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新加坡資訊——第12期
圖文 | 三叔
排版 | 小梁
審核 | 三叔
START
又快到午餐時間了,不知道今天又要吃什麽……
不知道小夥伴是否和三叔一樣,每天都面對著不知道吃什麽午餐的煩惱呢?
或許,會有小夥伴建議:“三叔,聽說新加坡的辣椒螃蟹、松發的肉骨茶都很好吃,你去吃那個就好了,不用煩啊!”
新加坡的辣椒螃蟹、松發的肉骨茶確實不錯,不過這些美食也不可能天天吃呢……
那麽,三叔今天應該吃什麽好呢?
新加坡國民美食——什菜飯
圖:什菜飯攤位
圖源:Sethlui.com 網站
來過新加坡的小夥伴,估計應該曾經見過這樣的招牌——什菜飯;而沒有來過新加坡的小夥伴應該不知道什麽是什(shen)菜飯?
在新加坡,我們一般將什(shen)菜飯念成雜菜飯;而如同“雜”一樣,就是多種多樣的,即代表著有各種各樣的菜色——有豬肉、雞肉、菜、魚,豆腐等並以不同的烹饪手法烹煮,讓君選擇。
例如這樣:
圖:什菜飯菜色
圖源:Broadway Food Centre網站
一般而言,售賣什菜飯的攤位都會准備至少8道以上的菜色讓小夥伴選擇,並且根據小夥伴點的菜色來計算價格的。
例如,1個肉類加1個蔬菜和白米飯大約是2.70新元起跳;1個肉類加2個蔬菜和白米飯大約是3.20新元起跳;2個肉類加1個蔬菜和白米飯大約是3.50新元起跳。如果有點魚,那麽價格一般都會在4新元起跳。
假如要加飯,可能就需要額外給個0.30新元左右。
注意,這裏之所以用起跳,是因爲不同的地方,就不同的價格;例如,在冷氣食閣的收費會比鄰裏的食閣(沒冷氣)來得貴,而在小販中心的什菜飯就會相對便宜。不過,即使是在冷氣食閣點什菜飯,也會因地點的不同而價格不同;例如在鄰裏商場的冷氣食閣的什菜飯,會比市區或中央商業區的冷氣食閣便宜。
至于要怎麽買,一般的場景是這樣的:
“帥哥/靓女,吃還是包?”
“這裏吃,白飯少點。”
“好,來,要什麽菜?”
“我要這個、那個還有這個。”
“那麽要不要淋?”
“幫我淋咖喱汁。多少錢?”
以上的場景或許有一些小夥伴不明白。就讓三叔大致解釋下:
“吃還是包”——是指要在這裏吃,還是外帶。
“淋”——是指,是否要淋菜汁;一般有鹵汁、咖喱汁的選擇。
圖:什菜飯
圖源:Goody Feed 網站
另外,在點餐時,之所以會用這個、那個,主要是因爲有時候那個菜色多到讓人看得眼花缭亂,甚至又不清楚那菜色叫什麽,又或者頭腦突然轉不過來叫不出名,而最快且方便的方式就這個、那個。
至于點什菜飯時有什麽雷區,可能就是,菜色並不會注明是是屬于肉類還是蔬菜類;所以可能以爲點的是1肉加2蔬菜的組合,結果是付了2肉加1蔬菜的組合。
簡中原因,或許是一些豆腐類的菜色,可能你以爲是蔬菜類,但上面有一些肉碎啥的,就成了肉類了。甚至水蒸蛋,是算肉還是蔬菜,三叔還真不知道。
假如午餐的主食想吃飯,另外一個選擇可以就是雞飯了!
