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別名獅城,被評爲“全球最佳街頭美食城市”,也就是“最適合逛吃逛吃的地方”,從1新的街頭面包冰淇淋到人均400、500的米其林星級餐廳,不同的預算都能在這裏找到合適又好吃的美食。
有著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的新加坡,連美食也是集中國、印度、馬來西亞,泰國等各國經典菜式于一身。
如今,最能代表當代南洋風味的,還要屬以下這幾樣。
1 咖椰面包,搭配Kopi
在本地的老字號餐廳點上一杯Kopi(馬來語與閩南語中“咖啡”的意思,又稱爲“南洋咖啡”)和一份Kaya(“咖椰”,由新鮮椰漿、香蘭葉、雞蛋與蔗糖制成的傳統醬料)吐司,就著淋上醬油的兩個半熟蛋,一天的生活才算正式開始,這也是新加坡標准的“國民早餐”。
用老式炭火爐烘烤出的咖椰牛油吐司,表皮焦黃,外脆裏嫩,夾著一片厚厚的冷凍牛油,熱乎乎地流溢出鹹香,與甜甜的咖椰醬融合。一口咬下去,豐富的餡料驚豔味蕾,帶來甜蜜的味覺體驗。
除了經典款的單片或雙片酥脆口感的咖椰吐司,還有法式咖椰吐司可供選擇。浸泡過蛋液的厚吐司,兩面被煎到金黃,柔軟蓬松。在傳統法式吐司上,塗抹一層新加坡特色的咖椰醬與厚牛油,這份本地小吃也就有了法式味道。
與吐司搭配的Kopi做起來也很講究。不同于現代咖啡館通常使用的生豆烘焙法,制作Kopi的咖啡豆需要預先把黃油和糖加在一起拌炒;翻炒後焦糖化的咖啡豆被敲碎磨成粉,裝入棉紗過濾袋,懸挂在長嘴壺內;滾水沖入,幾經過濾,再加入煉乳,一杯醇厚細膩的正宗南洋老咖啡才煮制而成。
相比歐式咖啡,新加坡的Kopi色澤黑亮,嘗起來更爲濃厚香醇。顧客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預先選擇在黑咖啡內加入煉乳、淡奶、牛油或砂糖。不同拿鐵、美式等叫法,配料的選擇與馬來語和華人方言,也給南洋咖啡帶來一套獨特的咖啡術語,例如: Kopi C(海南話“鮮”,即黑咖啡加糖和淡奶);Kopi O(閩南語“黑”,即黑咖啡加糖);Kopi gu you(閩南語“牛油”,即黑咖啡加牛油和煉乳);Kopi tarik(馬來語“拉”,即黑咖啡加煉乳)……要求越多,“混搭風”的咖啡術語也就越複雜,這也恰恰是享用一杯南洋咖啡的有趣與獨特之處。 咖椰吐司與南洋咖啡的招牌搭配,見證了新加坡華人遷徙曆史與本地飲食文化的發展。從19世紀開始,新加坡就是華人遷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以福建、廣東、海南和浙江等地的移民居多。
2 海南雞飯,亞洲經典平民美食
從充滿市井氣息的熟食中心,到主打新加坡現代精致料理的高級餐廳,這道標志性的“平民美食”也是“亞洲特色”,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售價從3~20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15~101元)不等,深受世界各地的遊客和本地居民的喜愛。
選用兩公斤左右的母雞,處理幹淨,用鹽姜和蒜頭腌制好半小時。將整只雞放進滾水中,不斷翻動,讓雞身受熱均勻,煮至八九成熟時抹上香油,自然冷卻後切塊裝盤。煮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煮得太熟(以略帶一點血絲爲佳);不能用大火,否則會皮掉肉硬,影響雞的色、香、味。把米洗幹淨,擱半小時濾幹,猛火熱鍋爆香蒜蓉、雞油,倒進大米翻炒一會,再加入煮雞的雞湯、適量的鹽,煮成飯。
這樣煮好的雞肉質柔軟潤滑,鮮嫩多汁,佐上各種秘制辣椒醬、黑醬油與姜泥蘸料,沖擊味蕾的完美組合令人無法抗拒。盡管看起來簡單尋常,卻有著最樸素迷人的風味,這是在新加坡常能吃到的經典料理。
雖然看起來很簡單的美食,還有著艱辛的奮鬥故事,據說20年代至30年代,華人莫履瑞從海南到新加坡,由于當時生活無著落,便以賣家鄉海南的文昌雞爲生。他除了賣雞以外,還用雞油、雞湯煮飯一起賣。他用手提著兩個竹籠,一個盛放熟雞,一個盛放雞飯,沿街叫賣。客人以雞佐飯,腹飽嘴香,食之難忘。海南雞飯熱也由此在新加坡興起。
後來,新加坡人又對莫履瑞的雞飯進行改良,加入當地香料斑蘭葉,使海南雞飯更具風味特色。在新加坡,海南雞飯是一道名菜,已成爲當地人的“國食”。
3 肉骨茶,下午茶首選
