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來襲,僅僅是一年的光景,全球就有近億人受感染,死亡人數也已超越200百萬。這一事實,無疑超出人們的想像與預測。
每個人、每個國家都在這個疫情中承受了重擊,經曆了嚴苛的考驗。
新加坡,一個彈丸小國,面對著這一前所未有的疫情肆虐,艱辛走來,的確不易。成效如何?可謂各有評說。
(圖源:pixabay)
去年1月23日,新加坡爆發了第一起輸入型冠病,如今的總數是5萬9千多病例。其中客工宿舍是5萬4千3百多(占91。56%),社區病例2千3百多(占3.87%),輸入型病例2千4百多(占4.04%)。
從國家人口(近570萬)對比,好些國家確診病例的確顯現居高,特別是客工宿舍病例。但如果詳細例舉各項更細致的數據,就會看出新加坡的防控疫情成績,還是可圈可點。
就像死亡人數一直保持在29例的低水平(客工的死亡人數是兩人)。就算是單日確診病例一度高達1千4百多起,危急病例(ICU)最多時刻也只有30多起,而歸零(ICU)已是長時間。這種從未出現醫療體系擠兌困境的局面,無疑從另一面展現了這個國家的應變能力。而盡管確診病例居高,如今還能把疫情管控在可防控的範圍,而沒有爆發第二波疫情,這又是另一亮點。
一年回顧 爲什麽會這樣?又爲什麽能這樣?
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爲什麽會這樣?須回答的問題是:良好的開局爲什麽會破局?二是爲什麽能這樣?須明晰的問題是:危機的破解是通過怎樣的路徑和方法?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了解,新加坡面對著怎樣的處境?相信大多數人還記得,疫情爆發後,新加坡應不應當封城成爲爭論的焦點。一路走來,說明新加坡政府立足于特殊國情,而采取不封城是正確與有必要的(理據我已在之前的幾篇評論中提到)。這一點,如果聯系到如今的疫情防控對策,依然可以看出決策者抱著“與疫共存,突圍致勝”,堅持打持久戰的定位與謀劃,確實是最適合新加坡的需要。
(圖源:pixabay)
顯而易見,客工病例的出現與高居榜首,是各方關注與批評的焦點。這點,不論是一路走來,還是思考如何應對未來的需要,我想,依然具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問題只在于,人們固然應當關注與追究造成客工宿舍危局的內外原因,母庸置疑,人們更應當關注新加坡應對與克服客工冠病的整體對策與效應。換言之,各方都有必要從反思失誤中,明晰出錯與糾正的路徑與方法。
簡言之,新加坡政府在應對客工宿舍疫情,之所以會失誤,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清醒與及時認識到疫情擴散的風險。換言之,政府的防控思維、決策與布局走在事態發展的後面, 這才出現防控漏洞而失控。幸好,有關當局及時作出補救對策,從而逐步舒緩疫情的擴散,並經曆4個多月多層面的舉措推進,才得以實現歸零的局面。
這就意味著,不論是化解客工宿舍疫情,還是嚴密管控社區與輸入型病例,新加坡政府所采取的對策,之所以有效,是因爲有關當局一以貫之的堅持,盡可能維護經濟和社會活動(除了阻斷措施期間,新加坡的學校從未停課)之下,依據科學理性的辯證思維,打一場抗疫持久戰。
這也意味著,准確的了解冠病病毒的毒性與傳播途徑,及時有效的采取檢測、追蹤、隔離與收治的同時,爲化解因病例增加帶來的檢測、追蹤、隔離與收治能力的局限性,才有可能將嚴重的疫情管控好。
(圖源:pixabay)
這一點,看看過程中的檢測能力,從當初的每日2000次,提升到每日的4萬次以上;追蹤能力從原本的5個小組,迅速擴展到數千人;爲了應付現有醫療設施的不足,通過快速建造社區隔離設施和病情穩定收治中心,以及增加病床的應對能力;在客工宿舍展開多管齊下的防空舉措,在在顯示當病例遽增情況下采取了有效的對策。
這裏有需指出,新加坡的科研單位,以及前線醫療與支援人員的艱苦戰鬥,無疑是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就不會有今天的新加坡。
展望未來 與疫共存,還需走多久?風險在哪裏?
新加坡的抗疫,爲了盡可能的維續經濟與社會活動,我們走過了從寬到嚴,又從嚴到寬的過程。因疫情的惡化,防控舉措不得不從寬到嚴,也是基于疫情的受控,防控舉措才得以轉爲從嚴到寬。
這一事實,具有著多層面的意義。一是盡管國家經濟深受打擊,卻因堅持了不全面封城而贏得了活動施展空間;二是即使是因疫情惡化而不得不實行“堵斷措施”,經濟和社會活動並沒有停頓,從而確保了國家、社會和個人維續了必要的活動;三是因有了“與疫共存”、“打持久戰”的戰略思維,才得以提供了新加坡展開不同于全面封城與檢疫,或疫情嚴峻仍急于解封的做法;四是因有了政府與民衆的信任與積極配合,防控舉措才得以順利展開。而這又與期間的信息透明,執法嚴厲到位有關。
(圖源:pixabay)
如今防控疫情進入解封第三階段,新加坡能否從此漸入順境,成敗取決于如何有效應對輸入型、社區和客工宿舍的病毒傳播。如果我們回看一年來,新加坡走過的抗疫曆程,它至少可以讓我們看到事態發展的幾種可能。
這就是:
1、以現有軟硬醫療資源爲基礎,緊貼國內外的疫情發展趨勢,在客工宿舍、社區和逐步擴大邊境管控下,以應對輸入型病例的增加爲主要情狀;
2、基于輸入型病例的持續增加,難免再次出現社區甚至是客工宿舍病例的反彈,以致可能再次出現新一波疫情;
3、隨著冠病疫苗接種的展開,並預計可在年內完成,這無疑有助于逐步強化整體的防疫效應。也就意味著,今後的抗疫雖然還會是一場硬仗中的持久戰,卻更有條件取得較佳防控效果。
個人認爲,國外疫情並非我們所能掌控,但如今我們已有既定的防控舉措可隨機調較,必要時收緊或放寬,藉以嚴防輸入型病例的傳播與擴散。爲此,如何確保不出現收治能力的脫節,以及違例者和不明感染源的數目跨越危險線,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經驗顯示,通過邊境管控進入我國的人士,居家通知的方式和違例者的人數,以及不明感染源的數目,對能否有效管控疫情無疑是關鍵的因素。因此,劃定防控舉措的分界點與執行方法,以防止失控破局也就意味著是必要的前提。
(圖源:pixabay)
就社區病毒傳播而言,基于核酸核糖檢測(PCR)只有百分之97 的有效性,這無疑存在漏網之魚;而沒有症狀病患的感染初期如進行檢測(血清與PCR),也未必能百無一失,這也意味著還有病毒傳播的風險;冠病病患複陽的案例雖極少,但疫情未除的一天,也是不能忽視的風險;至于如今只有中國針對輸入貨品的檢測視爲要項,也須引起決策的關注。
所有這些,都將會是接下來必然面對與務須克服的難題。爲此,只有維護好系統運作,增強應急能力,緊密配合全球抗疫努力,新加坡才有可能逐步走出順境,並在艱苦戰鬥中化危轉機。
當然,不管往後我們將會面對怎樣的抗疫情勢,國人的堅守防控疫情舉措,以及緊密配合新出台的措施至關重要。任何的松懈與自滿,都有可能前功盡廢。
(蔡裕林,新加坡政治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