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疫情發展到今天,每日的確診人數得到了比較穩定的控制。
我們可以看到在新加坡抗疫這半年裏,數不清的人爲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首先是新加坡政府將多年來積攢的財政儲備都拿了出來,通過不斷撥款來維持新加坡社會的正常運轉。截止目前,新加坡政府推出的4個抗疫預算案總撥款額累計929億新元(約合4645億人民幣),約占該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0%。
我們也看到了無數醫生護士奮戰在抗疫的第一線,救死扶傷,是他們的努力讓新加坡新冠疫情的死亡率保持在0.4‰這樣一個超低的水平。
我們也看見了在時間緊人力不足、原材料采購困難、施工人員須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情況下,中國交建項目組用3天在新加坡建了一座方艙醫院。
我們還看到了包括以中國爲首的國際援助,向新加坡捐贈緊缺的N95和醫用口罩,捐款給新加坡外籍勞工中心,來幫助幫助解決疫情隔離期間外籍勞工的生活需求。
但是,真正支撐新加坡挺過來的力量,我們沒有看到的還有很多……
那就是那些平凡的新加坡人民爲抗疫做出的貢獻。
歌頌大企業大富豪善舉的報道有很多,但是聚焦平凡人的故事很少。但如果沒有這些新加坡民衆之間自發的守望相助,我們應該很難走到今天。
因爲比經濟寒冬更怕的是“人心的寒冬”,是這些普通人守護住了這片曾經充滿友善的土地。
所以如今,我們希望新加坡的這一面,可以被看到。
01. 那些不爲人知,爲客工的付出
疫情肆虐,病魔無情,卻激發了人們守望相助的精神。
新加坡本地老字號制衣廠CYC從今年4月發起口罩捐贈計劃,放下裁縫業務改做布制口罩,截止目前一共爲本地客工制作了30萬個口罩。
4月份,公司總經理張露芬就表示:
“我們有足夠的設備,一間平時用來制作企業制服的大型裁剪室,方便我們剪裁大量布料。我們前幾個星期就已開始設計和測試不同口罩款式,現在面對的最大困難是人手不足。”
爲提高生産效率,公司也將每一個口罩所需的材料如布匹、鼻梁固定條和塑膠綁帶事先分裝好。
口罩制作完畢後,他們便打包裝箱,送至外籍勞工中心派發給客工。
她透露,每名職員一天平均可制作40個口罩,但由于生産需求量巨大,公司必須號召公衆幫忙。所以他們公開招募了許多能夠縫制口罩的義工。
這些義工中,甚至有一位71歲高齡患有乳腺癌的老奶奶,即使自己都在與病魔艱難搏鬥,也堅持著爲客工、爲新加坡抗疫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李奶奶(71歲)是在2015年確診患有乳腺癌,原以爲已經戰勝了病魔,卻在去年9月被診斷複發,現在每周都得到醫院接受化療。
膝下育有三個孩子六個孫兒的李奶奶從前很喜歡出門,卻因爲現在的病情不敢出門,疫情期間家人也不能探訪,她在受訪時坦言自己“非常孤獨,還一度開始胡思亂想”。
她說:
“做完化療很痛苦,雙腳無力,連煮飯都覺得很辛苦,也沒有精神和胃口。”
不過李奶奶在4月份加入了“用愛心縫制口罩”義工團隊,不僅每天忙著爲需要幫助的人做口罩,還通過這個社群找到對抗病魔的勇氣。
盡管被病魔折磨,李奶奶還是堅持每天做口罩,最多一天可做25個,一個月做了300多個。
李奶奶的經曆和堅強博愛的精神,讓很多人都感到了溫暖,但她卻說,通過這項計劃獲得幫助的人反而是她。
