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高的道德標准是什麽?那就是愛國心。——拿破侖
人民不能沒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沒有祖國而生活。愛國乃是人民應盡之義務,亦是畢生之光榮。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愛國心將人民團團凝聚在一起,衆志成城,齊心協力之下共同將自身微薄之力凝聚在一起,如滴滴涓流彙聚而成的江川大海成就一國之實力。
簡而言之,國家的整體發展離不開任何一個國民的努力,更離不開這些國民的愛國之心。唯有如此,方産生源源不斷的愛國正向力量,推動著國家之發展,人民之強盛。
一、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哪怕我臥病在床、哪怕我已經入土,要是我覺得新加坡有什麽不妥,我就會站起來。”對于新加坡而言,李光耀的此一語無疑是他畢生之真實寫照。
爲了新加坡之發展,他殚精力竭、窮其所能,使得新加坡踏上快速發展道路,一步步的走向富強文明,成爲了亞洲爲數不多的發達國家之一。
一個國家之發展離不開國民的愛國之心以及各司其職的自我奉獻,更離不開一個政府的正確領導,使得這凝聚而成的一股力量有正確的用途及發展方向。而李光耀的存在無異于新加坡發展的風向標,將新加坡人民引領向全新的發展道路。
對內李光耀爭取國家獨立,維護了國家統一,同時堅決擁護人才強國。新加坡的政府人員工資乃是全世界最高的,在高薪養廉政策的同時對于腐敗的懲治力度亦是強硬的,由此建立了高效廉潔的國家政府,奠定了國家內部的未來。
此外,他所設計的選舉系統亦是使得政府更爲誠信,由民衆監督一切,制定長期規劃,抵制各方壓力。
對于一個國家至關重要的自然是經濟命脈,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亦是有目共睹,其間自然彰顯著李光耀的推動作用。一系列加強內政,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措施令新加坡從一貧如洗,在三十年內成爲了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總而言之,對于新加坡而言李光耀被譽爲國父乃是實至名歸的,堪稱是一代偉人。然而在中國境內卻存在著諸多不同聲音,是因李光耀本是祖籍廣東的新加坡華人。然而在創造新加坡之後與中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新加坡國內似李光耀這般的華人不計其數,因此在李光耀執政初期亦是推動著雙語教學,然而卻因教育方式的錯誤導致幾代人對中文失去興致。
同時爲了貼近于西方國家獲得政治利益而“英語之上”將中國以外唯一的中文大學南洋大學關閉,使得新加坡的中文應用中文徹底斷送了未來。
因此在不少人眼中李光耀是頗具爭議的兩面性人物,亦不乏有人認定他是一個數典忘祖之輩。那麽偉人還是罪人?國人應該如何看待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
二、李光耀對于中國的態度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中國人素來講究一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素來無論對外抑或對內皆有別人對于我的態度決定著我對別人的態度之傳統。因此,之所以衍生出國人對于李光耀的負面看法是因李光耀本人的對華態度造就。
對于中國而言,李光耀的態度似乎始終都是具有多變性的,有時字裏行間透露著對于中華大地的崇高敬意以及故裏情深,亦有時卻是屢屢作出“殺人誅心”之言論令無數中華兒女爲之觸怒以至于心涼。其間最爲嚴重者便在于呼籲美國在亞洲地區制衡中國。
他認爲,中國將在並不遙遠的未來快速發展,成爲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的世界強國,但與此同時便意味著亞洲地區無有能夠與其抗衡之存在,因而呼籲美國在中國徹底崛起時能夠發揮出一定的制衡作用,以此來維持亞洲地區的穩定。
以此類推的諸多言論,使得中國無數人民爲之怒火中燒,直言“將他們當成中國人看待,然而他們卻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曾表示,之所以有此言論有兩重原因。
首先在于李光耀認定中國政府不會因此與之計較,同時中國普通人民對于外交事務的影響不大,因此而産生了輕視。然而實質上中國普通人民的民意民心對于中國的任何事務皆有極大的影響。
