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清楚,語言文字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往往當一些小國獨立之後,他率先要做的,就是對于自己語言文字的改造,以便彰顯本國的獨立性。
比如說曾經是中華文化圈一員的韓國也好越南也好,它們在真正獲得獨立之後,都出現了去漢字化的運動,要創造自己的文字,才能表示我是個獨立國家。
但是當然由于曆史上,他們實在跟中華文化淵源太深,所以自創文字實際上,或多或少也是跟自己過往的曆史隔立。
就像今天韓國,他們已經徹底去漢字化幾十年了,導致新一代的年輕人有時候,在韓國旅遊的時候看到各個古迹,可是他們自己國家的古迹,上面刻的漢字他們都不認識。
烏克蘭也是這樣,烏克蘭最近有道法律,在所有公共場合,甭管是咖啡廳小賣部小超市,都不許講俄語,只可以講烏克蘭語。
咱們也清楚,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了超過300年,他們成爲兩個國家,才不過是30年前的事,有大量的烏克蘭人,人家只會講俄語不會講烏語。
但是畢竟是兩個國家了,所以我要保證我的獨立性,從語言文字開始,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他在語言文字上的選擇很有意思,新加坡。
新加坡70%以上的人是華人,那麽按道理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獨立之後,漢語應當理所當然的成爲新加坡的第一語言。
然而小國的大政治家,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當時就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他選擇英語作爲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和第一語言。
甚至在很多學校,李光耀還要故意的減少漢語的教學,推廣英語的普及,這是爲什麽?按道理講李光耀的祖先,那也是闖南洋來的漢人。
李光耀雖然自己接受的是英語教育,但是李光耀身邊大量的人,母語都是漢語,爲什麽獨立建國之後,李光耀選擇英語而不是漢語作爲新加坡的第一語言呢?
甚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李光耀在會見德國總理的時候,還沾沾自喜的說,我覺得我當時選擇英語作爲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做的最對的一件事。
咱們這麽講,選擇英語,李光耀恐怕也是有著些許無奈的,新加坡是個什麽樣的國家,彈丸之地,城市國家,領土非常非常小,小到什麽狀態?小到新加坡連淡水都不能自給自足。
按道理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麽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之下,彈丸之地的新加坡何以立足?
所以最開始李光耀的想法,都不是讓新加坡獨立起來,而是要和旁邊的馬來西亞組成一個大馬來西亞聯邦,他也做到了。
曾經的新加坡就是馬來西亞的一員,但是由于李光耀以及人民行動黨突出的政治能力,讓馬來西亞那幫人害怕了。
馬來西亞的人擔心,你這個李光耀能力太強,別有一天,他成爲整個馬來西亞聯邦的總理,那咋整?幹脆我們先下手爲強,在你羽翼未豐的時候,我們直接把新加坡切出去,你這個地方再好,我們不要,你自己當一個國家自個玩去吧,我們馬來西亞不想要你。
獨立的新加坡絕對是個四戰之地,堪比以色列,你想以色列在中東那個位置,它是一個強國經濟強國軍事也不弱,但它周邊全都是敵人。
新加坡也是這樣,華人是占70%,但是環顧四周,全都是別的民族別的種族的國家,而新加坡國內,也有大量的馬來人印度人。
所以當務之急,是讓新加坡能夠生存下去,于是新加坡選擇了抱大腿,能抱誰的大腿,自然只能報英美的大腿。
本來新加坡,就是英國在遠東殖民地的首府,新加坡也是英聯邦成員,而二次大戰之後,美國也特別看重他在東南亞的經營,所以新加坡適時地選擇了英語,作爲自己的官方語言。
一方面就可以抱上大腿,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國內的種族平等,李光耀就說,我如果選擇漢語作爲第一語言,那麽國內的漢人,有可能有高人一等的感覺,會壓迫其他的少數民族。
而這些在國內的少數民族,實際上在周邊人家都建國,說不定有一天新加坡就很危險了,而且新加坡靠什麽生存?
它身處要沖之地,靠的是轉口貿易,你要搞各種各樣的轉口貿易,你會說英語自然會方便的多。
對于這一點上李光耀還說,你看我們跟越南比就知道了,越南此前是法國殖民地,有很多法語人才,當時的南越如果要搞國際貿易的話,他還得把法語舍棄掉重新學習英語。
這一點新加坡就占個便宜,因爲新加坡長時間就是英國的殖民地,本國的英語人才就很多,正是出于政治經濟兩方面的考慮,所以新加坡選擇了英語作爲自己的第一語言,也就是官方語言。
當然李光耀再厲害,他可能也預計不到幾十年之後,中國的經濟發展會這麽快,畢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中國經濟跟整個世界經濟,近乎于一個隔絕狀態。
如果李光耀當時眼光說實話,能再遠一些的話,能預計到中國今天經濟強大的存在的話,也可能他就不會對漢語教育打壓的狠了。
原作者:李承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