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周太王的孫子,“周西伯”季曆的兒子。
由于父親季曆的骁勇善戰,招致商王的猜忌,父親季曆被商王以封賞的名義招去郢都,行軟禁之實,自此姬昌再沒機會見到父親。
父親被商王莫名處死後,繼成了父親的爵位,後稱“西伯侯”。
他是一位臨危受命的兒子,父親慘死,年紀輕輕的他便要挑起治理一個國家的大任,任重而道遠。
他是一位好賢主,在位期間施行仁政,廣招賢才,不論你是本部還是外部落的,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周文王皆以禮相待,共同爲西周的昌盛付出。
他也是一位好學生,他拜姜尚爲師,共商軍國大計,擴張疆土,收複一些地方,攻打下一些領地,爲武王討商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他也是一位好國君。
周文王在位時重視農業生産,他不驕奢淫逸,生活勤儉,穿普通人的衣服,吃粗茶淡飯,還經常下田勞作,以身作則,廣受百姓愛戴。
他還是一個好作家,他創作的《周易》,其間的一些政治理念,即使是現在,仍頗受學者們青睐。
有道是“文王百子”,人們常常用“文王百子”來表達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而《封神演義》中都提及雷震子是姬昌的第100個兒子。
那麽姬昌真的有一百個兒子嗎?如果不是真的,那麽姬昌一共有幾個兒子?爲什麽又說姬昌有100個兒子呢?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
其一、《詩經大雅思齊》是一首歌頌周文王修身、齊家、治國的詩。
其中有一句“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意思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由于繼承了文王母太任、文王奶奶太姜的美德,生了很多兒子。
這裏的“百”是虛指和誇張,其言多,並非說周文王正正好好有一百個兒子。
據曆史記載:“太姒天生姝麗,聰明淑賢,分憂國事,嚴教子女,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愛和臣下敬重,被人們尊稱爲‘文母’,在《詩經》和《列女傳》中都有對太姒的贊美”。
由此可得出文王妃子數量應該不會太多。
其二、古籍《大戴禮》記載: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發。
周文王大約生于前1152年,卒于前1056年,享年96歲,我們按文王每兩年生一子算,那麽到96歲文王最多也就42個孩子,再加上他身體機能的逐漸衰老,生100子簡直是不可能的。
其三、根據正史記載,文王有十八子,分別是:伯邑考(姬考)、周武王(姬發)、管叔鮮(姬鮮)、周公旦(姬旦)、蔡叔度(姬度)、曹叔振铎(姬振铎)、郕叔武(姬武)、霍叔處(姬處)、衛康叔(姬封)、冉季載(姬載)、郜叔、雍叔、毛叔鄭(姬鄭)、滕錯叔(姬繡)、畢公高(姬高)、原叔、酆叔,郇叔。
況且他在位期間勤政愛民,拜姜尚爲師,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即使是外部落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長能爲姬昌所用,他都以禮相待,不避嫌隙。
他自己本人以身作則,生活勤儉,還會去田間勞作,兢兢業業爲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岐周在他的治理下疆土得以擴張、百姓安居樂業,爲武王姬發伐商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此處據以史書記載:“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産,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爲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收附虞、芮兩國,攻滅黎、邘等國;建都豐京,爲武王滅商奠基;舊傳《周易》爲其所演。除此之外,創周禮,被後世儒家所推崇。”
試問如果周文王沒有付諸大量的精力與心血,如何才能成此偉業?
綜上所述,書中所述周文王姬昌有100個兒子純屬無稽之談,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古人認爲兒子多是福氣,或許傳說中姬昌有一百個兒子是一種認定姬昌有福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