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康納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報告,新加坡的排名第八。前十名分別是瑞士、瑞典、美國、荷蘭、英國、芬蘭、丹麥、新加坡、德國、以色列。中國排在第14位。
作爲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城市之一,新加坡擁有由企業和機構組成的生態系統,試驗用全新方式解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從跨國企業到初創企業,新加坡都是共同的選擇,在這裏能夠創造、試驗並且輸出創新解決方案,惠及亞洲和世界。
1 全球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領先的創新城市
對尋求提升區域內創新能力的企業來說,新加坡是值得信賴的夥伴。位于亞洲心髒地帶,且擁有區域內最佳的創新生態系統,新加坡無疑是有意深耕研發的企業的家園。
其中,如西門子(Siemens)、Visa以及ABB這樣首屈一指的創新企業,均在新加坡設有重要的創新中心。
▌蓬勃發展的創業文化
新加坡被視爲世界頂尖創業人才之地,擁有全球增長最快的創業社群。過去的十年間,初創企業數量增長了一倍,達到約55,000家。得益于世界一流的設施以及如緯壹科技園(one-north)的LaunchPad這樣的合作空間,初創企業和大型企業能共同攜手,激發新想法,應對未來挑戰。
新加坡擁有區域內最帶勁的初創企業,在這裏成長起來的企業包括共享汽車行業顛覆者Grab,以及遊戲、電商及電子支付巨頭冬海集團(Sea)。
▌繁榮的生態系統
新加坡的生態系統是其作爲創新的理想之地的引力之一。在這裏,企業能夠運用多元化的人才庫,借力頂尖院校的前沿研究,對接行業內領袖。新加坡政府也充分支持創新,采用了“沙盒”方式,緩沖創新在成熟的實驗環境中的失敗。
新加坡政府正在采取沙盒的方式,允許創新者、院校與企業在區域內外攜手合作、推陳出新。
2 政府的高度重視——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
新加坡創業教育的開展如此之成功,離不開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大力支持、高校課程的國際化、大學生創業教育教師的專業化、大學生創業教育教學的現代化以及大學生創業教育成果的産業化等。正是從這些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新加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呈現出良好態勢,其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簡稱EDB)是隸屬于貿易與工業部的政府機構,負責規劃戰略,旨在加強新加坡作爲全球商業、創新和人才中心的地位。
EDB負責推動制造業和國際可交易服務業的投資以及産業發展。我們負責的産業範圍占據新加坡年度國內生産總值的三分之一。除了促進投資外,我們也與已在新加坡落地的企業合作,協助其轉型、提高生産力,同時也協助企業在新加坡拓展業務,創造新模式,開拓新市場,在相近或者突破性的領域內實現增長。
EDB與企業緊密合作,爲其提供信息,搭建夥伴關系,並且爲企業在新加坡的投資提供政府優惠政策以及轉型和增長的動議。此外,我們也與其他的新加坡政府機構協作,完善親商的商業環境,並且積極推動人才發展,確保我們的産業能得到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支持。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優惠扶持計劃
自21世紀以來,新加坡政府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風險投資和創新創業。此外,EDB(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還制定了各項優惠政策來促進國內創業活動的開展。新加坡政府推行的各項優惠政策如表1所示。
21世紀以來,新加坡政府組織發行“全國創新行動計劃”,並由新加坡總理親任“研究、創新及創業”理事會主席。在2015年10月的第三屆“中新知識論壇”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席林泉寶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有這樣的表述:新加坡政府在近25年來,投資了160億新元在國家研究、創新創業方面,而且每五年撥款一次;設置了創新與創業理事會,由總理親自擔任理事會主席。由此可見,政府意識到創新文化的重要性並把它作爲一項長期的發展策略,促進了創業教育的發展。
▌新加坡經發局投資處(EDBI)
通過新加坡經發局投資處(EDB Investments 簡稱 EDBI)對全球領先的企業進行投資,旨在創造卓越且可持續的産業,並且爲投資者帶來長期價值。從1991年起,EDBI便開始爲我們對公司進行投資,在全球範圍內,EDBI投資于高增長的科技板塊,其中涵蓋了通信科技、新興科技,醫療以及其他戰略性産業。EDBI笃信價值投資,我們能提供長期投資、廣闊的網絡資源和專家隊伍,爲有意通過新加坡在亞洲和全球實現增長的企業助一臂之力。
3 全球化知識企業: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新創業的定位
早在 1997 年,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就指示,要把新加坡定位于建立一個“東方波士頓”,即區域教育中心的願景。當時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把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學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已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但面對全球競爭、國家經濟發展的轉型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原有定位已不能滿足需求,要在繼承基礎上著力創新,于是,希校長把新加坡國立大學明確定位爲“全球化知識企業”(Global Knowledge Enterprise)的目標。
▌組織結構整合: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新創業的需求
新組成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主要通過整合和協同的方式來實行創新創業活動,例如,該部門在 2001 年成立,到了 2003 年,在經過兩年初期的試驗之後,爲了更好地履行各部門在實施創新創業活動中的任務,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合並了所有主要的運作單位,如圖1所示。
