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想來很多父母都曉得,並且也會被父母們有意無意地拿來當故事或案例講給自己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聽,希望他們可以從中悟到些什麽。大體上故事闡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即一個人如果自己心裏有佛,那麽他看別的很多東西就都像佛;倘若一個人自己心裏裝著牛糞,那麽任何東西在他眼中也都會像牛糞。
可能講給那些年齡較小的還未發展出足夠的抽象思維的孩子們聽時,他們會哈哈大笑,笑“人心裏裝著是牛糞”恐怕也太臭了吧!如果講給那些已經學了很多知識,且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的半大孩子聽時,他們有可能能夠遷移到自己身上來進行自我的認知,反思下自己現在到底是那個心中有佛的人,還是心中裝滿牛糞的人?
無論孩子還是成人,從進化、成長的角度看,除了必要的底層生理需求需要滿足以外,還會更加執著地追逐于內心世界及精神層次的高級需求滿足,比如實現自我價值、實現自身蛻變、實現心靈的成長與頓悟等等。因爲只有我們最大限度地接納了自己、肯定了自己之後才能以一種友好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行爲並在需要的時候改變它,我們才能獲得引導和改變自身行爲的機會和動力,而改變,朝著幸福、和諧、和睦、和平的方向努力奮鬥將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但這種意識、精神、思維及行爲層面的上升遞進改變,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又不能像仙人一樣不吃不喝坐在一座山巅之上打坐完成,也不能像道人一樣閉關于某一座道觀之內通過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來實施,這些都非常的不現實,所以大衆的修行改變都將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極具挑戰的問題困惑中完成蛻變。那麽這些問題困惑的産生制造者也就是日常生活中與我們整日見面相處的人,有愛人、孩子、父母、朋友、領導、同事、社會大衆、陌生人等。
在這些人群中,最具難度、挑戰的,也最能從根上幫助我們完成修行的可能不是那些在親疏關系中比較遠的、可以裝的很客氣、不真實的同事朋友社會人,而是整日能夠見面還會在較長時間內發生著各種千絲萬縷的好的不好的聯系的親人,特別是自己的孩子。因爲比起愛人和父母,孩子更接近于天然和真實,也更爲純粹本質,但同時也會在成長中較爲頻繁地出現各種錯誤的行爲,而這些行爲很可能就是父母自己受過的傷害在孩子身上的再次投射,所以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的另一層注解。
孩子在喚醒父母心中強大的愛的同時,也會激發父母性格中的很多陰暗面
自我的修行從來不是獨立于雲端,高高在上,脫離凡塵,真正的靈性是在現實的生活中、人民的悲苦中修來的。只有見識過世界與人間的真實,無論是善的、惡的,還是苦的、甜的,經曆過了、確認過了、思考過了、意識到了、徹底明白了才能算是走在了修行的路上。而真實就會看到事物的很多面,不能回避、不能忘記、不能主動地視而不見。
于是我們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濕漉漉、軟綿綿地出現在面前時,首先是激動、興奮、充滿溫柔與慈愛,但過不了多久,就會在瑣碎和重複中觸生出煩躁、火氣、沮喪、消極、抱怨、崩潰等,比如日夜的啼哭,頻繁的換尿布及餵食。在現實中即使修養再好的父母都會偶爾有後面的這些陰暗面顯現,但這才是真實的人、真實的父母。
但進入文明時代的人越來越明白只有剔除了人本身的陰暗面才能真的見到曙光,對于孩子的養育更是如此。于是便催生出了各種教育的學科,人的學科、社會的學科。人生在世一輩子,總得弄明白些什麽才好。于是我們忙著發現世界、認識自己、修複那些不好的。
我們認識到了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克的,認識到了事物的兩面性及多樣性,更加親身感受到了這些,同時也明白了即使人類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但絕對不能只站在自身的角度去看事物或者決定一些事物的去向,我們需要有足夠的包容心來容納那些看似不好的。很多時候人能做的只是在平衡一切,不過在衆多的事情中恐怕沒有像教育孩子一樣如此考驗我們的能力的。
比如孩子之間沒完沒了的爭吵打鬧,無法從電子遊戲中帶離,學業成績一塌糊塗等等,這些都會觸發父母們的情緒地雷,也會伴隨各種行爲和語言上的懲罰,很多人過後才意識到自己在面對孩子時無法做到時時刻刻的冷靜理智。而一旦地雷炸了,懲罰産生了,這背後的根源就是父母自己童年時代的創傷體現。當孩子學業成績不佳無法容忍,可能是你兒時曾被指責痛斥爲什麽那麽笨學不好,而希望在自己的生命延續體上沒有“笨”的基因;當孩子沉迷于電子遊戲無法拔出,可能是你內心中無法忍受孩子離你越來越遠,以及人和機器共同爭奪你的孩子的殘酷事實。
而在這些無法容忍的事情之前,父母是否已經做好心理、知識、精神、技術、視野等方面的准備來提升自我,並且在這種前提下有效地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避免出現當下的這些惹人煩的問題呢?
