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受生于南安樂峰爐中村洋中,村裏人習慣稱他作:“國渠”,潘家的祖居“中新厝”仍在,相傳老宅的三落與四落爲其父所建。雖然潘受詩詞書法聲名斐然,坊間鮮少有人知道其家族,更無人知曉其父生卒經曆。從潘受的詩詞中得知,他在扶床之齡喪母,按照華人習俗,推測其雙親墓地應在南安老家。
潘家祖居中留存的用章先生遺像
赴南安測繪調查潘受故居前,與當地僑聯的潘姐聯絡,詢問潘受父母的墓地情況。潘家族親證實潘受父母的墓地是在樂峰,並前往確認墓地保存良好。抵達樂峰後,即刻請他們帶領前往祭拜。
飛雲高山叢林之中的用章先生墓
一大早,潘家年輕的族親先行前往墓地清理“順紅”(閩南語:墓碑字描紅),准備金紙等祭拜用品,潘姐隨後開車帶我們前往。雖然事先被告知墓地很遠,卻沒有預料到路途如此之遙。沿著山路在林間繞了一圈又一圈,約莫行駛了二十多公裏,已然不知身在何處,終于見到一處村落——飛雲村,車子停在一戶人家門前。
埋頭前行的潘姐
神行太保川成叔
提著礦泉水的楚忠哥
下車之後,潘家族親川成叔說還要爬一段山路才能到墓地,他補了一句:“坡有點陡。”當爬上坡,才知道豈止是陡,山路崎岖不平。神行太保般的他安慰我們說:“陡坡就三分鍾!”天知道這三分鍾重複了幾次,直到我心跳加速,頭暈目眩時,他指著遠處山坡說:“快到了。看到那三棵松樹了嗎?就在那!”遠遠望見清一色的桉樹林間,有一塊空地,三棵松樹傲然挺立。
連日陰雨後的晴空
三棵松護衛之下的用章先生墓
在我吭哧吭哧埋頭爬山,思量墓地何以離祖居如此之遠?川成叔說起這墓地的故事。潘受的父親用章(字:習鵬,號:荔邨)是爐中名醫,醫德高尚。位于大山中的飛雲村地處偏僻,爲了救治病人,他翻山越嶺前來看診,若是遇到貧苦人家,不僅不收費,還以藥相贈,深受村民愛戴。
山路崎岖
綿延不絕的飛雲山間
行走在飛雲山間的潘用章,慧眼相中高山上俗稱“象根”的風水寶地,爲自己選定了這塊墓地。叢林中開辟出來的墓園視野開闊,墓穴後方和左右兩側均有仿若閩南燕尾脊的作法,青石墓碑上刻有“南安 荔邨潘先生 德巽黃安人 慈香安人之墓”,與他相伴的兩位黃姓夫人,正室爲潘受生母,側室爲續弦。墓碑立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題字爲晚晴秀才晉江人曾遒,他與潘家交往甚密,也是潘受的恩師。
族親爲墓地順紅
用章先生與兩位夫人墓
川成叔代表族親告慰用章先生與夫人
爲用章先生及夫人添庫
潘用章過世之後,村民感念他的恩德,相信他的醫術,若有疑難雜症,甚至小兒夜驚啼哭,都會到他墓前跪拜求解,據說頗爲靈驗,當地人皆知“用章先生墓”。正是因爲村民的愛護,文革期間,用章先生墓得以免遭破壞。潘家族親在林場尋墓迷失方向時,幸虧遇到村民,問起“用章先生墓”,便順利找到墓地。
潘受二哥曾修護墓地前方的卵石護牆
登山祭拜的族親、僑聯潘姐、鎮宣委,以及我們
長眠在飛雲高山叢林中的用章先生,或許從未想過百年後他的仁心依然爲鄉民所紀念;或許也從未想過他鍾愛的五子都踏上離鄉的路,乘風萬裏終在他鄉落地生根;或許也從未想過他那曾經絲竹之聲繞梁的宅邸,如今空蕩蕩在風雨中飄搖。
樂峰爐中村洋中中新厝三落及四落爲用章先生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