又香又滑的海南雞飯
圖:海南雞飯
圖源:HungryGoWhere 網站
海南雞飯是一道經濟實惠而且新加坡人常吃的新加坡國菜;無論是在平民經濟的小販中心還是豪華高級的五星餐廳,都可以找到海南雞飯的身影。和什菜飯一樣,一盤雞飯的價格則須視售賣的地點而定,價格一般從3新元起跳。
海南雞飯一般是一碗泡滿雞湯鮮香的米飯,配上一份軟滑白切雞肉,和一碟爲食材錦上添花的辣椒蘸醬;好吃的蘸醬會讓雞飯更上一個層次,充滿南洋風味的蘸醬搭配爲辣醬 加1/3黑醬油加2/3醬青,辣醬要微酸且帶有南洋特色的辣感和香氣。好的雞飯應該要做到顆粒完整,每一顆都浸滿雞湯的鮮香,不生不爛,入口生香。
有師傅告訴三叔,要做到雞皮軟滑,秘訣就是當雞肉蒸熟後,直接把雞肉浸泡在冷水之中,然後再取出,就能讓雞皮軟滑了。至于蒸雞時所“遺留”下的雞油,可以用來煮白飯,再搭配香蘭葉、香茅等,香噴噴的雞飯就可以上桌了。
可能會有小夥伴會問,取名海南雞飯,是否是從海南島傳來的呢?
據了解,海南雞飯其實源自早期的中國海南移民,海南人會用當地出産的文昌雞做白切雞,再用雞油和煮雞得到的雞湯來煮米飯,20世紀初這個做法隨著移民傳播到東南亞。美食家蔡瀾在《海南雞飯研究》中則提到新加坡的海南雞飯發源應該歸功于莫履瑞,他在二三十年代從海南島到新加坡,以賣雞飯爲生,並且很有特色的兩只手提著兩個竹籠,一個裝雞肉,一個裝米飯,飯做成球狀,圓圓胖胖。
圖:海南雞飯團
圖源:360happykitchen 網站
除了海南雞飯外,港式的燒臘在新加坡也頗爲常見。
圖:港式燒臘攤位
圖源:Travelfish.org 網站
不過,雖然名爲港式燒臘,但這裏並不售賣燒鵝,主要以燒鴨、燒肉和叉燒爲主,一些則有售賣排骨和臘腸。單拼的價格(即只選一種肉類),約3.30新元起跳。
圖:燒鴨飯
圖源:The Straits Times 網站
三叔記得,以前有一些攤位會售賣燒乳豬,不過隨著成本的高漲,除非有重要的節日而訂制燒乳豬,否則店家一般在平日的營業不會售賣燒乳豬。
此外,據三叔觀察,在選擇采用哪種肉類來燒烤叉燒時,和之前不同相比,出現了一些變化。目前,一些新式的做法是采用豬五花或所謂的“不見天”的部分來燒烤叉燒;燒烤出來的叉燒就比較多汁和柔軟些。在這之前,一般是采用豬頸肉或其他部分去燒烤,燒烤出來的叉燒就沒這麽油膩,質感也比較幹些。三叔個人就比較喜歡吃油膩點的叉燒。
圖:叉燒
圖源:DanielFoodDairy 網站
圖:蜜汁豬五花叉燒
圖源:douguo 網站
在點港式燒臘時,可選擇配白飯或面條;面條方面,可選擇粿條或幼面。
如果不想吃飯,面條方面的美食也挺多的。
客家三大名菜之一——釀豆腐
“釀”是一個客家話動詞,表示“鑲”或“植入餡料”的意思,“釀豆腐”即“有肉餡的豆腐”之意。
傳統的做法一般是把羊肉或豬肉用刀反複剁蓉、調味做成餡料,在豆腐塊中對角切出十字紋,或用手指輕輕插一個小洞,塞入適量以肉類爲主的餡料,然後以煎、焖、煲、炸或蒸等烹調方法烹調至熟,並可以煮一些醬淋在上面。
不過,釀豆腐在新加坡經過了改良,並不僅僅在豆腐塊中將羊肉或豬肉植入裏頭而已;在這裏,有種類繁多的食材讓小夥伴選擇,當中包括魚丸、蟹棒、苦瓜、墨魚、生菜、豆蔔等其他蔬菜。釀豆腐攤位在新加坡是這樣的:
圖:釀豆腐攤位
圖源:Shun Kee Yong Tau Foo Facebook
一般來說,除了少數食材如熱狗、紫菜雞是拿去油炸外,其余食材都是拿去燙熟的,在淋上熱騰騰的湯。這湯一般是用黃豆熬成的,並可選擇配以米飯或面條。
面條的選擇一般是熟面(黃面)、粿條和米粉。
圖:熟面(黃面)
圖源:Michelin Guide 網站
圖:米粉
圖源:Michelin Guide 網站
圖:粿條
圖源:Michelin Guide 網站
如果小夥伴不想吃湯的,也可以選擇吃幹的——即是把食材和湯分開,並決定是否要配以辣醬一塊吃。
圖:湯的釀豆腐
圖源:HungryGoWhere 網站
圖:幹的釀豆腐
圖源:Sethlui.com 網站
釀豆腐的價格,是根據顧客選了幾件釀豆腐來計算,一般而言,每件約0.60新元,並且都會注明需要的最少件數。
