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WHO最新報告排名,綜合考量醫療水平、接受醫療服務的難度和醫藥費負擔公平性等方面,日本排名第一,新加坡位列第三。新加坡的公立和私立醫療機構並存,基礎醫療門診80%由私立醫療機構或是家庭醫生診所提供,另外20%則是由政府綜合診療所提供。而綜合醫療、專科和24小時急診主要由公立醫療機構提供,占80%比例。
新加坡爲本國居民提供高質量、多層次的醫療服務同時,每年吸引近100萬外國患者到新加坡接受治療。新加坡的公立醫院不接受直接上門就診,就醫環境最大特點是秩序井然。與挂號費相比,新加坡的藥費相對便宜很多,普通的疾病大部分開支都用在醫生的挂號費上,也就是用在醫生的勞動報酬上,醫生基本不必靠多開藥來維持收入。
本文,我們從新加坡醫療服務中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的競爭、分工,探討我國推進分級診療、家庭醫生過程應可借鑒的一些經驗,這對基層醫療領域下一步投資、經營、産出將有啓示。
基層醫療將深刻地影響
公立醫院、民營醫院
從2019年中國衛生統計年報反饋的消息看,基層醫療在這幾年雖有政策鼓勵,但市場主體的保有量、活躍度正不斷萎縮。這其中,還並行著一種矛盾現象:即以村衛生室、鄉衛生院、社區衛生中心爲代表的的公立基層醫療或者繼續下滑、或者不瘟不火,而在一些處于不同融資階段的民營連鎖診所機構看來,形勢正在越變越好。這種同時期內投資、經營的反差表現,很具有迷惑性,似乎在說明:民營基層醫療勢在必行、一定行,而公立基層醫療一定不行。
果然如此麽?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演變、改革,我們看到:對公立醫院取消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的討論已經開始;對公立醫院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逐步推進;總理對“基層醫生評職稱要交論文是花架子”名句一出,馬上獲得各方輿論認可。同時,因爲《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已經定調“醫療衛生事業應當堅持公益性原則”,因爲廣大民營醫院目前仍集中在與二級、三級公立醫院競合的賽道裏,這就說明,我國基層醫療將迎來公立爲主的存量改革。
具體來說,對那些志氣不在科研的基層醫生、醫學生,對那些能力追不上科研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恐怕唯一出路就在于:和較高等級醫院搶一搶患者了。曆史上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一是單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患者流量吸引方面,有做成功的,但是往往自身難以持續,且對周邊生態也幾乎沒有影響;二是通過非正規、合理手段吸引患者流量的,不僅有業務量能否穩定的問題,有執業資格被取締的危險;三是做強基層醫療,必須集合形象、嚴明主張。
具體總結:一是患者有能力、有意願爲合理水平的醫事服務費或挂號費買單;二是患者希望無論在公立、民營的基層醫療機構,享受到臨床合理治療、用藥;三是患者要求在基層醫療之上,如客觀必要,被管用、高效地轉診到下一步治療。這就要求:第一,要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臨床合理醫療服務、基層醫療救治患者質量和數量統籌起來;第二,要將患者從基層醫療到下一步治療的總效率、總質量做約束;第三,要把治療路徑、診療方案持續規範。
具備以上認識後,我們感到:促進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社區醫療發揮更大作用的努力,不只在于醫保提供向基層醫療傾斜支付的政策,更在于公立醫療衛生單位、緊密型醫聯體、醫共體的自我求生,在于民營基層醫療力量自發地做強能力。所有這些基層醫療力量中的大多數,一無自然壟斷,二無資本青睐,三無有效組織。可能的辦法是:做到旗幟鮮明、與衆不同;做到與過去的服務印象明顯不同;做到對患者更加負責;做到從臨床學習知識和服務。
基層醫療應極大地擺脫
高端醫療、普通醫療
“新加坡診所分兩種,政府診所和私人診所,幾乎每一個社區都有政府診所,每一個組屋樓下都有私人全科醫生,政府診所和私人診所都需要預約排隊,但是政府診所患者多,排隊長,價格相對便宜。
新加坡30歲左右的年輕醫生,很多都會考慮自己開診所或去私立醫療機構執業,這並不是爲了賺錢,而是在私立醫療機構也能獲得完善的知識體系和技能網絡,這本身就是醫生成長的另一個空間。”
有人說,高端醫院,其實就是未來的普通醫療。看來兩者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如果有所區別,恐怕就在于醫院醫生的服務狀態好不好而已。在目前的高端醫療中,一般能夠保證醫生享有舒適的軟硬件工作條件,由醫院向患者提供醫療本源的服務。醫改成功的標志是這種“標配”服務能做到價格適中,飛入尋常百姓家。醫院醫生成功的標志是這一目標實現並不妨礙醫院正常發展,也不影響醫生技術和勞動付出以後的應得回報。基層醫療變好,這些才能達到。
我們認爲,較高等級醫院醫生哪怕從三醫聯動改革以後,都普遍變好,甚至建立了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了,基層醫療可能還是一團亂糟糟。而只有基層醫療先變好,才可能使較高等級醫院醫生有強烈的危機感、求生欲。從前,都是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人員出去進修,然後回不回來、再幹多久也不確定。今後,可能出現較高年資的醫生主動下基層多點執業,甚至就專門移位到基層醫療執業。因爲,哪裏有患者、哪裏就有需求,而非哪裏有進修、哪裏熱鬧。
教學醫院的醫生薪酬很可能不及基層醫療中的醫生薪酬,這在國際比較中已經是一種經驗。那麽,基層醫療大發展會幹涉到醫療技術進步麽?會使基層醫陷入到錢多事少的境地麽?大概率不會。主要理由有兩個:一是我國基層醫療雖在頹勢中,但已經空前發展,一旦主要競爭從跨越醫院等級的競爭轉化到同級別競爭中,患者有很大自由選擇,基層醫療的危機感可謂時時都在;二是若不改革,基層醫療目前的相對無爲、無能狀態就已是極大資源浪費。
在完善的分級診療運行狀態下,基層醫療極大地擺脫了高端醫療、普通醫療等標簽,就只爲廣大患者擔當健康守門人職責。鑒于分級診療尚不具備強制推行的合理性,目前也僅能通過公立爲主、民營爲輔的方式探索醫聯體、醫共體,由現有基層醫療自願、自主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就顯得十分迫切。有些公立醫院建設得比高端醫療的私立醫院還豪華,那是沒用的;有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小公立、民營基層醫療機構能照料好周圍患者,及時取得認可才最可靠。
借鑒新加坡公立、民營醫療服務的經驗,姓公姓私在醫療衛生行當裏應沒有本質差別。高端醫療區別于普通醫療,只在于自由定價和縮短等候時間等方面。在分級診療充分發展的情況下,我國公立、民營醫療服務分別能給予的薪酬水平比較相近,但在基層醫療領域,無論公立、民營基層醫療機構,誰能獲得患者、醫保認可,誰就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