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土生土長”的19種蔬菜、菌類、水果、雞蛋、蝦、魚以及牛蛙。(新加坡食品局面簿)
作者 侯佩瑜
新加坡食品局在過去兩個月不定時在面簿上介紹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19種(當然不僅限如此)蔬菜、菌類、水果、雞蛋、蝦、魚以及牛蛙,並鼓勵國人支持本地農産和海産。因爲它們不僅更新鮮,也能減少碳足迹,畢竟在運送到你手中所需的時間和距離都是最短的。
蔬果類 本地目前有81家蔬菜農場。 食品局6月2日推出這個名叫“We farm this ah?”(紅螞蟻暫譯:這是我們種植/養殖的啊?)系列,介紹的第一種農産品,就是新加坡農場通過水耕技術種植的Georgina生菜。
Georgina生菜由Citiponics農場生産,公司使用AOS(Aqua Organic System)無土種植系統耕種,農場標榜無農藥、零浪費,以及節省空間與能源。
設置位于宏茂橋第700座組屋停車場頂層的商業農場Citiponics占地1800平方米,主打自家研發的Georgina生菜,占總産量九成。去年4月首次收成了500公斤Georgina生菜,只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種植。
除了生菜,這個農場也可以種植25種不同蔬菜,如菜心、奶白和芥蘭等。
羽衣甘藍(kale)和草莓
熱帶的新加坡也能出産溫帶的草莓和羽衣甘藍(Kale)。李顯龍總理去年3月也在面簿貼出垂直農業者Sustenir Agriculture培育的草莓和羽衣甘藍的照片,親自爲它們打call,還透露說,公衆能在本地超市購買這些農産品。
Sustenir Agriculture現有室內農場位于三巴旺工業區的一棟商業大樓,在面積54平方米的“耕地”,每月可生産1公噸羽衣甘藍或3.2公噸生菜。
經不斷改良後,羽衣甘藍的種植期從90天縮短至45天,本地人不喜歡帶苦味且口感較硬的羽衣甘藍,這些都能通過農業環境控制技術解決。
公司實驗室至今研究超過50種農産品,包括在本地種植可用以釀酒的葡萄。
冰葉日中花
原生于非洲的冰葉日中花(ice plant),又名水晶冰菜、冰菜或冰葉菜。
這種植物的鹹味來自于它的莖和葉上充滿鹽水的水囊泡,這也使得它既是一種可愛的裝飾性的食材,也是一種多用途的食材,可以生吃也可以泡茶。
豆芽
截至2019年,新加坡有6個豆芽農場,分別生産新鮮豆芽和黃豆芽。
另外,食品局還介紹了菠菜(嫩葉、圓頭、尖頭以及紅葉)品種、羅勒(basil,Genovese、泰式、紫色)品種、奶白、菜心以及櫻桃番茄都可在本地農場找到。
黃金菇(Golden Oyster Mushroom)
黃金菇是帝王菇(King Ostyer Mushroom)和桃紅平菇(Pink Oyster Mushroom)的兄弟姐妹,雖然在本地不常見,但容易在熱帶地區種植。
牛蛙
本地唯一的牛蛙場——裕廊牛蛙場養殖了約兩萬只牛蛙,每天宰殺1200只到1500只牛蛙。除了售賣人們熟悉的田雞肉和雪蛤(雌牛蛙的輸卵管),牛蛙場也推出口感類似薯片的炸蛙皮,2017年更與南大合作生産以牛蛙皮膠原蛋白制作的護膚品以及防蚊液。
蛋類
去年,國人共吃了大約20億只雞蛋,本地3個雞蛋養殖場生産了我們總消費量的26%,他們正在努力提高産量以達到我國“30·30願景”。
2019年4月1日正式成立的新加坡食品局的願景,是要在2030年時,落實“本地出産”的策略,也就是讓本地農産品可以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的目標。
所謂營養需求主要是指蛋白質(25%)、主食(25%)和蔬果(50%)。三成的營養需求,有20%來自蔬菜水果,另10%來自魚肉和雞蛋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質。
目前,本地農産品生産量還占不到國人營養需求的10%。也就是說,我國所需的食品現在有90%仰賴進口,因此,我國要在今後10年左右實現上述的願景,目前的本地食品産量必須成倍增加。
我國除了由本地生産的雞蛋,其實也有生産鹌鹑蛋,不過目前本地僅存兩家鹌鹑蛋農場。
魚蝦類
本地目前有110家持有執照的海上養殖場,其中108家是位于柔佛海峽的沿岸養殖場,另兩家位于南部海域的深海養殖場則由專門養殖澳洲肺魚的Barramundi Asia經營。
他們分別養殖紅鲷魚(red snapper)、羅非魚(Tilapia)、因外形和口感相似常被誤當成金目鲈的澳洲肺魚(barramundi)、金鲳魚(Golden Pomfret)以及蝦。 國人在去年食用的魚類當中有10%産于本地。
羅非魚
爲發展本地羅非魚,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TLL)與農糧與獸醫局(AVA)合作加強部分羅非魚的繁殖。
研究院表示,“優質羅非魚”具抗病性,且含豐富的奧米加三(omega-3)和高質量蛋白質。
由于雄性羅非魚生長速度是雌性的兩倍,同時爲避免不必要的繁衍,研究院利用性逆轉(Sex-reversal)方法培育全雄性羅非魚。
研究院將部分羅非魚送到本地漁農場進行觀察,院方希望未來幾年可以推出市場。
金鲳魚
農糧與獸醫局2011年養殖金鲳魚試驗取得重大突破,這種原産于亞熱帶海域的深海魚,能在本地近海漁場內大規模産卵和繁殖,從原本每年生産4.4公噸增加到20公噸。
AVA當年在聖約翰島上的海水養殖中心(Marine Aquaculture Centre)成功繁殖和孵化出金鲳魚魚苗,並開始與本地榮耀漁場合作,傳授繁殖技術。漁場在同一年10月底順利繁殖出第一批金鲳魚。
事不宜遲,明天就開始支持“新加坡生産”的農産和海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