擔任高級領導人。而讓他們從政,意味著他們可能要放棄200萬、300萬,甚至500萬、800萬的年薪。所以,政府高官的薪金也必須水漲船高,這樣才能吸引到精英。
因此,從1994年到2012年初,新加坡部長的薪水和48名國內主要行業執行長平均薪資的2/3聯動,這樣一來,李顯龍總理的年薪達到218萬美元,是美國總統的4倍,哪怕是普通部長的年薪也高達100萬美元以上。
1972年,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圖源:央廣網)
3.每個人都有房子住哦!
承認人人不平等並不意味著讓弱勢群體自生自滅。在李光耀看來,“要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首先把蛋糕做大。過于注重收入均等化不利于激勵那些有才華的、勤勉的人力爭上遊。”因此,新加坡的稅率很低,“因爲累進稅會扼殺勤奮工作和創造財富的主動性,尤其是扼殺了有本領、有能力這樣做的人。”
而在對人民的照顧上,李光耀爲首的人民行動黨可謂無微不至:推行組屋制度,讓人民居者有其屋,因此新加坡沒有“房奴”,年輕人在結婚前半年就可以申請組屋,價格用公積金就足以支付。生了孩子,政府再協助你換更大的組屋。
而且組屋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價格昂貴的商業住宅反而交通不便;照顧父母,生育孩子等都可以減稅;爲單身人士組織派對,幫助他們組織家庭;擔心人民不懂得投資之道,于是由政府打理人民的公積金,替大家理財;治安良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
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在政府組屋項目現場(圖源:央廣網)
顯然,新加坡政府殚精竭慮,視自己爲父母官,人民則是不大懂事的孩子,其施政的潛台詞是:你不需要思考得太多,just follow me。
雖然李光耀生前有各種奇葩說,但是這樣一些別具一格的制度設計,確實造就了新加坡的成功:政府的廉潔高效遠近聞名,哪怕是淡馬錫這樣的國有企業也保持了很強的競爭力,每個人都被迫力爭上遊,這保證了社會的活力。對人才的重視,使得新加坡湧現出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思想家和外交家:馬凱碩、許通美、杜贊奇、考西坎……
但久而久之,這一套制度的弊端也日益顯現:學生小小年紀就被分流,貼上標簽,容易傷害自尊心,尤其是對那些開竅晚的男生不公平,也無形中浪費了一些人才;完全以分數作爲評判好壞的標准,這種現代的科舉制度早已經過時;選拔出來的人才日益同質化,經曆也大致相同,未必能適應互聯網時代對差異和創意的需要;
對成績好的另眼相看,重點栽培,最後拿高薪,而資質一般的一生都只能從事低收入的工作,會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讓後者心生怨恨;過分強調個人對自己負責,就意味著有些人注定會在競爭中被落下。
新加坡的基尼系數因此達到了0.48的高水平,在發達經濟體中排第二;沒有退休保障,公積金一旦花完,很多70多歲的老人家被迫在市場上收碗碟或賣汽水,晚景淒涼,而醫保只保到90歲,活得太久還可能會面臨無錢看病的問題……
世間再無李光耀
在新加坡,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輩創業的艱辛、當年被馬來西亞“休”了之後四顧茫然的困難局面,對年輕一代新加坡人已經恍如隔世。
他們對自己所獲得的照顧已經習以爲常,認爲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他們更多看到的是政府的不足,對政府的施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政府部長的高薪,外來人口大量湧入帶來的競爭壓力,都讓新加坡人的不滿不斷升級。李光耀那種恩威並重、高高在上的精英做派,也日益脫離了新加坡的感受。
1959年6月3日,李光耀贏得大選後的場景(圖源:央廣網)
盡管直到去世前,李光耀對自己所作的一切依然自信滿滿,言之鑿鑿,並責備年輕一代新加坡人不知感恩。但他也承認,新加坡未來10年大概一切如常,之後就不知道了,而人民行動黨遲早有一天會失去執政權。
顯然,時代已經變了。
在今天這樣一個社交媒體勃興、人與人之間關系日益扁平化的時代,李光耀式的“任性”,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他是一個偉人,但已經完成了曆史使命。而新加坡,將進入充滿不確定性的後李光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