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于各國的經濟軍事地理位置分布各異,所以每個國家的生存條件也大有差異。有些國家的生存條件非常險惡,在客觀條件上看起來發展艱難,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在《行路難》中的感歎:“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而關于這個話題,新加坡想必最有心得。
新加坡整體國土面積只有724平方公裏,大約是上海的九分之一。其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東南部,這裏政治形勢非常複雜。新加坡的軍隊也很少,只有7萬人左右,卻連美國都十分忌憚它。而且就自然資源來看,新加坡的各種自然資源稀缺,連糧食和淡水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但新加坡不但生存下來了,而且一度發展得很好,是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他們是怎麽做到的呢?
新加坡城市夜景
01
新加坡在獨立前是英國殖民地,最終在1965年宣布獨立。新加坡的生存條件惡劣並不完全因爲它國土面積小,如果說國家小,其實還有很多國家比新加坡更小。新加坡的主要危機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地理環境決定的自然資源。新加坡幾乎沒什麽資源。糧食、礦産、經濟作物、淡水這些基本的生存物質資料大都依賴進口,新加坡人曾經無奈的自嘲說,他們只有空氣能自給自足。第二,新加坡的經濟結構不合理。新加坡的經濟幾乎全部由貿易和金融構成,而他們的貿易是轉口貿易,意思就是說要做貿易,新加坡人需要先從別國進口貨物,再轉賣給其他國家。這種經濟形勢完全依賴別國,非常不穩定。
新加坡城市街頭
第三,政治環境日趨惡劣。馬六甲海峽是連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東亞許多國家能源運輸的必經之途。美國、俄羅斯、中國等諸多國家都在這一區域有需求,多重勢力在這裏交疊抗衡,新加坡只能飄搖其中。第四,國內民族問題。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國內人口主要是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其中華人數量占絕對優勢,但是新加坡政府爲了減少華夏文明的影響,在語言和文化上都以英國和馬來西亞的爲主。然而這樣,也導致新加坡沒有能讓所有國民團結一致的民族文化旗幟。
被譽爲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他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李光耀接受的是英式精英教育,所以在他執政後,不管是他自己還是整個新加坡的政治傾向,都努力在靠攏西方。李光耀對新加坡的情況心知肚明,他知道新加坡幾乎說不上什麽“自身實力”,所以只能依靠新加坡的戰略優勢來與大國博弈。李光耀采取的辦法便是設法在各國間取得平衡。
李光耀舊照
02
二戰結束後,英國從東南亞撤回駐軍,新加坡李光耀此時立刻將美國視爲保護傘,迅速與美國建立起緊密的外交關系。與此同時,李光耀也知道,他不能任由美國勢力在新加坡獨大,必須再另找一個與美國勢均力敵的超級大國來平衡,而這個選擇就是前蘇聯。于是新加坡與前蘇聯也建立了外交關系,美國雖然心中暗自不滿,但也不能公開撕破臉。
後來由于蘇聯對越南的支持,讓李光耀覺得非常不安全,便又與中國保持了相對良好的外交關系。就地理位置來說,中國是新加坡旁邊最近的一個大國,爲了避免中國過于威脅新加坡李光耀便又拉上了印度。這樣一來在新加坡周圍,不管是遠方的美國日本還是近處的中國印度,他都采取了一種不過分靠攏,也不完全疏遠的態度,營造了一個相對平衡的發展局面,讓新加坡得以在經濟上實現騰飛。
李光耀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
李光耀的這種措施非常有效,在其政治生涯的巅峰,他在國際社會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完全可以說完全不遜色于大國領袖。而世界各大國的領袖也經常與李光耀來往,例如尼克森就曾經與李光耀深談過東南亞政策。這一時代是李光耀和新加坡的高光時代,但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新加坡也光輝不在。
03
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過:“事莫明于有效,論奠定于有證。”這裏有一個很明顯的證據,就是1979年李光耀提出了“講華語運動”。在李光耀剛上台執政後,便曾經宣布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爲國語和官方語言,但對于各民族日常生活中所使用語言並不幹涉。到了70年代末,由于新加坡需要在經濟和市場上加大與中國的合作,便不得不提倡國民講普通話,一些政要和商人會開始在公開場合使用華語。
繁忙的馬六甲海峽
近年來,新加坡在國際上的地位日趨下降,這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由于各大國對外政策的調整,還有一個是由于馬六甲海峽的經濟作用也在下降。在東亞,如果巴基斯坦的港口或者泰國的克拉運河開通,那麽馬六甲海峽將會失去咽喉要道的地位,新加坡在國際上的地位會進一步降低。
結語
新加坡的現任總理李顯龍,遠遠不及他的父親李光耀在國際上有分量。這不僅有曆史原因,是各種國際形勢的變化造成。當自身不能再成爲平衡中的秤砣時,那麽所謂的平衡外交便是一個笑話。
參考資料:
《行路難》
《論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