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再次傳遞出積極信號:今年將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法,首次出現于今年初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官方定調成渝要唱好“雙城記”,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從2011年的“成渝經濟區”,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現在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地區的定位再次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毋庸置疑,成渝地區將是2020年區域經濟發展中,最值得期待的看點之一。
從分家走向合作
1997年,因三峽建設,中央以原重慶市、涪陵市、萬州市和黔江地區設立了重慶直轄市。
當時四川最爲重要的工業基地,近三分之一的GDP被分割出去,並且形成了一個挑戰自己利益格局的競爭對手。
直轄後不久,雙方的競爭就隨即展開,重慶開始在廣泛的領域對原有秩序發起沖擊,並且激烈地進行著。
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沿海很多電子信息企業出于成本考慮,大舉西進,于是重慶、成都紛紛將電子信息産業列爲未來經濟的重要增長點,重慶規劃了世界筆記本電腦生産基地,成都則瞄准建設中國IT第四極。從最初爭奪英特爾入駐,到後來的惠普、富士康……每當有IT名企准備西進時,成渝兩市便會開出各種優厚政策,競爭激烈。
20多年裏,川渝之間的競爭一度是最熱的話題,但從現實發展需要來看,重慶脫離輻射四川腹地是自廢武功,四川疏遠重慶則川中、川東利益受損。因此,雙方亟需建立新型的合作關系。
2003年,雙方開始醞釀成渝經濟區規劃,但遲至8年後才獲批,落後于很多後起的經濟區,可以說是“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提出,形成以重慶、成都爲核心,沿江、沿線爲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逐漸成爲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規劃提出發揮重慶和成都雙核帶動功能,構建“一軸兩帶、雙核三區”的空間發展格局。
此後,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總量,成渝城市群的“戰鬥力”與日俱增,外界普遍看好其早日成爲中國經濟的“第四極”。
今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首次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新概念,沒有使用“城市群”等字樣,標志著成渝的定位進入新階段。
爲什麽是雙城經濟圈?
相較于成渝城市群的傳統說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明顯更突出了成渝兩大中心城市,以及都市圈的概念。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表示,之前成渝城市群規劃比較大,城市數量和人口比較多,缺乏抓手。而都市圈可以成爲推動城市群發展的抓手,先把都市圈做好再推動城市群一體化。
因爲城市群的範圍往往涉及多個行政區劃,推進一體化進程較爲複雜和艱巨,而都市圈發展的範圍幅度相對較小,而且針對性很強,容易啓動。
因此,當前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上的重要思路就是:以中心城市帶動經濟圈或都市圈,以都市圈支撐城市群,以城市群促進區域發展,以區域板塊的協調來加速國家空間結構調整,增強區域活力。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員馮奎指出,成渝城市群是成渝發展的長遠方向,但從發展的邏輯起點、現實路徑來講,強調以“雙城”帶動、強調地區經濟圈建設,戰略重點更加突出,也更易于實施相關政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首次亮相,是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起出現的,後者已被明確爲“國家戰略”。
馮奎表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提並論”,這也意味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爲國家戰略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對內獨大,對外卻不大”
數據顯示,四川、重慶的GDP總量占西部12省(市、區)的33.46%,可以說,川、渝就是西部的“壓艙石”,在國家區域大盤中舉足輕重。
但按現有城市群口徑統計,2018年成渝城市群的經濟密度僅分別爲長三角、珠三角的18%和33%。城鎮化率比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分別低了31.5%、14.8%、11.6%,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低5.8%。
此外,探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中部塌陷”也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據恒大研究院統計,2018年除成都、重慶(主城區)外,僅有綿陽的GDP突破2300億元,衆多城市GDP規模在1000億-2000億元之間,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啞鈴式結構。
中等規模城市的缺乏,不僅弱化了成都、重慶兩座超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其經濟“虹吸”效應也使得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發展動力不足。
而就中心城市地位來看,重慶、成都建成區地均GDP在全國排名分別爲第13名、第38名。在核心城市與外圍城市的相互投資規模方面,重慶在30多個可比城市中,排名倒數第3。
如果按核心城市與外圍城市的“人口-經濟”聯系強度來分析,成都屬于“強人口-弱經濟”,重慶屬于“弱人口—弱經濟”。馮奎指出,重慶、成都的發展仍然不充分,帶動力不夠強勁,潛力空間仍然巨大。
成都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霞表示,成都和重慶在成渝地區“雙核獨大”,但和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極核城市相比,實力都相差甚遠,即便成都和重慶加起來,距離別人一個極核的實力也還差很多。所以我們認爲成都、重慶是“對內獨大,對外卻不大”。
從産業來看,成渝兩地還存在産業分工協作不充分、競爭大于合作,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重慶和成都均將汽車制造和電子信息産業作爲支柱産業大力發展,力求打造成跨國公司集聚地,由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同質競爭。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
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産業、人口及各類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
由此可見,在強化極核的同時,川渝的相向而行也尤爲關鍵。
重慶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表示,雙城經濟圈對成渝地區是重大利好,兩地將加強研究和規劃,圍繞怎麽樣促進經濟圈一體化,在進一步完善交通體系、現代産業體系構建以及科技創新的協同等方面展開合作。
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前提。
成都簡州新城管委會副主任王豐華認爲,雖然成渝兩地之間高速3.5小時,高鐵1.5小時,但距長三角核心城市之間的通勤時間還有較大差距,勢必進一步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快聯快通交通體系。
成都正在編制的東部新區綜合交通規劃初步確定,加快推進成渝中線高鐵項目規劃建設,研究預留成渝600-800公裏/小時超高速磁懸浮建設通道。成渝主城之間距離在310多公裏,如果按600公裏時速計,僅需31分鍾,進一步縮短了時空距離,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
易小光表示,按照國家要求,兩省市正加強對接,促進相向而行,共同促進增長極的形成,兩個中心城市相互靠近交融,進而推動成渝一體化發展。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只有兩座城市相向發展,才能共同支撐起中國經濟的第四極。
資料來源:新華網、第一財經、每日經濟新聞、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