假如要點釀豆腐,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
(1)先排隊,然後到了攤位前,就自己挑選想吃的釀豆腐材料;
(2)挑選完,則交給攤主,一般就會出現以下的對話:
“要面嗎?這裏吃還是帶走?”
“我要熟面,幹的。這裏吃的。”
“要辣嗎?”
“不要辣,謝謝!”
目前除了可選擇由黃豆熬成的湯外,一些釀豆腐攤位也提供了叻沙(Laksa)的湯汁,讓小夥伴選擇。
“死”前必嘗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叻沙
叻沙(馬來語:Laksa,或譯喇沙)是一道起源于南洋的面食料理,屬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叻沙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不同族群和地方對于叻沙的做法和味道也有極大差異,而新加坡華人的叻沙多爲咖喱叻沙(Curry Laksa)。
咖喱叻沙2012年則被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評選爲死前必嘗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
圖:咖喱叻沙
圖源:The Huffington Post網站
新加坡最常見的屬于咖喱叻沙,一般是椰奶咖喱湯底;湯底中加入了大量的椰奶,因此會擁有濃郁的咖喱和椰子香氣。
主食爲米粉,傳統配料主要爲豆芽、血蛤、魚餅和豆蔔,味道也比較濃郁。吃的時候可以自行選擇添加多少參巴辣醬(sambal,南洋地區特色辣醬)。
一些攤位考慮到一些顧客不吃血蛤,則會用蝦來代替;一些攤位也會在叻沙中搭配雞蛋等。
圖:叻沙粗米粉
圖源:Michelin Guide 網站
圖:叻沙
圖源:Miss Tam Chiak 網站
這裏需要注明的是,除非小夥伴是到叻沙專賣店吃叻沙,不然味道和用料方面不一定這麽講究。價格約爲3 新元起跳。
一般在小販中心或食閣售賣的叻沙的攤位,也會售賣其他面食,當中包括了肉脞面或魚丸面。
新加坡特色美食——Bak Chor Mee(肉脞面)
網上資料顯示,Bak Chor Mee或肉脞面是潮州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指肉末面條。這原本是一種帶有少許湯汁的食物,肉湯肉末配扁面或洗面。而現在比較流行和常見的是吃法是幹拌面,加少許豬油和醋,用一點點湯汁拌面。
肉脞面的配料頗爲豐富,主要
有香菇、肉丸、豬肝、豬肉片、和肉末等。和釀豆腐的吃法一樣,可分爲幹或湯的選擇。
售價方面則是3 到3.50新元起跳。
圖:肉脞面
圖源:Sethlui.com 網站
在這裏,眼尖的小夥伴可能發現肉脞面所使用的面條有點不同;沒錯,這類的面是所謂的面薄(Mee Pok),其特點是扁平、比較厚和寬。
圖:面薄(Mee Pok)
圖源:Michelin Guide 網站
據說,獲得米其林一顆星的大華肉脞面是使用面薄烹調肉脞面;三叔沒吃過大華肉脞面,所以並不知道味道如何。至于價格方面,網上資料顯示,價格是介于新元6至10。
圖:大華肉脞面
圖源:Miss Tam Chiak 網站
至于魚丸面,也是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新加坡美食;配料主要有豬油渣、肉丸、魚丸以及魚餅。一些攤位則會放豬肉片和豬肉碎。
圖:魚丸面(幹)
圖源:Miss Tam Chiak 網站
魚丸面的搭配方面,也比較隨意;可以選:“粿條、米粉、幼面、面薄甚至是老鼠粉(國內應該叫銀針粉)”、然後可以選“湯或幹”、“辣或不辣”。
圖:魚丸面(湯)
圖源:Sg Openrice 網站
假如對面食或中式的飯感到膩,想換換口味,不如試下馬來食物——“辣死你媽”!
