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長顔金勇11月5日在國會答複詢問時指出,新加坡第三階段的病毒阻斷措施解封可持續長達一年或更久。
他也重申,第三階段解封不是恢複到冠病疫情之前的狀況,而會是一種新常態,並將持續到全球其他地區都能嚴格控制病毒,或直到出現可廣泛使用的有效疫苗或治療。
所以未來,持續警惕和抵抗新冠病毒的生活會變成常態化的狀況,這漫長的第三階段對新加坡的各方面來說具體意味著什麽呢?
01. 第四代領導班子短期內不交棒
新加坡前副總理賈古瑪教授,在他剛完成的英文新書《治國—新加坡的視角》中指出,新加坡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尚未緩解,不應該臨陣換帥,第四代領導班子接棒的時間表或許應該推遲。
此外,隨著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越來越顯著,李總理今年7月也表示,“只有能夠將國家完好地交給下一個團隊時才會交棒”。
賈古瑪在書中提出的問題是,萬一新冠疫情持續到臨近下屆大選該怎麽辦?李總理會不會重新考慮他的決定?
李顯龍總理今年68歲,上個世紀80年代初即步入政壇,2004年從第二任總理吳作棟手中接過領導棒子,擔任總理至今。
在這之前,他多次重申希望在70歲前把領導棒子交給繼任者。即使在今年2月10日慶祝生日的時候,他仍然許下了如期交棒的願望。
沒有想到的是,新冠大流行後,世界改變了,也打亂了接班的原定計劃。在7月25日的記者會上,李顯龍針對交棒的時間點回應媒體提問時說,之前的生日願望是在新冠發生前許下的,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他“委婉”地推遲了自己定下的目標並宣誓就職新一任總理。
從本次大選結果來看,新加坡面對的危機比想像中嚴重。疫情大流行下,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也攀升。如何協助企業擺脫眼前的困境?如何幫助被裁工人找到新工作?是政府必須傾全力的頭等大事。
其次,行動黨在本次大選的得票率下降,沒有達到預期65%的目標,多個選區的得票率都低于60%。以第四代部長爲領軍人物的8個集選區,只有3個得票率達到預期目標(65%)。部分選區與反對黨的得票率非常接近,新設立的盛港集選區雖有第四代核心成員領軍出戰,還是敗給了反對黨。
這是一個警訊,說明有相當部分的選民對政府施政“不滿意”。
種種迹象說明,短時間內完全放手給第四代領導團隊,還不是時候。
以李顯龍爲首的第三代領導團隊還需要給予第四代班子“扶一把、送一程”,讓他們的團隊更加穩步,才能帶領人民向前邁進。這也是李顯龍推遲交班計劃的其中一個因素。
在後疫情變化多端的世界格局中,經驗豐富的部長能有一股穩定大局的領導力量。正是如此,李顯龍在內閣中還是倚重有經驗的部長領導各部門,希望能盡早渡過疫情下的重重難關。
在新一屆的內閣中,新加坡第四代領導團隊成員一些保留主掌原部門,如財政部、貿工部、人力部,這可讓先前制定的財政政策、抗疫措施、企業複工複産複業計劃等,能繼續推行與進一步強化。
一些成員也在各部門之間進行調動,如教育部、交通部、國家發展部、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本屆易名後的永續發展與環境部。讓他們可以進一步熟悉與掌握新部門的挑戰與經驗。
從李顯龍新內閣陣容來看,閣員由老(經驗豐富者)、中、青相結合,平均年齡52歲,可說是壯年之時,富有朝氣。
如何加強與爭取沒有投票給行動黨這部分選民回心轉意,以免在權力移交時出現脫離民衆的現象而失去支持?政府需要重新檢討政策的制定、資源的分配,以及深入民間去了解人民的疾苦。
惟有做好、做足(加強與人民的聯系、深入民間了解)這些工作,讓經濟複蘇,讓社會運作順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人民沒有那麽多怨氣,李顯龍才會安心把領導棒子交予第四代團隊,才會放下“再送一程”的擔子。
02. 經濟恐難“V型”複蘇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日前發布半年一度的《宏觀經濟評估》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新加坡經濟從2019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二季度累計下降14%,降幅比過去幾次經曆的危機更大。
鑒于世界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走向尚不明朗,經濟下行壓力大,新加坡部分經濟領域到2021年底前不太可能恢複增長,整體經濟實現複蘇預計需要更長時間。
報告指出,雖然今年第三季度經濟數據較第二季度顯著反彈,但仍比2019年第四季度下降了7.2%。因企業和家庭開支收入減少和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影響,未來幾個季度經濟複蘇預計將比第三季度緩慢。
報告顯示,疫情暴發後,新加坡經濟從2019年第四季度的頂峰降至今年第二季度的谷底,累計下挫14%。
相比之下,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的科技泡沫破滅和2008年至2009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新加坡經濟平均降幅爲6.1%。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指出,在過去的危機中,經濟從頂峰降至谷底一般曆時約四個季度,複蘇時間也大致相同。