李奶奶喜歡縫紉,年輕時在縫紉工廠工作,結婚生子後也經常親手爲孩子孫子做衣服,但是因爲近幾年眼力變差,已經不能繼續下去了。
不過縫制口罩愛心計劃推出後,讓她的縫紉技術再次派上用場,讓她很開心。她在爲抗疫盡一分力之余,也找到了寄托。
除了這些愛心縫制口罩的義工團隊,還有很多新加坡人在爲了解救客工,改善他們在疫情中的生活現狀而奔走。
今年5月,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新加坡探險家邱瑞昭希望能夠通過挑戰極限,半個月內環島騎行八圈共計1088公裏,來爲客工籌款。
1998年,邱瑞昭曾代表新加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也由此開啓了全職探險生涯,成爲一名登山向導。
由于疫情的關系,這名探險家的工作也暫停了。但他決定再挑戰極限,在5月14日至6月1日之間環島騎行八次,總計1088公裏,爲客工籌款。
他透露自己騎行新加坡一圈需要約六小時,他每隔一兩天就會環島一次,在5月30日完成了最後一次環島騎行。
“新加坡的路還算平坦好騎行,我也很幸運從來沒遇到下雨。我一般從位于榜鵝的住家開始,逆時針環島騎行,每次騎行136公裏。”
通過這項計劃,他已爲客工籌得超過1萬3000新幣的資金。他表示所募得的款項會用于爲客工購買數據卡和基本物品。
邱瑞昭說:
“我要感謝所有捐贈者的慷慨援助,有大家的支持,這個募捐活動才能成功。”
在問到爲什麽會願意爲客工而奔波的時候。
他說,
自己也曾是馬來西亞來新加坡的“外籍員工”,因此感同身受在他鄉工作,舉目無親的時候有多孤獨和無助。
邱瑞昭1987年從馬來西亞來到新加坡從事IT工作,當時他23歲,剛從學校畢業就到異國他鄉工作,沒有朋友,漂泊無依。因此他非常能夠體會客工的辛苦,尤其在疫情期間,客工是最脆弱和需要幫助的群體。
雖然他現在他已經成爲新加坡公民,他覺得自己更應該也更有能力去幫助客工們了。
02. 那些不爲人知,對老人的照顧
2月12日,在政府宣布新冠橙色警戒級別後,市場上“一罩難求”,就算買得到口罩,價格也非常昂貴。
很快,在網上出現一位熱心人陳女士,她和朋友想捐贈一批口罩給住在租賃組屋的老人,因此在網上公開向公衆求購2000個口罩。但沒想到的是,她在一天之內就收到民衆捐出的超過2000個口罩,而且都是分文不收。
他們的舉動及時幫助了很多無人照顧,住在出租屋中的孤苦老人,幫助他們解決了新冠疫情最嚴重時,卻沒有口罩防護的問題。
後來,《聯合晚報》在七月底再度造訪這名行善不留名的陳女士(40歲,網絡安全公司亞太區商務發展經理)和她的朋友,這才發現原來她們的愛心之舉並未間斷,過去五個月已爲新加坡老人派發逾6000個口罩。
陳女士說自己開始派發口罩時,必須忍住眼淚才能完成任務,因爲她一心想要給老人家送暖,自己卻也在過程中收獲莫大感動。
“老婆婆老爺爺們看到我給她一包口罩,就拉著我的手,一直不斷不斷感謝我。他們真的是很渴望這份關心和溫暖。那時我是強忍著眼淚,我不知道我和朋友通過公衆捐贈,分發口罩給這些老人家,會帶給他們這樣的感動。”
如今她們除了繼續派口罩,還組織了許多義工,一起定期爲孤寡老人送食物,送衣物。
那一盒盒菜飯和一個個口罩,讓老人家在抗疫期間感受到關懷,知道他們並沒有被社會遺忘。
他們的善舉傳開後,也讓越來越多公衆加入行善行列。
其中一名義工說:
“我會在社交媒體分享這些老人家的故事,人們讀了覺得很感動,他們可能會發信息給我們,問可以捐些什麽,或可以幫老人家做什麽?”
