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31日訊)根據新加坡警方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超過2000起電子商務詐騙案,損失數額540萬新元(約1620萬令吉),同比暴增超過4倍。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改變消費習慣,越來越多人選擇以指尖來購物。但網絡銷售騙局手法也越來越高明,讓人防不慎防。一些較常見的網購詐騙陷阱就包括商品標價優惠,但買家付了錢卻遲遲取不到貨,或是購買到仿制品。
電子商務平台Carousell受詢時指出,平均每天一萬宗交易會有4起詐騙行爲。疫情初期,有人利用恐慌心理趁機行騙,涉及口罩和潔手液的騙局一度暴增。
爲抗擊趁火打劫的詐騙行爲,電商也同警方聯手,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嚴格把關。
Carousell營運副總監陳素玲說明如何探測出一些詐騙方法,例如一個新創建的賬戶,沒有任何記錄卻突然一次列出許多産品,列出的産品性質又同目前詐騙所涉及的産品有高度關聯例如口罩。
“我們努力抗擊並將詐騙活動降低到疫情前的水平,也就是每一萬宗交易中的約4起。”
Carousell也表示將繼續招聘更多數據分析員和工程師協助打擊網購詐騙案。同時建議消費者和賣家進行MyInfo身份驗證,讓雙方都享有多一層保障。
爲防止消費者受騙,各電商平台也更積極采取措施,希望先發制人,利用新技術主動揪出平台上的冒牌貨或詐騙分子。
網商來贊達(Lazada)總部的商家安全和風險管控團隊,就負責爲網購平台把關,及早把可疑賣家撤下。
由前新加坡刑事偵查局人員蔡安迪領導的團隊,利用系統內的機器學習技術爲平台進行掃描及分析,一旦發現有不符合品牌特征的冒牌商品或可疑賣家就會及時撤下,防止消費者上當。
“我們就聯合了權利人給我們的信息,比如商品的特點跟型號,加上我們的技術,自動化的在我們的平台上找到假貨,並把它們下架。99%有嫌疑的假貨被我們下架的時候都還沒有賣出一單,讓我們可以避免把這些有嫌疑的假貨賣給消費者。”
另外,電商也和各大品牌合作,設立知識産權申報平台。一旦發現平台上有人售賣自家品牌的冒牌貨,公司就能通過平台申報。電商會根據線索進行調查,並在兩天內下架問題産品。
消費者網購時要避免買到冒牌貨,可注意幾個事項,例如商品售價同市場普遍的價格相比是否落差太大,或是賣家自稱所售賣的商品還沒推出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