Nasi Lemak
Nasi Lemak(戲稱,辣死你媽)或椰漿飯,是馬來族的美食;Nasi是馬來語的米飯,Lemak是脂肪,也就是椰漿,所以這個馬來語名字翻譯過來就是“肥美的飯”的意思。
由于是把米泡在椰漿後再煮,所以米飯自帶椰子香氣,有時候也會加香蘭葉一起煮,以增加香氣,或者其他香料如黃姜和香茅。
Nasi Lemak是馬來人的傳統美食,通常一套完成的椰漿飯包括了用椰奶和香蘭葉煮的米飯,再搭配各種輔助肉菜,如炸魚(一般都是金帶細鲹,新加坡人都稱之爲Kuning)、炸雞翅、烏打(otah,即香辣烤魚餅)、炸江魚仔(鳳尾魚)、花生、雞蛋、黃瓜片和三巴辣醬。
圖:Nasi Lemak
圖源:Sethlui.com 網站
之所以會把椰漿飯戲稱爲“辣死你媽”,除了讀法上有點像,部分原因還是和三巴辣醬有關。不習慣吃辣的人,會覺得被這辣味辣得舌頭發麻,全身出汗,不過並不是每家的辣醬都這麽辣;有些的三巴辣則偏帶有甜味,拌飯吃特別香。
一般來說,售賣Nasi Lemak的攤位都是有所謂的套餐的,例如炸雞翅套餐、炸魚套餐或者是烏打套餐。這些套餐的基本配置是有炸江魚仔、花生、雞蛋、黃瓜片和三巴辣醬,再看選的是炸雞翅、炸魚還是烏打的套餐。
圖:加了烏達的炸雞翅套餐
圖源:Sethlui.com 網站
當然,也可以點個套餐,然後自己加多個炸雞翅、烏打或炸魚都可以的。
由于馬來食品都必須有清真認證,成本方面可能會高些,因此一盤Nasi Lemak的價格可能要從3.5至4新元起跳。
雖然Nasi Lemak是馬來人的傳統美食,不過也有一些由華人售賣的Nasi Lemak,味道方面甚至有過之而不及,經常排起長龍。
圖:由華人經營的Nasi Lemak
圖源:suanmeizi 博客
看完之後,各位小夥伴是否已經食指大動,對自己午餐有所明目了呢?
三叔也有點餓了,該吃午餐了,不過仍沒想好該吃什麽……
還不知道該吃什麽午餐的小夥伴,或許可以考慮和三叔一樣,看見什麽吃什麽!
喜歡這期分享的小夥伴,除了點贊關注外,還可以在下面留言,和三叔分享今天你吃了什麽午餐。
盡享你的午餐,我們下期見。
END
資料來源:
Sethlui.com
Miss Tam Chiak 網站
Michelin Guide 網站
文中若有任何差誤與錯漏,責任均在三叔;三叔願在此深表歉意。
北緯一度謝三叔
從美食、時事、教育和生活中美好的遐想,
都一一爲你捕捉。
期待與你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