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展示及質量爲品牌帶來更高價值,報告質量也對品牌的未來價值有積極意義。
通過對新加坡100個著名品牌進行調查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CGIO)發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會爲品牌價值帶來重要影響。在百家企業當中,約五分之一的企業沒有參與可持續發展報告。
即便更多的對外披露會爲品牌帶來更高價值,但許多品牌仍未能完全報告自身在社會以及環境方面的業務。公衆對品牌的印象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塑造,因而會産生滯後效應。
這項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CGIO)主任盧耀群(Lawrence Loh)與國大環境管理碩士項目畢業生陳思敏(Sharmine Tan)共同開展的調查研究成果于9月9日發表在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Sustainability》特刊——《客戶關系營銷和業務可持續性的品牌管理》。
教授簡介
Lawrence LOH | 盧耀群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
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CGIO)主任
研究領域:公司治理、科技政策、戰略管理等
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CGIO)主任盧耀群指出,新加坡交易所自2017年引入全新的“遵守或解釋”上市條規,上市公司公布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從2017年的186家增加到2018年的327家。
“但這個數字顯然還不到新交所上市公司數量的一半。這可能意味著上市公司並不了解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潛在價值。”盧耀群說,我們因此著手開展這項研究,探究可持續發展與品牌價值之間的聯系,以及如果上市公司做更多披露,是否會有助于帶來更高的品牌價值。
研究發現,可持續發展報告對品牌價值具有積極影響。不過,在研究人員進行調研的100個品牌中,約有五分之一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可持續性披露。
研究人員對2016年和2018年的100個新加坡企業的品牌價值進行了調研。這前一百家公司以著名國際品牌評估咨詢公司Brand Finance發布的排名爲依據。
根據公司網站、年度報告以及其他等效報告中披露的數量,計算出每家公司的可持續性得分。評分以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標准(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Standards)爲指導。
得分的一半基于公司的主要報告原則和治理,另一半則根據公司在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披露的信息量計算。
在這100個品牌中,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披露出了五項指標:
(1)生物多樣性;
(2)産品和服務管理;
(3)人權;
(4)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
(5)勞工慣例和勞資關系。
五項指標當中,關于第一項指標的披露最少。
此外,分析還表明,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有助于品牌獲得更高價值。擔任此項調研的分析師陳思敏指出,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要包括詳細的披露,並以績效評估和目標爲依據。“比如,當一家公司能夠具體闡釋出,他們打算如何減少碳排放量,或者如何應對運營風險,消費者和投資者對這家公司的信任度會更高。”
一般來說,市場和投資者對品牌的信任度不會立即産生。研究人員對2016和2018年度發布的63個可持續發展領先品牌進行分析,發現報告的質量對品牌價值産生了幾年後的滯後影響。
陳思敏提到,“一些上市公司眼下看不到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和好處,因而可能不會專注于報告披露。不過,如果今天品牌不能滿足相關各方關于公平實踐的要求,那麽將來他們可能會錯過建立品牌未來價值的機會。”
她指出,公司可以采取漸進步驟來解決其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包括對其供應鏈的影響,來增加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的信任。
盧耀群教授指出:“最終,一家公司需要通過咨詢其各個利益相關者,來使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願景內在化。現在,許多公司只有一個部門或只有一名員工負責可持續發展,這其實應該轉變爲所有級別和部門的共同責任。”
他說,“我們還建議上市公司制定有意義的指標,來證明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功,使投資者和消費者認可他們的品牌。從長遠來看,這將會使公司得到回報。”
以上內容來自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CGIO)最新研究發布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CGIO)
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Centre for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nd Organisations),英文簡稱CGIO,隸屬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CGIO的設立,旨在引領和強化知識型領導力研究與相關實踐,重點關注區域內亞洲治理模式對企業、行業及社會的影響的影響。
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的研究課題重點關注新加坡以及東南亞公司治理、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以及公司誠信等,此外,中心在企業信息公開與合規、董事會職責、連鎖董事、薪酬、監管與控制等多個領域也開展多項研究工作。
此外,CGIO還承擔多項行業相關項目的研究,包括調研、公開講座、案例以及相關培訓。
CGIO官網:bschool.nus.edu.sg/cg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