好人好事激起了蝴蝶效應,義工和朋友捐贈口罩的善舉被報道後,有更多公衆主動聯絡她們想盡一分力,這讓她們在短短幾個月內幫助了2000多個老年人。
陳女士也說:
“通過我們的微薄之力,真的鼓勵了他人上前來做慈善活動,不管捐贈或做義工,或者他們自己開啓自己的慈善活動,能有這樣的。”
03. 那些不爲人知,送食物的溫暖
位于小印度一帶陶勝路,擁有39年曆史的傳統面家,從4月中旬開始就在每周二和周四的午餐及晚餐時間,送出免費的500盒雜菜飯,每周共免費送1000份飯。一直持續到阻斷措施結束才停止。
不願透露名字的黃姓老板(46歲)說,他在這一帶開店有18年了,了解到附近的許多居民都是老人或是客工,他們的生活都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經濟情況拮據。
爲了能夠幫助這群人,他選擇推出這樣的免費餐食計劃,
“很多客工因爲公司生意不好,被減薪,甚至被迫拿無薪假,我自己也是有不少員工,知道大家都不容易,就盡自己一點微薄之力,讓大家至少能有一頓溫飽。”
阻斷措施期間,無論是誰,都可以在每逢周二、周四的上午11時到下午1時,以及傍晚5時至晚上7時到黃老板那免費領一份飯。
他說:
“一包飯是大約3元5角,兩菜一肉,可以選擇雞肉或豬肉,我記得第一個周二就已經派出450份,尤其晚餐時間派的比較快,有些放工的客工也會來取飯。”
當時他就表示,會一直做下去,直到阻斷措施結束爲止,如果阻斷措施延長,那他也會繼續免費送下去。
除了幫助疫情中的弱勢全體客工和老人之外,還有很多人自發地慰問關心奮戰在一線抗疫的白衣天使們。
小梁和生意夥伴今年1月,在橋北路開了一家甜品店。無奈的是,因爲疫情關系,自2月份起生意就大受影響。
更難的是,病毒阻斷措施在4月21日進一步收緊,甜品店也需要關店,他們只能暫停營業。
然而,生意做不了,小梁還是希望爲前線人員盡一份力,將暖心甜品送到醫院去給前線人員加油打氣。
“因爲疫情關系,前線抗疫的醫護人員都非常辛苦,便想要回饋社會。正好一名朋友也願意贊助,所以我們就聯系一些醫院,准備爲前線醫護人員送上甜品。”
從5月8日開始,他們在取得三家醫院的同意後,每周一次,給每間醫院送去約100份甜品,免費送給前線醫護人員們吃,感謝他們在這些日子以來無私的付出。
小梁表示表示雖然自己因爲疫情生意做不了,但是如果能夠用自己的一點手藝讓抗疫的白衣天使們感受到甜蜜和溫暖,也算是值得了。
以上這些都是新加坡普通人,平常而不平凡的故事。只是在疫情期間,這個城市裏溫暖流淌的一個角落。
新加坡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充滿友善的土地,而正是因爲有這些無私之人的存在,這個社會的靈魂才沒有被殘酷的病毒擊垮,人們的心才沒有因爲疫情而結冰。
今天寫出這些故事就是希望,即使他們不願留名,我們也能知道他們的存在,也能知道這個地方還充滿了溫暖和希望。
因爲只要人心還在,這個社會就一定能夠重新好起來。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些平凡又偉大的人和事存在?
資料來源:
1. 早報:好心人行善不留名 爲貧老派發口罩定期送
2. 8視界:受病魔折磨仍天天“開工” 七旬癌婦縫制300口罩送暖
3. 新明晚報:飲食攤老板每周送1000盒雜菜飯
4. 新明晚報:疫情影響生意做不了 女老板每周送甜品給醫護
5. 早報:探險家邱瑞昭 環島騎行爲客工籌款
6. 早報:老字號制衣廠CYC爲客工制30萬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