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在不知不覺中開課了,去年學前班的孩子,今年升上了小一,去年小六的孩子,今年升上了中一。
今年對這些孩子來說都是嶄新的開始。
校園不同了,身邊認識的同學也沒幾個,手裏拿著的新鮮出爐的華文課本也很陌生。
今年的中一華文課本,是新改版的課本投入使用第一年。以《華文伴我行》爲名,聽起來就是一本貼近生活的華文教科書,在內容方面究竟新的哪裏呢?一起來了解吧!
看似一樣的封面,內容很不相同
回顧6年前
還記得在2015年時,新加坡教育部爲小學推出的《歡樂夥伴》新教材,而當時使用《歡樂夥伴》的首批學生,正是今年剛升上中一的新生,因此,他們也將使用新的中學教材。
中一華文新課本一覽
《歡樂夥伴》課本更多的是提倡學生快樂學習,而《華文伴我行》課本則更多的強調孩子把自己的所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讓華文變得更爲生活化,學以致用。
1.版面和內容的大不同
今年全新的中一華文課本在版面設計上加長加寬,在內容編排上少了舊教材的嚴肅刻板,加多了文化與文學元素,以及新聞時事內容,更貼近時下生活。
比如新課本中的單元三“相約獅城”,是一幅手繪地圖,帶著學生“穿街走巷逛獅城”,認識新加坡各個景點。
在新增添的“綜合任務”板塊,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給外國朋友建議到新加坡的行李清單,並推薦具有新加坡具有特色的手信。
這樣有趣的課程編排,能激發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並享受與他人合作、學習華文的過程。
2.課文內容更有針對性
不論是高級華文、快捷華文、普通學術或基礎華文等,每個單元的核心課文內容雖然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在文字的深淺上卻有很大不同。
這主要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做的課文內容安排,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因材施教,讓他們都能在自己的學習程度上得到進步。
3.課文內容包含豐富的文學作品
新課本的教材內容除了有貼近生活的篇章,也有豐富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采用本土作家的作品。
就以課文《團圓飯》爲例,它是出自新加坡作家周德成之手,同是新加坡人,這會讓學生多了幾分親切感,進而更願意接觸華文文學作品,更有效地“樂學善用”華文。
此外,在新課本的課程編排上,有些經典文學作品、古代名人故事、華人姓氏來源等也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呈現,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將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4.新教材利用科技輔助教學
《華文伴我行》新教材的教學法融入了時下資訊科技元素,利用科技手段開發教學資源,讓華文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完善華文的語言能力。
5.華文課內容減少,創意教學豐富學習
從課程的安排上,華文課的節數不變,但內容減少了,這是希望老師能有充分的時間利用各種資源來進行創意教學。
比如,老師可善用課堂時間向學生介紹本地作家創作的分級讀物,鼓勵學生多閱讀。
或者,老師也可以把課堂變成一個舞台,讓學生在“舞台”上當編劇、當演員,引入戲劇、表演、音樂、藝術等元素,激發學生對探索華文與演繹的興趣,實現華文活學活用的目的。
6.作家活動分享經驗,培養學習興趣
在課程的安排上,除了邀請本地作家到校分享創作經驗外,也可以舉辦一些“和作家共讀一本好書”等活動。
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與閱讀興趣,並與課本的“精讀”相配合,課堂內外兩方面的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力和參與感,並全面提升學生們的華文表達能力。
7.取消中一年中考試,享受學習過程
一直以來,大部分學生學習華文的目的就是爲了應付考試。今年中一學生取消年中考試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不因爲考試而學習,也希望華文老師能能利用豐富的資源,激發學生對學習華文的興趣。
教育部這樣的安排,讓華文學習變得更區域性、本土化,是希望華文學習能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起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但這樣的改革也可能會縮小了學生的知識範圍,當其他國家,比如馬來西亞的中學生,已經在背著深奧的中國古詩和散文時,新加坡的孩子卻還在學著淺白的中文,這將讓孩子未來在中文學習上面對更大的挑戰和競爭。
華文教材在改革後變得更貼近生活,確實能讓一向不怎麽喜歡中文學習的新加坡中學生更容易接受中文學習。
但正式考試的要求和標准也不會降低,當學校所學知識和畢業會考的內容程度不在同一線上時,孩子面對考試會不會變得吃力?
到了中學,學生每天要應付的課業和課外活動,玩樂的時間和方面都比以前減少了。全新的課本《華文伴我行》讓華文學習變得生活化,看似好玩有趣,能爲學生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也讓不愛中文學習的中學生嘗試學習華文。
但他們所學到的華文知識會不會只停留在表面,以後更容易忘記了呢?
對此,你有什麽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