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爵士航行至新加坡時,隨行的隊伍中有大批的印度人。這些人留在了新加坡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他們聚居的地方叫小印度。
來到這兒的人都說到了這兒,就和到了印度一樣。手機店,縫紉機和裁縫店;賣鮮花的攤位;印度教神廟;周末裏人山人海的印度人和孟加拉裔的外勞,構成了小印度的繁榮。在這兒女人不用害怕印度人對女人非禮。因爲新加坡的法治管理嚴格。在安全的環境中,我按照類別拍了小印度社會風貌,衣食住行等風俗習慣。
@小印度的人物
印度男性習慣佩戴鑲有9顆寶石的方形戒指,9顆寶石代表9大行星;而印度女性則習慣戴順時針圖案的耳環,因爲在印度教文化中,那是好運的意思。女人還在手上彩繪。
1看神廟的門衛
2踩縫紉機的裁縫
3小印度街邊的食客
4和諧的家庭
5趕路的女人
6牽手的男女
7休息的衆人
8購買手機業務的火爆
9趕路的男人
@小印度的美食
10配有套餐的印度快餐店
11小印度的姜黃飯
12小印度的咖喱雞
13印度大餅
@小印度的店鋪
14花店
15金店
16理發店
17藝術品店
18銀行
19甩賣場
20手機店
@廟宇
21南印度風格的維拉瑪卡裏雅曼興都廟
雕刻在門樓上的印度教諸神與聖物牛、鬥士等,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耀人眼目。寺廟周圍的牆壁,都被塗成紅白色,極富喜慶氣氛。
22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
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Sakya Muni Buddha Gaya Temple),建造于1927年,爲新加坡最傑出、香客最多的佛教寺廟之一,也稱爲“千燈寺院”,因寺內高15米的坐佛而知名(百度圖片)。
23北印度風格的廟宇(百度圖片)
24阿都卡夫清真寺(百度圖片)
彈丸之地的小印度,如同一個印度社會,去了這個地方,就像去了印度一樣。小印度包容了南北印度的廟宇和伊斯蘭教的廟宇,滿足了生活在此地印度人的精神生活。讓我觸動的不是當地的印度人,而是當地的孟加拉裔的外勞。我分不清印度人和孟加拉人所以不便評論。
如果女人害怕印度不安全,可以先到新加坡的小印度看一看,體驗印度人的衣食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