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巷,是認識島國曆史的地方。早期的新加坡後巷有很實際的用途,但形象也很負面。許多不正當的事都在後巷上演,無疑是罪案的溫床。隨著島國的發展,後巷刷新面貌,展現建築、藝術與庶民生活之美。
甘榜格南後巷畫廊的壁畫異常亮眼,斑斓色彩爲後巷增添朝氣。
後巷是見不得光的地方。當太陽如鎂光燈把建築物的正面照得容光煥發時,背面的後巷卻黯然失色,沾不上一點光彩。
後巷在早期的新加坡有很實際的用途。當時的衛生設施簡陋,排水系統不佳,住戶一般采用桶子解決“大號”,然後擺放在後巷的洞口或後門外,深夜由挑糞人前來收集,俗稱“夜來香”。由此可見,後巷確實是個見不得光的地方,而且還臭氣熏天,令人卻步。
兒時對後巷的印象也很負面,狐群狗黨,光天化日下,許多毆鬥事件、搶劫和非法交易都發生在幽靜的後巷裏。因爲避開執法人員的視線,所有不正當的事皆可能在這裏上演,無疑是罪案的溫床,避而遠之。
隨著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國家躍升爲第一世界國家,各方面的設施大有改善,美化環境人人有責,後巷也不例外。經過一番整頓及洗刷,絕大部分的後巷已“重見天日”,是個明淨、整潔的地方。
後巷看建築
勞明達街一帶的後巷有不同結構的旋螺梯,外牆斑駁流露歲月的痕迹。
走入後巷,我通常會先留意建築細節及特色。欣賞一座建築除了看門面,倘若繞個圈探背面,總能看出一些心得。旋螺梯常見于南洋建築的背面,充滿韻律的結構其實有火患逃生用途,今天看來頗具視覺美感。據悉,旋螺梯早期也方便挑糞人上門提取擺放在後門的糞桶,當年和美根本扯不上半點關系。
多年前白沙浮老屋的旋螺梯已漆上彩色,柔和了鋼骨水泥,引人矚目。多年來頻頻出現在個別新加旅遊指南,成爲島國街巷的代言。今天的白沙浮早已擺脫過往的妖氣,幹淨整潔,路人們都把後巷當捷徑走。那天來此遊晃,有個老翁步履蹒跚地在後巷拾荒。城市光鮮的背後,仍有不少弱勢者在隙縫中求生存,巷內散發庶民氣息。
除了這些,我也喜歡中峇魯的後巷,主要是這裏的建築有別于城裏其他區域,百看不厭。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住宅,一般僅三四層樓,結合包浩斯(Bauhaus)與裝飾藝術(Art Deco)的建築美學。
中峇魯住宅區由英國殖民時期的建築師操刀,當時英國的建築風較爲保守,這群海派來的年輕建築師不願依樣畫葫蘆,在中峇魯的規劃中不受束縛大展拳腳。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建築物在當時相當前衛,帶有航空和遊輪的曲線結構,屬于摩登流線型建築風(Streamline Moderne)。
此建築風是裝飾藝術建築的晚期派系,這些元素同時延伸到建築的後方,因此除了旋螺梯,在中峇魯的後巷還設有方角形的梯階,構築幾何圖形,幹淨利落,委實別致。
中峇魯的地勢起伏,我是近日路過才察覺。從永錫街(Yong Siak St)走向源全街 (Guan Chuan St),上下錯落有致,隨斜坡行走不缺趣味。隔街的幾條後巷明淨易行,看老房子看後門亦是情趣。這麽一走也須花上好幾分鍾,直通大馬路後,仿佛已穿梭半個中峇魯。
茂源台的後巷呈弧形,顛覆一般後巷的筆直固定印象。
另外,該區的茂源台(Moh Guan Terrace)建築結構帶弧度,猶如馬蹄形狀;因此其後巷呈弧形,顛覆了一般後巷的筆直固定印象。居民們皆喜愛在後巷種植盆栽添綠意,而茂源台第78座住屋底層還保留了島國首個住宅區內的大型民用防空壕。