目前,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沖擊使經濟增幅下降既快又大,今年第二季度經濟環比下降至13.2%的谷底,雖然第三季度在新冠病毒阻斷措施放寬後環比迅速反彈回升7.9%,但由于疫情防控形勢不明朗,複蘇前景也不明確。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預計,明年經濟有望取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增幅,但部分經濟領域,尤其旅遊相關行業及本地服務行業到2021年底也不大可能恢複至疫情前的水平。
雖然以內需爲主的領域占新加坡國內生産總值比重較小,但疫情對這些領域造成的最終消費需求下降,將沖擊許多企業和家庭,對經濟打擊更爲顯著。
不過,還是有種種迹象表明,新加坡很多行業的複蘇情況正在好轉。一些行業,甚至出現令人意外的“V”型複蘇,包括半導體、房地産以及零售銷售。
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行經濟師蔡學敏、李主禮和劉若純撰寫的報告指出,新加坡政府慷慨的補助、有史以來的低利率、高儲蓄率以及居家辦公等措施,可能都是一些行業能快速“V”型反彈的原因。
隨著國際貿易在第三季逐漸複蘇,新加坡港口貨櫃吞吐量已于9月份恢複至疫情前的水平。
零售銷售方面,一些非必需消費品的銷售,例如手表與首飾,隨著新加坡進入第二階段解封而強勁回彈。報告認爲,這可能反映了本地一些比較富裕的消費者在兩個月阻斷措施期間,所抑制的需求。
其他例如運動服飾與器材、電腦與通信設備、家具與家居設備等,都因爲更多人居家辦公,銷量增加。
在房地産交易方面,不論私宅或組屋都已經恢複,9月份的交易量比疫情前高出40%。私宅和組屋的價格在這一次經濟衰退中保持堅韌,第三季分別比第二季上升了0.8%和1.5%。
03. 生活方式改變成新常態
疫情除了會對新加坡的政治和經濟産生長遠的影響之外,因爲疫情而改變的生活習慣也肯定要持續一段時間,甚至成爲新常態,我們有必要調整心態接受新的安排。
對于那些需要上班的“打工人”來說:
開放式的辦公室提高了新冠的傳播風險,後疫情時期的辦公室有必要改變設計和布局,例如座位之間增加間隔、確保冷氣和通風系統不傳播病毒等。
而且,對辦公室做大規模整改,可能還不如讓雇員能夠繼續居家或遠程辦公。
早前有新加坡民調顯示,越來越多人逐漸習慣居家辦公,80%的人希望在阻斷措施結束後,能有一半的工作時間可居家辦公。貿工部長陳振聲也說,那些可以居家辦公的職工,在“可預見的未來”會繼續在家辦公。
這麽一來,市場將騰出不少辦公室空間,商業房地産市場勢必受到沖擊。
在家辦公也意味著住家的水電網絡成本會增加,但通勤成本將減少。外出上班的人減少,公共運輸頻率就有必要作出調整。
人們也要意識到,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需要更多時間,包括花更多時間等候公共運輸和電梯、進出門都需要掃碼記錄等。
對于在校的學生們來說:
學校必然要盡可能正常上課,因爲學校擁有健康的學習環境與氛圍,但必須確保學生之間保持社交又維持安全距離,例如座位間距、課室大小和班級人數可能都須調整。
至于大專和高校,居家學習和考試會越來越普遍,學校須幫助低收入階層擁有適當的電腦硬件和網絡設施。確保居家考試的公正性則將是一大挑戰,包括如何確保學生不作弊、無法以槍手代考過關等。
于此同時,我們的消費習慣也大大改變了。
新冠疫情大幅度推動本地零售業走向網上業務,連小販中心和巴刹這些過去看似不可能上網的行業,如今也開始走向線上。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的“生活數碼化,爲健康加碼”計劃,讓傳統巴刹的攤主通過網絡直播賣菜賣魚。
這是很好的起步,希望可以持續下去,不斷改進和擴大到其他巴刹。
面對疫情,旅遊業、航空業等領域面對最大的打擊。
跨國旅遊短期內難以恢複,人們搭飛機、辦理酒店入住、開會、進入旅遊景點、到餐館用餐等,都會面對很多不便,包括出入境前可能須做拭子檢測、隨時消毒、戴口罩、測量體溫、保持安全距離等。
旅遊相關行業中短期內恐難以複蘇,甚至出現失業潮,經濟和就業市場將出現結構性轉變。
我們也須思考是否減少對密集勞動的依賴,要麽減少對客工的依賴,要麽改善客工宿舍的居住密度。
無論何種改變,都意味著人力成本將增加,最終須由消費者來承擔。另一個解決辦法是盡快推動生産力提升,或者采取更多自動化生産技術。
互聯網科技使得人們可以在保持安全距離的情況下,進行工作、社交與休閑活動。
阻斷措施期間,許多不谙手機和互聯網科技的群體,在迫在眉睫的現實需要下快速上手,智能手機成爲他們生活中更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這麽一來,我們須關注社會上沒有智能手機和確實無法掌握互聯網科技的弱勢群體,不能讓他們因此而邊緣化。
我們可以預見,新冠疫情將對新加坡的生活、社會和經濟産生長遠的影響。
爲阻斷病毒而出現的部分暫時措施將變成常態化,經濟活動和産業結構將出現相應的轉變。
另一方面,保持安全距離也很容易演變成保持社交距離和人情淡漠、對他人缺乏信任,進而引發社會問題,這不是我們所要見到的,需要有意識去避免。
疫情帶來的多方面調整和變化很可能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結構性轉變,因此我們要以靈活和正面的心態來適應新常態,直到我們有能力完全戰勝病毒。
資料來源:
1. 早報:賈古瑪:冠病疫情尚未緩解 4G接棒或應推遲
2. 一帶一路:疫後新經濟 新加坡商場職場大洗牌
3. 陳文坪:李顯龍推遲交棒有因
4. 早報:迎戰冠病疫情打擊 一些行業“V”型複蘇
5. 早報社論:調整心態適應生活新常態
6. 新浪:新加坡經濟複蘇需要更長時間
7. 新華社:新加坡經濟複蘇之路“緩慢且崎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