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10月14日),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英蘭妮在國會答複議員詢問時說,
爲緩解低生育率,以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新加坡過去五年,每年平均引進2萬2100個新公民,當中1600個是在海外出生但父母有新加坡國籍的孩童;新成爲永久居民的人數,則每年平均有3萬1700人。
去年新加坡居民生育率達到1.14,跟前年一樣。這比2.1的人口替代率低。
有鑒于新加坡持續偏低的生育率,因此,新加坡政府每年會讓一些對新加坡有歸屬感又能融入本地社會和做出貢獻的人成爲公民和永久居民,以穩定人口結構。
英蘭妮說:
“新公民要不與新加坡人有家庭關系,或是在這裏學習、工作或生活了一段時間。公民和永久居民的申請及遴選標准則主要根據他們是否承諾把新加坡當作家園,以及能否融入和對新加坡做出貢獻。”
英蘭妮也說,一些符合條件的永久居民也因爲對新加坡有歸屬感,並且認真承諾要做出貢獻而獲得公民權。
她說,多年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數量一直保持在約50萬人。當局將密切留意和控制總人口數量和比例。預計到了2030年,新加坡的總人口仍將低于690萬人。
從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的發言中,我們可以大致做出以下判斷:
盡管此前在新加坡全國人口普查中,人口總數自2003年以來首次減少(去年6月至今年6月,新加坡全國人口減少0.3%至569萬人)但這大概率不會影響永久居民及公民的審批。
因爲人口報告所列全國人口包括公民、永久居民、外國工人和學生,其中,屬外國人口減少最爲嚴重,減少了2.1%至164萬人,爲2015年以來最少。
而本地公民、永久居民的總人數變化相對較小,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
隨著新加坡疫情得以控制,邊境逐步開放,對外國人各類工作准證的審批也將陸續放寬,因此,因疫情導致的本地外國人減少將逐步得以緩解。
而影響新加坡永久居民及公民審批的關鍵因素還是是否能融入本地社會以及能否爲本地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