若想多看旋螺梯,不妨到勞明達街一帶,美智路(Beatty Rd)的後巷就有結構迥異的旋螺梯,外牆斑駁流露歲月的痕迹。這裏還有比較細致的樓梯,形狀如之字形曲線,呈現別樣的建築風情。
之字形曲線的樓梯爲後巷呈現別樣的建築風情。
廈門街後巷的老井
廈門街後巷的百年老井。
後巷也是認識島國曆史的地方。在安祥山的山腳下,即廈門街(Amoy St)的後巷,保留了一口老井,稍不留神很容易忽略。老井有百余年曆史,宛如出土文物,和牛車水淵源頗深,可追溯先輩們當年的生活情況。
19世紀初,許多貿易商把船只停泊在直落亞逸盆地沿岸,然後到安祥山的一口水井取水。他們用牛車把水運到直落亞逸與Kreta Ayer(馬來文“水車”之意)一帶,因此後者也稱爲“牛車水”。
直落亞逸一帶的山丘沒有流溪,居民必須掘井汲水。當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市區共有4000口井。由于多數靠近陰溝,受到汙水汙染,造成諸多居民患病,最終都封閉了。
安祥山下的這口井被時間腐蝕長滿青苔。井內有水迹,卻不能使用。由于有水分的滋潤,野植物滋長茂盛,屬島國少數僅存的水井。
有趣的是,離老井不遠的分岔巷子內,隱藏一家日式料理餐館。狹窄的入口非常隱蔽,食饕嘗美食須費心思尋找一番。想起城裏一些特色餐館和小酒吧也將入口設在後巷,甚爲低調,成了用餐體驗的一環,以“酒香不怕巷子深”來形容不爲過。
甘榜格南的露天畫廊
甘榜格南的後巷頗有看頭。這和該區的文化背景有密切關系。甘榜格南在保留馬來傳統文化和蛻變成潮區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街頭巷尾看點多,可圈可點。在此可喝到很親民的一元幾角的拉茶,也有六七元一杯的精品咖啡,迎合不同消費群。
哈芝巷巷尾赫赫有名的大型埃及圖像壁畫多年來是遊客體驗新加坡街道的絕佳拍攝背景。疫情前,訪客如織,自拍、群拍不落人後。這裏的壁畫比本地壁畫家葉耀宗的古早味畫作早了些,可謂本地巷子壁畫的始祖。
放眼望去,甘榜格南這個含有曆史底蘊的老區在建築結構上展現的是南洋式的兩層樓排屋,一排店鋪十來家,約200米長,意味後巷有十足的發揮空間。本地創意兼策展事務所The Admin發起的格南畫廊(Gelam Gallery)便利用此優勢,自2019年起在臨近蘇丹回教堂的馬士吉街(Muscat St),以後巷的牆壁當畫布,彙集本地和區域的30多位藝術工作者發揮創意,揮灑自如,畫作異常亮眼。
露天畫廊橫跨兩條街,筆直的老店鋪背對著背,後牆兩側的畫作多元,目不暇接。塗鴉式的壁畫以外,還有一些立體的裝置藝術,有的甚至鑲嵌在框子內,確實有畫廊的氛圍,不同的是,置身後巷,多了一份隨性。
露天畫廊內容煞是有趣,有的天馬行空,創意不受束縛;有的接地氣,把周邊景色作爲主題,甚至連路邊的垃圾桶都不放過,融入畫中。色彩斑斓的壁畫無疑爲甘榜格南增添生氣。
後巷的商機
哈芝巷咖啡店業者在後巷開了側窗賣飲料。
後巷也商機處處。在哈芝巷有咖啡店開了側窗“順便”售賣咖啡、茶水等飲料,爲太陽底下的路人解渴。這家老字號咖啡店其實面向美芝路,蝦面口碑佳,窗口正好對著後巷,業者于是看准壁縫中衍生的商機,小副業方便路人,省去拐彎進入咖啡店排隊買茶水的累贅,不禁聯想到英文一詞“side business”。
陳文棋在阿裏哇街後巷經營理發生意27年,成了該區獨特景象。
對理發師陳文棋而言,後巷是個糊口的地方。陳文棋自1994年起在阿裏哇街(Aliwal St)的後巷擺攤經營理發生意,一晃27年,成了該區獨特的風景線。
