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的全球肆虐,不僅考驗了各國的抗疫決策,更是考驗了每個國家的醫療體系的支撐度。世界小紅點新加坡,以冠病死亡率0.05%的實力,排名全球最低。那麽,新加坡的醫療系統到底是怎樣具體抗疫的,又有什麽不二法寶呢?
源于SARS後的新抗疫體系PHPC
此次發揮巨大作用
其實,早在SARS病毒大流行之後,新加坡政府就針對本國的醫療特性,指定出了一套合適的PHPC(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公共衛生准備系統。可以說,這次冠病疫情,是對這套體系的一次嚴峻的考驗。
在這套系統中,主角就是分布在全島的社區全科診所。政府通過統一指揮,讓按照同一個標准進行診斷、上報、轉診和隔離,快速准確地進行疑似病例的發現,最大限度地減少漏診,盡可能避免恐慌性公共衛生資源擠兌。PHPC體系內實現了醫療信息共享,也爲傳染病親密接觸者的追蹤提供了便利。
社區診所自願加入
因爲新加坡的社區診所大多是私人開辦的,因此,政府的這一套系統下現有的968家社區診所,都是自願加入的。在這次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對所有PHPC診所提供了一系列的物質和經濟援助。政府優先免費向PHPC診所投放3個月的醫療物資,包括口罩和防護服等,免費向醫護人員發放6周的預防病毒藥物,優先供應藥品和疫苗。而社區診所在這次抗疫前線,承擔了80%的初診任務。
政府補貼
當然,爲了吸引這些初級社區診所加入這套系統,政府也是進行了大力補助來鼓勵更多診所加入。比如,PHPC每診治一個有急性上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無論最後確診與否,PHPC診所都可以從政府領到60塊新幣(約300人民幣)的補貼。平日這些診所診治一個感冒患者的平均收費是20新幣左右。這些診所遍布全島,居民在步行可達的距離內即可輕易找到。政府也提供專門的網站,幫助居民定位離自己最近的PHPC診所 。
同時,從2月18日起,新加坡政府也是要求所有有呼吸道感染症狀的居民前往PHPC診所就醫。醫生根據政府發布的統一專業指南進行診斷,如果疑似感染新冠病毒,會馬上送往指定醫院進行診斷,如未達到疑似標准,則給5天病假,如果5天內沒好再到診所尋醫。爲了鼓勵所有有呼吸道感染症狀的居民前往PHPC診所就醫,政府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進行補貼,包括診費和藥費只需支付10新幣(50人民幣),年長者只需支付5新幣(25人民幣)。
有限資源 最大效益
之所以出台這樣一個模式的抗疫策略,主要是基于新加坡有限的醫療資源。目前新加坡有10家公立醫院,9家國家專科中心;8家私立醫院,1家非盈利(Not-for-profit)醫院;公立社區醫院5家,非盈利社區醫院4家,公立社區診所20家,私立全科門診2304家。約80%的初級診療(Primary care)是在社區診所完成的。
2019年的最新統計,新加坡共有醫生14279人,其中公立醫院醫生9030人,非公立醫生4439人; 醫生和人口比例爲1:399。護士42777人,其中公立25636人,非公立10711人;護士和人口比例爲1:133。
而對于在公共健康的開支投入,新加坡也是世界發達國家中最低的。2017年,新加坡政府公共健康的開支僅爲97億6400萬新幣(折合人民幣488億2千萬元),占當年GDP的2.1%。但在2019年,新加坡卻實現了人均預期壽命達84.8歲,排名世界第一。這與新加坡獨特、不可複制的公共衛生系統是分不開的。
提倡個人健康責任
防範濫用公共醫療資源行爲
當然,治病需要費用,新加坡在這方面的規劃也是獨具匠心。“3M”(Medisave、Medishield和Medifund,即保健儲蓄計劃、健保雙全計劃和保健基金計劃)制度,強調個人健康責任,規避道德風險和防範濫用公立醫療資源;通過控制和規制醫療保健服務的供應以及對公共醫療保健機構補貼的方式,降低民衆醫療保健費用。這套體系,還被全球咨詢公司Towers Watson 認爲,從財務效率和健康成效的角度上看,新加坡擁有全世界最成功的公共衛生系統。
三級分級診療
目前,新加坡已形成由醫院、社區醫院、社區診所組成的三級醫療分診系統,通過對各級醫療機構的分工,以提升醫療資金的使用效率,避免醫療資源的集中和擠兌。社區醫院承擔80%的初診。
正是有了這樣一套基層醫療防控系統,新加坡得以在有限的醫療資源基礎上,進行高效聚焦重症和危症,在治愈率和死亡率上取得較好成效。在第二波境外輸入疫情的短暫封城後,借助這套防治體系,盡管勞工營每天確診數百人,但新加坡社區確診個案有效控制在二位數以內。這使得新加坡順利解除封城,爲第三階段的全面複産複工做好了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