從孩子兩三歲開始,對于看到的、聞到的、摸到的、聽到的、嘗到的各種事物都顯現出濃烈的興趣時,父母可能並沒有表現出驚喜及耐心,而是被訓斥和禁止的命令取代,“哎呀,你不要動這個,髒”“你不要動那個,臭”。當孩子發現春天的路邊有一朵不起眼的小花開放時,孩子咿呀地指著給父母看,父母無法讀到孩子眼神中的欣喜和好奇,也就無從談起開心地蹲下來指引孩子如何看、如何聞、如何摸、如何說的事了。而到了中小學時父母卻反過來對于孩子的學業指手劃腳、一臉嫌棄。這就好比農民不經曆犁地、播種、澆水、除草、施肥的付出就想收獲一望無際的熟麥是一個道理。
父母的無知、貪婪、懶惰、喜功、冷漠、奢望都將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展露無遺。當從看到孩子降生時的喜悅演變爲看到孩子隨意闖禍時的憤怒,當從孩子咿呀學語時的聰明演變爲看到書本就一臉茫然時的失望,當從孩子小時乖巧聽話演變爲長大後的叛逆對抗時的困惑,這是個深入內心艱難而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學會善待自己、保持耐心、騰出空間和時間進行反思、療愈。因爲這中間很多是父母將自己的需求強加到了孩子身上,想要消除父母自己的恐懼和焦慮,而非孩子健康成長真正所需的。
每個孩子都會讓父母有機會面對真實的自己,特別是那些內心深處自已都未曾意識到的悲哀與黑暗。因爲很少人能夠時刻活得通透、純潔、幹淨、明白,但我們的任務和目的不就是使自己能夠持續保持清醒、自然、純粹嗎,孩子就是最好的磨刀石和試金石。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從牛糞轉爲佛陀的反思練習
當父母認爲孩子還是牛糞時,一定是在孩子身上看到、感受到了很多難以忍受的問題,可能是情緒方面的、行爲方面的、言語方面的,又或者是性格、人際關系方面的,同時又因爲日常的親密相處又會把這些問題不自覺地放大而更加無法忍受。那麽替孩子遮掩、找借口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需要把問題擺出來直面它,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反思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形成機制是什麽?父母到底在其中參與了多少?孩子受影響的程度又是多少?如果徹底解決又該從那些方面著手等等?
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爲、語言時,父母是否在自己的行爲語言系統中可以找到相似代碼,或者從其它親朋身上能找出相似點?當孩子持續出現某一類的問題時,父母需要仔細回憶問題首次出現時應對解決的態度、過程、方法等。當孩子表現出不良的性格特征時,父母需要回憶自己兒時是被如何對待長大的?
當父母能夠清楚地回憶起自己身上相似的經曆時,也就真正找到了深埋心底的心結,如果能夠客觀地進行梳理、分析、拆解、理解才有可能從根上幫助到自己的孩子。也許在短期內很難做到理解、原諒、放下、重新上路,這也沒關系,不要強迫自己,同樣像給予孩子時間和空間一樣給予自己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療愈,這一定不是一個徒勞的過程。因爲治愈後我們還是能獲得一段和諧的親子關系,但如果一直等待著則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體會到那種情感的美好。請相信只要開始就一定會有看到佛陀的那一天。
結語
每個成人都有未解的心結,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的旅程,無論是心結還是成長,都是生命發展的部分,都離不開每個人的內心感受與意識思維,內心感受決定人的精神層次及生命狀態,意識思維決定人的視野格局和行爲言語。我們每個人無論年齡、身份、出生都會在一些共性上交錯重疊,比如生老病死,比如爲人子女爲人父母,面對這些客觀的事實時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悟道,旁人無可替代。什麽樣的人看到什麽樣的世界,什麽樣的父母教出什麽樣的孩子,不再抱怨、不再攀比、不再羨慕,回歸自身、回歸當下、回歸生命的本質、回歸教育的本質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