現年75歲的陳文棋曾在理發店打工,後來經人介紹選擇在後巷謀生。據悉,阿裏哇街在鼎盛期至少有六名街頭理發師;然而,在歲月的輪替中,這群理發師不是退休就是離世,陳文棋可謂島國唯一的後巷理發師。
到訪的平日午後,陳文棋手藝熟練地爲老顧客剪發和剃胡子,旁邊還坐著一名顧客耐心等候。每周五天,他都會風雨不改帶著理發工具箱來到後巷開檔。
比起現代化的發廊,後巷理發攤沒有舒適的冷氣,也沒有先進的理發器材。陳文棋屬于老派理發師,修一次發至少十來分鍾,若包括剃胡和修鼻毛就更長了,慢工出細貨,急不來。因此在相對幽靜的後巷剪發倒有幾分閑情逸致,時間放緩了。
陳文棋見證了後巷從雜亂到整潔的蛻變,話不多的他坦言一個人在巷弄開檔較爲自由,不過必須看老天爺的臉色。雖然搭起遮棚遮風避雨,一旦遇上壞天氣,顧客足不出戶,生意難免大受影響。即使天不作美,陳文棋手中的剃刀不曾怠慢,在修修剪剪中,爲顧客理清煩惱絲,後巷的日子過得格外清閑。
小印度的藝術漫步
小印度的後巷配合建築的高度,接地氣地畫上雄赳赳的孔雀壁畫。
于2015年推出的“藝術漫步小印度”(Artwalk Little India)通過藝術活動拉近了該區與群衆的距離,尤其是隱藏在巷弄的大型壁畫予人一個穿街走巷的最佳理由,邊欣賞邊沉浸在小印度濃郁的異族風味中。
小印度的兩層樓老店屋在建築結構上較高,牆壁面積也因此更寬敞,這一帶的壁畫所展現的又是另一種風貌。柏利利奧巷(Belilios Lane)的後巷就配合建築的高度,很接地氣地畫上雄赳赳的孔雀圖像,令人眼前一亮。孔雀除了是印度的國鳥,也寓意幸福和吉祥,即神聖的象征,畫家則用現代手法將孔雀形象化,耳目一新。
位于德斯加路(Desker Rd)和巴布巷(Baboo Lane)的巷子,有刻畫街景的大型壁畫,創作手法立體。由于畫作覆蓋整片牆面,景物比例放大好幾倍,充滿細節,頗有視覺震撼。小印度一帶道路縱橫交錯,人聲雜沓,巷子間收藏不少驚喜,慢慢走總有新發現。
由拉薩爾藝術學院與新加坡旅遊局聯辦的“藝術漫步小印度”每年配合新加坡藝術周舉行,在該區各處設有街頭表演、展覽等活動,把參與者帶入後巷,活了巷子,多年來辦得有聲有色,是許多藝術愛好者所青睐的。
好在這些作品全年展出,而且一直更新,公衆可隨著後巷的壁畫自行安排觀賞路線。今年的“藝術漫步小印度”不受疫情影響,將如期于本月份舉行,令人拭目以待。更多詳情可上artwalklittleindia.sg查詢。
未來的後巷
多年前曾在實裏基路的幽暗後巷享用了一碗順滑的豆花,意猶未盡。由于那家著名的豆花攤堂食有限,爲應付高客流量而在後巷擺放桌椅,是很特殊的體驗,吃出一份悠閑。也曾在市區的後巷與一群在做熱身運動的年輕人擦身而過,由此可見,後巷的用途甚廣。
設在新加坡的“未來城市實驗室”(Future Cities Laboratory)的研究員數年前提出改善本地後巷的方案“Reclaiming Backlanes”(直譯“回收後巷”),學者們建議把島國不起眼的後巷改造成具有生活氣息的市集或花園,塑造一個有親和力的共用空間,並通過中央冷氣系統減少能源消耗,有綠化環境之效,同時去除冷氣機從牆面凸出,有礙觀瞻的現象。
“未來城市實驗室”由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聯合設立,這項報告讓我們看到後巷的發展潛能,尤其在寸土如金的島國,優化後巷空間有待深入探討。未來的後巷將是什麽模樣?我希望它是一個凝聚社區,凸顯該區特色,生機勃勃的地方。說不定未來的後巷會超出我們的想像呢。
文/攝影:藍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