圖1 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組織結構演進圖
在 2003 年,也就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成立的第 3 年,其最初的組織結構整合而成 5 個主要運作部門: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業中心(NUC Entrepreneurship Centre)、産業與技術聯絡辦公室(Industry and Technology Relations Office)、咨詢部 (NUC Consulting)、拓展辦公室(NUC Extension)以及出版社(NUC Publishing)。其中創業中心主要承擔大型創業活動,而産業與技術聯絡辦公室主要負責管理知識産權的科技許可等任務,此外,該部門的負責人還創建了海外學院和風險資助兩個新單位。
每個新部門的運作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也不例外。該部門在最初成立的3~4 年裏,有時候運作甚至陷入雜亂無序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爲該部門的領導者在運營過程中側重于目標導向,缺乏長期規劃,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滿足于短期的數量目標上。在這種的情況下,2006 年初,首任院長雅各布·芳辭去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執行長職務。新的執行長是由具有豐富風險投資經驗和生物技術企業運營背景的陳莉莉(Lily Chan)擔任,陳莉莉除了繼承整合組織結構的傳統外,她還通過聯合一些較爲分散的單位來加強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內部單位之間的協調性和合作性。例如,風險資助單位現在被創業中心合並爲創業孵化器(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企業與技術聯絡辦公室也被重組並重新命名爲企業聯絡辦公室(Industry Liaison Office)。目前,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內部各子部門已形成分工明確又通力合作的新布局(如下圖所示)。
▌協同推行項目: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新創業的新布局
(一)創業中心的創新創業舉措
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的創業中心主要利用教育項目來激發新加坡國立大學社區的創業熱情和通過科研來發展新加坡和地方的技術風險政策和實踐知識。創業中心通過在校園內外傳播和加速外部創業經濟系統,使新加坡國立大學變成一個創業網絡活動的凝聚地,緊密地連接新加坡國立大學附近社區和外部創業經濟系統,顯而易見,這種舉措對于新加坡薄弱的外部風險系統而言至關重要。
(二)企業孵化中心的創新創業舉措
大學衍生企業最初誕生于非商業環境,因此其最大的難題是缺少市場知識。爲了幫助企業了解目標市場,同時將大學的政策和資源支持加以落實,爲初創企業的創建、發展直至成功保駕護航,新加坡國立大學通過整合以前的風險資助單位,最終成立了企業孵化中心,主要通過商業化試點基金、原型開發計劃和種子基金等幫助衍生企業跨越“死亡之谷”(death of valley)。
(三)海外學院創新創業舉措
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立海外學院(NUS Overseas College),這項新舉措整合了全球化和創業兩種發展趨勢。按照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最初的構想,成立海外學院的基本理念是把最聰明的和最具有創業精神的本科生輸送到世界五大創業樞紐中心,讓他們在高科技衍生企業中實習 1 年,期間他們也可以在每個國家的合作院校(partner university)注冊學習有關創業的課程。
4 新加坡搭建創新平台,提升本土企業創新能力
新加坡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本土企業是其創新生態系統的中堅力量。其中,精密工程、生物醫藥、電子、物流、環境技術及化工等制造業領域的新加坡本土企業共吸納17萬名勞動力,創造191億新元産值,占這些制造業總産值的 38%,在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爲提升本土企業創新能力,新加坡政府打造一系列創新合作平台,推進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科研院校的合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形式:聯盟型平台 、創新中心以及拓展平台。
(一)聯盟型平台主要是爲本土企業及跨國公司搭建一個公共平台,跨國公司及本土企業以聯盟的形式加入其中,共同討論産業研發戰略引領産業發展走向。
(二)創新中心及拓展平台主要面向本土企業與科研院所。近幾年來,在新加坡標准、生産力與創新局的支持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電子創新中心、義安理工學院的環境與水技術創
新中心、新加坡制造技術研究院的精密工程創新中心等紛紛成立,本土企業在同創新中心的合作中可獲得先進的技術支持、專業知識及人力培訓機會,從而提升企業自身的技術優勢。
(三)通過拓展平台,本土企業可以利用公立研究機構提供的先進基礎設施提升技術實力,進行技術創新,增強競爭力。
參考文章:
[1]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 https://www.edb.gov.sg/cn.html
[2]黃兆信,劉絲雨,張中秋.新加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及啓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4):160-164+171.
[3]林宇,何舜輝,王倩倩,胡小立.新加坡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及其對上海的啓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03):40-48.
[4]卓澤林,王志強.構建全球化知識企業: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新創業策略研究及啓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6,38(01):14-21.
[5]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
編輯:丁相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