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樓環繞的老巴刹,從前是濕巴刹,目前是熟食中心。它是新加坡國家古迹之一,但與其他古迹有很大的差別,可說是獨一無二的。
原來,它不僅是新加坡73個國家古迹中唯一的巴刹建築;也是唯一以鑄鐵爲結構的建築。
平面爲八角形的建築
老巴刹也叫直落亞逸巴刹,其起點可追溯至1823年,建于馬吉街西部一座用木材和亞答建成的建築。馬吉乃英語Market的音譯,意思是市場,所指的便是這座巴刹。而巴刹是馬來語Pasar的音譯,意思相同。
由于建得不夠穩固,這第一座直落亞逸巴刹在1833年被另一座由新加坡開埠初期著名建築師哥裏門所設計的磚瓦建築取代。舊圖片顯示第二座直落亞逸巴刹平面呈八角形,而且豎立在海邊。因填土計劃它于1879年也被拆除。1894年,另一簇新建築物在附近地段出現:同樣有八角型平面,但比以前更有氣派,並以鑄鐵和瓦建造,這就是一直留存至今的老巴刹。
八角型屋頂俯視圖(互聯網)
多年來,直落亞逸巴刹的用途是菜市場,有個時期據說內有雙層,上層賣菜,下層賣熟食。到了1989年正式命名老巴刹,翻新後一度以節日市場形式出現。2014年又經另一輪裝修。
鑄鐵構件源自蘇格蘭
老巴刹誕生的年代,是西方建築界盛行用鑄鐵作爲結構構件的年代。什麽是鑄鐵呢?它是含百分之二至四的碳,以及硅、錳等元素的鐵合金,並以熔化的形式倒入模中制作各種産品。早在公元前6世紀已在中國使用,並在14世紀開始出現在歐洲。
自18世紀它逐漸被用于橋梁和建築結構構件。1851年倫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上,一座巨型的,以預制鑄鐵構件和玻璃建造的“水晶宮”使世人驚豔。其後數年的一些國際博覽會都以這種結構做展館,園林裏的大溫室也以相同方式建造。
老巴刹以鑄鐵構件爲結構
老巴刹由詹姆士·麥裏芝設計。這位在1883年至1895年任新加坡市政工程師的英國人,曾負責多個項目,包括舊哥裏門橋、擴展麥裏芝蓄水池——此蓄水池于1922年以他命名。
老巴刹的設計無論在尺度上、造型上,都不遜于剛才提到的一些鑄鐵建築範例,但自有其獨特性。它四面,不,八面通風,且不以玻璃而以瓦片蓋頂,與獅城熱帶氣候配合。其神來之筆乃是在八角形平面的中心,建築頂部,添一平面呈正方形的鐵塔,且塔的每一面皆有個時鍾!
老巴刹的鑄鐵構件源自蘇格蘭一著名鑄造廠,運到獅城才組裝。因有此特性,1890年代當要建地鐵隧道時,可將它完全拆除,直至地鐵完工後重新組合,完好無損。
從“新市場”來到“舊市場”
我從小就知道有老巴刹這麽一座特殊的老建築,與它關系變得密切卻是在跨國房地産集團任職的那段歲月裏。加入此集團在14年前,當時,隸屬的是個叫New Market的單位,顧名思義是開拓海外“新市場”的單位。辦公室在安順路,離老巴刹不遠,卻沒到那兒去。常因公務出差,在辦公室的日子確實也不多。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集團作出一些重組,New Market忽然解散,我和一些同事們被調任。新辦公室在羅敏申路上,從窗口往下望即見到老巴刹。有人開玩笑:這豈不是從“新市場”來到“舊市場”?“舊市場”即老巴刹也。
近水樓台,在這段日子裏我常到老巴刹吃午餐。午餐時段此處人潮洶湧,如果是個大熱天,定會吃得大汗淋漓。有個雲吞面攤我最喜光顧,由一對上了年紀,口操粵語的姐妹掌攤。其雲吞面古早味十足,是稀有的地道美食。一日如常排隊,其中一位阿嬸對我說:“今天是我們最後一天開檔,老了不做了!”一切來得突然,可歎古早味雲吞面此後無迹可尋。
老巴刹四面環街,其中一條是文達街。每到黃昏這條街不准車輛進入,變成擺滿桌椅的沙爹街。印象中,當年紅極一時,位于康樂亭的“沙爹俱樂部”停業和拆除後,這條沙爹街是它的代替品。我和家人曾到過幾次,那要比我與老巴刹爲鄰的日子還要早好些年。
對老巴刹未來的期望
老巴刹是座十分漂亮的老建築。它的鑄鐵構件——無論柱子的柱冠、柱礎或是半圓拱的細節,都十分精細,甚至可用“華美”來形容。它內部的空間,尤其是鍾塔下高聳的空間,更有股動人的氣勢。
個人覺得,目前老巴刹作爲熟食中心(無異于任何熟食中心)的功能,尚未讓建築呈現它最好的一面。這華美的結構也許一開始就與市井的菜市場有段距離。它依然用來作爲買賣(目前是食物的買賣)的場所值得肯定,然而,這不是唯一的模式。也許我們可運用“從農場到餐桌”的概念、觀照鑄鐵建築在全盛時期與園林的密切關系、思考“可持續性”的發展要求,以這三方面爲考量,發揮創意,將它打造成集高科技耕作、農産品銷售、室內園林餐飲于一爐的,綠意盎然的綠色建築,那麽,它的未來應將是更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