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有近七成商家有信心能撐過今年。(路透社)
作者 李國豪
大約一年前,新加坡出現了首宗冠病病例。
那以後,國人心中始終懸著兩顆大石,一個是健康安全,另一個是:
飯碗。
全球疫情並未如多數人所盼望的那般,跨入2021年後逐漸明朗。
經濟還要多久才能重新步上正軌?市面上的公司企業還能支撐多久?飯碗會不會不保?這無疑是每個尋求溫飽的普通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
誇張一點地說,就是“怕還沒病死,就先餓死”!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的一份調查或許可以讓人們稍微放下心中大石。
這份《2020/2021全國商業調查》在去年10月9日至11月28日期間進行,一共訪問了1075家來自各領域的企業,其中有85%是中小型企業,15%是大型公司。
下面是本地商家對2021年展望的幾個重要數據:
今年較少裁員
盡管經濟前景依舊不明朗,但調查顯示裁員和減薪的狀況在今年將會減少。
接受調查的本地1075家公司當中,每十家公司只有一家(11%)打算在今年裁減人力,比起去年調查的24%已是大幅回落; 反之,有24%的公司打算在今年擴充人力,相比去年數據只有10%。
保持原有人力規模的公司則與去年持平(65%)。
重點:今年會增加聘請人手的公司比裁員的公司多,和去年的狀況相反。
打工一族今年的飯碗應該算是穩當了!
本地商家近兩年的人力規劃。(李國豪制圖)
只有極少數公司打算減薪
此外,今年只有8%的公司有意減薪,比去年的14%少了六個百分點。
相反的,打算給員工加薪的公司則變多了,從去年的僅僅7%增至今年的16%。
不過,大多數的公司(76%)會在今年維持員工的原有薪資水平,去年的相關數據是80%。
重點:加薪的公司和減薪的公司同樣來到了黃金交叉,扣員工薪水的公司變少了,給員工漲工資的公司變多了。
大部分受薪階級今年應該是加薪無望,但往好的方面想,至少每月戶頭入賬的數字不會打折!
本地商家近兩年的薪資安排。(李國豪制圖)
近七成公司:未來一年安啦!
飯碗能不能保住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提供飯碗的公司是否能保住?
目前看來,本地商家對自己的生存能力還是頗有信心的。
根據調查,每十家公司當中有七家(69%)有把握能撐過未來12個月。
此外,有37%的公司認爲2021年新加坡經濟不會有任何改善,甚至有32%企業認爲會更糟,但今年已有三分之一(31%)的公司覺得本地經濟在未來12個月會撥雲見日,相比去年的8%算是長足的進步。
重點:盡管對2021年的前景還是不期不待,但今年有更多公司看到了經濟改善的希望,同時絕大多數公司也很有信心能撐過這一年。疫情能不能在今年進一步受控,將是關鍵。
本地商家對于能否撐過未來一年的看法。(李國豪制圖)
本地商家:還是需要政府伸出援手
冠病疫情暴發後,我國政府曾推出多項抗疫預算案,協助國人保住飯碗,支持企業度過經濟難關。
許多企業認爲,政府對企業的相關援助仍是不可或缺的。
其中,有88%企業認爲經商成本方面的援助,如雇傭補貼計劃(JSS)、客工人頭稅和租金減免等都是他們最迫切需要的。
此外,各項稅務減免,以及數碼化轉型津貼也對公司維持現金流至關重要。
此外,有52%的商家認爲人力成本是他們面對的一大挑戰。其中,尤以新外籍勞工政策導致營運成本上升最讓他們頭痛,同時他們也持續關注政府進一步限制外籍勞工人數的相關措施。
重點:前面提到企業有把握多支撐一年的“信心”可能需要政府幫忙加持。
新加坡政府去年推出多項“抗疫預算案”。((陳姿潓制圖))
疫情“副作用”:數碼化轉型加速
超過八成企業(84%)認同冠病疫情的來襲加快了他們進行數碼化轉型的腳步,以提高生産效率。
39%的公司在數碼化轉型方面投下了更多資金,投資金額平均增加了29%。
許多本地企業加快了數碼化和自動化轉型的步伐。(聯合早報)
疫情重災戶
疫情帶來的傷害還是存在的。
接近三分之二(63%)的企業受到了疫情的沖擊,平均收入減少超過三成(31%)。
“受災”最慘重的行業是建築與土木工程,該領域有79%的公司受到了負面沖擊,零售、房地産、酒店、餐飲與住宿(73%)以及制造業(64%)是另外兩個深受疫情打擊的受災戶。
物流與交通、資訊通信與專業則是最不受打擊的行業。
和國際旅遊息息相關的酒店業遭受重創。(路透社)
今年會更好?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執行總裁藍一洋表示本地經濟前景已經慢慢呈現一些樂觀的趨勢,但不確定性和各種挑戰依然會存在。
“本地公司意識到,他們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完全恢複到疫情前的狀態。”
重點:總的來說,今年已比去年好,但不意味著今年是一帆風順的。隧道盡頭的曙光已經看得見了,但距離抵達終點,還有一段崎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