不過有此言論以及想法,實質上歸本溯源亦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廣泛存在于亞洲國家之中,並不僅限于新加坡。
衆所周知,古往今來中國對于亞洲地區的輻射作用可謂是曆來已久。遙想昔年諸多亞洲國家不過是中國的附屬國之一罷了。
然而隨著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以至于這些國家一一的從中脫離而出,轉投西方國家之懷抱。實質上若是作出猜測,若是中國未有近代史之弱,或許這些亞洲國家依舊是對于中國趨之若鹜的,但是曆史終歸是無從改變的,這也注定是中國人民心中揮之不去的沉痛。
對于現當代的亞洲地區其它國家而言,似乎皆有抛棄中國于不顧,轉投美國等西方國家懷抱將矛頭轉向中國。因此,中國的強大對于他們而言亦是如同夢魇一般,唯恐被“秋後算賬”,因此呼籲美國制衡中國便是希望能夠限制這一局面的發生。
然而實質上中國熱愛和平乃是本質,並不會冒然挑起對于其他國家的損害。不過無論是與中國有舊抑或毫無瓜葛的國家皆是對中國的崛起存在著一定的畏懼。
畢竟,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是決計不願意與一個強國緊鄰的,一如人類不願赤手空拳與猛獸相伴,即便這只猛獸素來不會主動攻擊,但是其間之畏懼自是無法消除的。
因此,對于中國的提防實質上亦在常理之中,可稱之爲“防範于未然”。不過呼籲美國制衡中國終歸是落了下乘,尤其是出于華人之口,未免令人寒心。
三、身在其位而謀其政
此外之所以造就了新加坡采取與其它國家不盡相似的對華政策,卻引起了中華人民的強烈反響,便在于通俗認知下中國人這一重身份。實質上從某種角度去看,若論民族其血統注定了屬于中華民族這一事實,然而以國家來看自然是不在中國人的範疇之內。
因此,若將李光耀完全當做外國人來看待自不必産生此類想法。其間緣由在于中國人本身的互相親切感,將民族與國家兩個概念漸漸混淆。畢竟在中國內部,我們皆是中華民族,民族與國家一定程度上是等同的。因此,愛國與愛民族兩個概念合二爲一。
但是本質上,國家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如前言人民立身之本在于一個愛國心。因此,李光耀的狀況實質上亦是某種程度的“無有兩全法”,對于國家而言,他惶恐于中國之強盛,而對于民族而言他的言論之中對中國造成損害,實質上是無從選擇的。
不過李光耀自然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作出了許多有利于中國發展的舉措,由此亦可以看出實質上李光耀既有愛國之心,亦有民族之心,因此在兩者之間反複掙紮,其言論亦隨之忽左忽右飄渺不定。
或許對于中國之強大,他亦是心懷祝福同時又不得不因肩上承擔的一國之未來而作出預防。相較之下,他的諸多舉措已經是仁至義盡,若換作旁人未免要更令人爲之心寒。
台灣地區相關問題始終是我國的一大困難,作爲我國無可爭議的一個省份,台灣卻是久久無法回到祖國的懷抱,令人望而生歎。無數中華兒女爲了台灣回歸而奔波盡力,而李光耀亦是其中之一。
“汪辜會談”對于中國與台灣地區之間的和平統一有著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
在海峽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雙方就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聞等領域的交流進行協商,簽署四項協議,受到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而這一場會談便有李光耀于其中發力促就之結果。
因此總而言之,國人眼中如何看待李光耀先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自然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畢竟爭議總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在偉人與罪人之間,對于國人而言客觀對待的話皆是大可不必的。
人之于世豈有非黑即白?大多是似李光耀這般有功有過,褒貶不一之人。因此,國人以平常心對待即可,作爲同一民族之人可予以敬仰,作爲不同國家之人予以防備,兩者皆是無可厚非,亦是國人對待外籍華人的客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