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新加坡經濟面臨嚴重萎縮,呈負增長。
在金融管理局發表的《宏觀經濟回顧》裏表示:在多重風險聯合作用下,新加坡今年國內生産總值下降幅度可能超過此前預期的“-4%至-1%”。同時,新加坡貿工部則宣布,新加坡2020年全年經濟將萎縮4%至7%。
有不少專家表示,在“後疫情時代”,新加坡的經濟複蘇之路仍面臨巨大挑戰。
對此,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發表了“冠病後時代保障新加坡未來”的系列演說。
他表示:新加坡雖然是小國,但是在疫情期間也致力于扮演重要角色。讓自己變得重要,是“後疫情時代”新加坡重啓經濟的對外方式。
同時,總理李顯龍也在FB上轉發並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總理稱:盡管新冠疫情爲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外部挑戰,但是新加坡會調整好狀態去應對。
認清自己,找到位置。這是新加坡的優勢,也是新加坡應對“後疫情時代”的策略。
那政府具體都做了什麽呢?
加快經濟轉型
撥款給耄耋老人學習數碼産品,補貼人力物力幫助小販中心全面數碼化,讓全民實現自己的價值;創造10萬份工作和培訓機會。貿工部長陳振聲在6月14日進行的“冠病後時代保障新加坡未來”演講時表示,政府將會在接下來一年裏,創造10萬份工作和培訓機會,幫助畢業生和失業的國人找到工作,保障每個國人都有工作。
協助企業重新設計業務流程
改變營運模式,讓人人都能學到新的技能。
推出財政預算案
說到必將做到,截至目前新加坡政府已經連續推出四份財政預算案,總共投入近1000億元,用于救市、救企業、救工作。
相信有這樣的政府,在“後疫情時代”的新加坡,依舊閃閃發光!
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小的城市國家, 位于東南亞馬來半島最南端的赤道北側, 扼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她國小民寡,缺乏天然資源,但是,從1959年自治(其後于1965年獨立建國)短短50年來所取得的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的成就,尤其是在經濟轉型與産業升級方面的巨大成功,早已超越了這個小國的疆界,爲全世界所矚目。
今天小編就爲大家細數一下新加坡建國至今的五次經濟轉型。
新加坡的五次經濟轉型
從1959年起,新加坡的經濟經曆了五個重大的發展曆程:第一階段(1959~ 1965年),進口替代期;第二階段(1966~1970年代中期),出口導向期;第三階段(1970~1980年代中期),迅速增長期;第四階段(1980~1997年),産業升級期;第五階段(1998年至今),調整恢複/經濟轉型期。
01 第一階段(1959~1965)進口替代期
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艱難時局,剛剛取得執政權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府的決策是:開展以工業化爲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工業化帶動經濟多元化, 改變單一的轉口貿易經濟結構;同時,政府投入巨資,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 爲民間資本發展替代進口型工業創造條件。就這樣,以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化爲突破口,新加坡從自治的第一天起就非常吃力但也是非常積極地開始了她的經濟轉型之路。
02 第二階段(1966~1970年代中期)出口導向期
在第一階段成功引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基礎上,新加坡從第二階段一開始便大量吸收外資和引進技術,推動國內經濟起飛,促進資本密集型制造業。新加坡不因國家先天不足的條件或是不利的環境所約束,沖破意識形態的桎梏,走出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憑借門戶開放的國策, 新加坡吸收了西方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先行一步,一下子便和當時的其他亞洲國家拉開了距離,把自己的經濟基礎提升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此時的新加坡,進入到了資本密集型的經濟發展階段。
03 第三階段(1970~1980年代中期) 迅速增長期
經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摸索和積累,新加坡的經濟進入大發展的階段。經濟基礎穩固,基本實現全民就業,第三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此時的新加坡開始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産業:注重提高勞動生産率,提倡科研與經濟相結合,提高生産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産品質量,降低生産成本,增強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在這個階段,政府的注意力轉爲研究與開發、設計、工程、信息科技、電腦、電腦附件制造業等電子行業成爲先導産業。第三産業開始向專業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發展,爲從總體上提高商業運營效率和質量提供了保證。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新加坡已經成爲在世界上聞名遐迩的亞洲新興工業國,位居“亞洲四小龍” 之首。
04 第四階段(1980~1997年),産業升級期
一方面,1984、1985的新加坡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之前美國的經濟衰退使得對新加坡的進口需求減少;新加坡的經濟經過長期的超高速發展,以建設投資爲中心的國內投資下降。1985年新加坡的GDP增長率爲 -1.6%。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具備了整體商務能力,逐步成爲跨國公司認可的國際樞紐,許多區域總部在這裏落腳。此時的新加坡企業積累了資金、技術、品牌和聲譽,政府便鼓勵和引導本地企業跳出本國、本土的小圈子,放眼世界、投資海外,向海外發展,建立更廣闊的國外經濟空間。1994年5月在蘇州東郊金雞湖畔破土動工的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便是這個時期的産物。
20世紀70年代末期,新加坡政府開始研究制定80年代的經濟發展規劃。爲此,新加坡要進一步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觸,考察他們的經濟狀況,也讓他們了解新加坡經濟狀況,以便加強內外之間的相互合作。李光耀等政府領導人專程出訪日本、韓國、美國及歐洲各國。此後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還選派優秀人才在西歐、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設立了17個辦事處,向各國介紹新加坡的投資環境,吸引外商來新加坡投資,著重開發高科技産品。
05 第五階段(1998年至今)調整恢複/經濟轉型期
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新加坡開始思考和著手調整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減少對底端電子業的依賴
(吸引和增加高端電子産業和産品);吸引和發展生命科學、制藥、環境保護等産業;發展教育産業,建立區域教育中心。
面對新興工業國低勞動力成本的競爭,新加坡開始思考和著手調整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減少對底端電子業的依賴,吸引和增加高端電子産業和産品;不斷瞄准世界新興産業,通過引入新興産業和本地培育,使産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引進和發展生命科學和環境保護産業,打破新加坡的制造業只能局限在電子、精密機械、煉油、石化、造船等領域;充分發揮新加坡潔淨的空氣和一流的生態環境的優勢,引進生命
科學、環境保護産業,並下大力氣推動和促進;發展和擴大水務産業,把新加坡打造成全球汙水處理技術和産業的中心,把新加坡水資源的劣勢轉變成爲優勢;發展教育産業,建立區域教育中心;繼續用高薪政策吸引人才,希望把各界精英都吸收到政府擔任高級領導人,包括醫生、律師、會計、大學教授、企業家、銀行家等有能力、並且誠實和品德優秀的傑出人物。
新加坡也因爲最先提出了具有創意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概念,獲得WTO的高度贊賞和各國的積極響應。到目前爲止,新加坡已經和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歐盟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超前的經濟政策,靈活的應對謀略,高效的行政手段,廣泛的世界聯系,爲新加坡繼續成爲全球競爭力領先的經濟體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