下午走在新加坡的美食街上,肉骨茶濃郁的藥材香與肉湯香便撲鼻而來。這道滋補湯品,也是正宗的新加坡老味道之一。
肉骨茶Bak-Kut-Teh (閩南語),雖名爲茶,但實爲混合中藥、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肉排熬制多個小時的濃湯。在馬來西亞的一些小鎮,甚至加入海參和鮑魚一起熬制。
新家坡的肉骨茶口感柔和細膩,酥嫩的肉骨經過慢火熬炖,輕輕一咬就散,搭配小塊油條,浸滿湯汁後變得酥軟可口,口感飽滿。最後再配上一碗軟香的米飯,胃裏又暖又滿足。這是一道極致簡單的美味,足以讓人口舌生津。
新加坡肉骨茶也分爲潮州式與福建式。潮州式的肉骨茶講究用排骨、大蒜與桂皮等香料以文火煨制,並在湯料中加入大量白胡椒,湯底較清、藥味清淡,但味道鮮美。而福建式的肉骨茶則偏重于藥材的使用,湯頭以玉竹、甘草、肉桂皮、黨參、川芎等以慢火熬制,顔色較深,在馬來西亞廣爲流行。
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由于不適應濕熱的氣候,不少人因此患上了風濕病。爲了治病祛寒,先賢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當歸、杞、黨參等來煮藥,但是,因忌諱而將藥稱爲“茶”。
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將豬骨放入了“茶湯”裏,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十分香濃美味,風味獨特。後來,人們特地調整煮茶的配料,經過不斷地改進,就成爲了本地著名的美食之一。物美價廉的肉骨茶,也曾是生活貧困的底層勞動者用于強身滋補的飲食。
4 椰漿飯,混合風味的“集大成者”
椰漿飯是在文萊、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很常見到的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有大米、椰汁等,輔料有椰漿絲、雞蛋等,口味偏清淡。事實上,它是馬來西亞的非正式國肴。在登嘉樓與吉蘭丹東海岸,“搭岡飯”非常普通。在印度尼西亞也有類似這樣的美食,稱作“烏督飯”。
在新加坡,椰漿飯已經發展爲混合風味的“集大成者”。新加坡新鮮的椰奶代替了西方牛奶的作用,椰漿飯中的大米,往往與鮮榨的椰奶一起烹饪,因而蒸出的米飯粒粒飄香。班蘭葉作爲東南亞的一種綠色植物,也常被用來與米飯一起蒸煮,爲傳統菜肴增加清新的味道。
作爲一個移民國家,一碗椰漿飯經由不同族群的不同口味的改造,就有全然不同的口感。點單時可以自主添加想吃的菜品,例如咖喱雞、鱿魚、鮮蝦、肉腸、午餐肉、牛肉等,完全不受限于傳統的配菜和醬料。
新加坡的椰漿飯因配菜差異與蒸煮米飯方式上的不同,逐漸被分爲馬來風味、華人風味與娘惹風味。華人風味的椰漿飯則偏向于減少椰漿用量,進而突出班蘭葉的清香,配菜中往往加入魚丸、午餐肉等。娘惹風味的椰漿飯注重加強米飯中的椰漿香氣,配菜也多是娘惹菜系中有名的咖喱雞等。混合著不同風味,“跨族群”的椰漿飯也是新加坡的代表性美食之一。
在新加坡的各處美食場所都常常可見椰漿飯的身影,而其中最有名氣的攤點聚集地莫過于亞當熟食中心
5 樓宇森林下的南洋美味
新加坡座位摩登都市,最具代表性的幾道本地食物中,遺留著明顯的曆史印記與早期移民群體關于食物的記憶。
2019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提出,要將“新加坡小販文化”申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他說“小販文化”是形成新加坡國家認同的重要一環。
南洋咖啡、咖椰吐司、海南雞飯、肉骨茶、椰漿飯等小販中心經常售賣的南洋傳統美食,作爲新加坡多元飲食文化的代表,也反映著新加坡獨特的廚藝傳統,在這片樓宇森林中贏得人們的喜愛。
不管是熟食中心的傳統娘惹薄煎餅,還是現代娘惹餐廳的沙爹椰漿豬肉片;不管是街頭巷尾的一人份海南雞飯,還是米其林一星餐廳裏的果木黑豚叉燒;不管早餐是喝Kopi還是Coffee;不管是摩登還是煙火氣,在這座“混搭”美食城市裏,“南洋風味”被保留著、延續著,持續不斷地爲當地飲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