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彎酸的‘諷刺’,是無能。
很多高淨值人群得孩子,在即將出國的時候。
都會遇到一些人,說出:
“你們家真有錢啊!富二代就是爽哈,我還在苦逼的考研”。
“不用考試就能讀研真好!我要是家裏這麽有錢,早出國了 ”。
“誰特麽還在學校苦逼讀書,考個比高考還要惡心的考試……”
(2)喘不過氣的國內教育體系
高考是一群人,考研是再爲人。
大部分考研學生,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從沒有一天敢懈怠自己。晚上十點二十,自習室關門才離開圖書館,回到住處再接著背單詞,一天的學習時長遠超15個小時。
備考初期的迷茫,備考末期的擔憂,國家線出來前的不安,以及複試結果出來前的焦躁,會讓人崩潰。
失利了,說的不得會怨天尤人:
爲什麽這個世界如此不公平?
爲什麽自己這般苦命?
憑什麽你不用考試,就能讀研究生呢?
因爲,父母的眼光不一樣,他們會選擇留學。
(3)留學的精髓:目的性極強
相比考研,留學的好處在于,國外大學能給你一個確定的offer。
即使是有條件的(conditional offer),也至少不會出現前期付出巨大努力,最後竹籃打水的事情。
當然,這種看似便利的捷徑,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
換句話說,這是一道門檻。
但能出這筆錢,並不意味著就是富二代啊。
相反,很多人都出自普通的中産家庭,甚至不排除貧困家庭。
再說,爲什麽要吃苦?爲什麽要比苦?
王小波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中國的教育,讓很多人從小就習慣了“苦難崇拜”。他們堅信著孟夫子的那套,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于是這群人便又開始倒果爲因,用“苦”來折騰自己,以求得老天注意和垂青。
這種原始而簡單的思維和求雨是完全一樣的邏輯。這種地道的迷信,只不過因爲被包裝在自我提升這樣假大空概念裏,就顯得極爲勵志。
可他們更喜歡和苦行僧一樣,把自己逼到最慘,相信自然就會有福報。
你吃的苦比我多,我就不應該比你過的好?
痛苦不是財富,對痛苦的反思才是財富。
(4)哪個容易?誰更辛苦。
考研和留學,沒有哪個容易,也沒有誰更辛苦。
正如可可·香奈兒所說,與其在意別人的背棄和不善,不如經營自己的尊嚴和美好。
如果要留學?新加坡適合你嗎?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就要先來了解新加坡的環境尤其是學術環境。
新加坡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自1965年獨立後,這個面積並不大的國家憑借自己卓越的制度建設育模式,迅速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後期更是一舉成爲了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而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在教育上沿襲了英國的教育模式,推崇“精英教育”。
而新加坡“精英教育”的主要特點就是:分流制度。這一制度活躍于孩子學習的每個階段,便于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及時做出調整和改變。
在留學生們最關心的高等教育方面,新加坡的教育機構爲國際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除了有專門爲國際學生提供的與國內教育銜接的特殊課程外,還包括許多與其他國外大學合作建立的學習交流項目。目前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有: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和南洋理工大學(NTU)舉例,這兩所高校在2020年最新的QS世界大學綜合排行上並列第11位。
(Source from Internet)
此外新加坡還被譽爲世界上最適合發展商業的國家,其在商學教育上極爲發達。想要到新加坡留學的同學,工商管理、金融等學科或許會成爲你的不二首選。
除此之外,在最新的QS大學學科排行榜上,NUS和NTU的化學、土木工程等學科更是闖進了全球前十。
(Source from Internet)
(Source from Internet)
(Source from Internet)
正如前文一再提到的新加坡采用“分流制度”來篩選精英,而在孩子們的角度來看,也就意味著新加坡政府在幫助他們更早、更全面地探尋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不僅僅只是爲了培養讀書機器。在分流制度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需求選擇入讀。
例如在初高中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能力自行選擇入讀初級學院,或者是工藝教育學院和理工學院。而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選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選擇入讀到工藝教育學院和理工學院的學生,之後完全可以通過相應的考試,重新進入到初級學院就讀。
其次,新加坡的教育對那些“想提前與西方教育接軌”的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跳板。
出國留學成爲大勢,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開始考慮“低齡留學”。
被稱作是世界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有著大量的跨國公司,十分適合那些“想要提升國際背景”的同學。
新加坡在教育制度上與西方國家接軌,而在地理上還擁有著一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大的亞洲市場。西方先進的工作、教學理念以及亞洲國家特有的文化魅力統統交彙于此。
輔助課程CCA
除此之外,新加坡教育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輔助課程(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甚至比一些學科的核心課程更爲重要。所謂CCA,其實是新加坡教育部強制性規定所有小學、初中生必須參加四大組別中的一項活動。
這四大組別是體育活動團體、制服團體、表演藝術團體、協會和學會團體,每一組別都有各自的教學特色[1]。其設置就是鼓勵學生探尋一全方面發展的可能性,幫助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
讓他們在社團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的提升。在大學的課堂中,老師更是經常鼓勵學生跳脫書本的限制,走進實驗室。
而新加坡特色的CCA的課程設置,更是讓學生收獲良多。在CCA的課程中,Hongyu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社、Chinese Drama等社團,開啓了她在戲劇表演、相聲比賽、辯論、文學雜志編排等語言、文學相關活動的探索,更是身在其中、樂此不疲。
這樣一來,新加坡能爲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元的視野。學生們不僅能接觸到歐美大國的先進工作和教育理念,還能進一步加深對亞洲國家的認識與了解。
新加坡的許多高校還有和西方的院校聯合辦學,相關專業的同學可以在新加坡修讀完一定的學分後,後期到歐美國家繼續研讀。
可見,新加坡十分適合那些想要豐富自己學術和工作背景的同學來就讀。
※如有變化,以申請時最新內容爲准。(圖片綜合整理自網絡)
OTHERW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