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半爸
終于開學了,想必很多爸爸媽媽都松了一口氣,終于把神獸送到學校“關起來”了。
但我要說句大實話了哈,寒假累的是身體,一個娃玩廢兩個大人隨隨便便嘛,但精神上還是比較放松的。
開學之後就不一樣了,校內的學習任務、校外的各種安排都是各種壓力山大,神經不繃緊不行啊。放松?呵呵~~也就開學這幾天而已。
學習上的壓力,全靠娃自己扛下來當然不現實啦,全家需要團結齊心、共同努力,而其中爸爸媽媽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
春節期間,小半媽和我一起看了一部BBC的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講的是科學家研究了爸爸在育兒上的一些特點和優勢,給我的啓發很大~~
今天我把這部經典紀錄片推薦給大家,B站、騰訊都可以直接搜到,不管是媽媽想拿來鼓勵爸爸帶娃,還是爸爸們拿來“自雞”,都不妨看一看。
另外,我還要勇敢分享下,在小半和他媽媽的教導下,新學期我給自己立下的“三好爸爸”Flag,歡迎大家圍觀。
01
研究表明:爸爸有些方面
“不靠譜”,對孩子成長卻有益
這部BBC出品的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用50年時間追蹤了11000個孩子,拜訪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開展一系列有趣的實驗,最終總結出了一個研究結論:父親的角色,比想象中更加重要。父親帶娃,也將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
當然,我並不是贊同紀錄片裏的所有觀點,但某些點讓我深受啓發。特別是某些傳統意義上認爲爸爸“太不靠譜”的方面 ,實際卻對孩子成長非常有益。
爸爸陪娃時“心太大”,也許更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極限。
我周圍很多媽媽都抱怨過爸爸們陪娃的時候心太大,“危險動作”太多。
比如這樣——
事實上我也曾經因爲“心太大”被小半媽批評教育過。但是爸爸的“心大”也會帶來一些有益的方面。
紀錄片中Lewis教授讓Joe和15個月大的兒子Jamie在實驗室一起玩。一剛開始父子就玩起了一些容易摔跤,粗犷的遊戲。
但是父親會增加一些不確定的“突然動作”,比如,孩子撲過來的時候倒下,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到危險。爸爸們還可能會突然發出哈哈哈的笑聲,來暗示孩子“你的動作並非會像你想象中的發展哦。”
與此同時,爸爸們也會拓展孩子的安全限度,鼓勵他們去做一些可能有風險的探索。在這點上媽媽們則顯得有些猶豫,媽媽不太會主動讓孩子接觸危險。
這就好像很多媽媽們會說,爸爸帶娃,活著就行。但是這恰恰是種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力量極限的方式,更能激勵他們的探索欲和挑戰欲。
同時,孩子了解自己的極限,也會讓TA們感覺自己是“安全”的,因爲會知道安全和危險的邊界在那裏。
據我的觀察,在體育運動方面這點體現得尤爲明顯。當爸爸帶孩子去室外玩耍,踢球、跑步、爬山時,孩子的活動量更多,受到的刺激也更大,更容易拓寬孩子的身體極限。激烈的運動難免受傷,很多媽媽會覺得要特別注意安全問題,但有時候會對小的磕碰太敏感了。但是爸爸們可能一開始就打心眼裏覺得跑跑跳跳怎麽可能不磕磕碰碰呢,輕傷還不下火線嘛。
爸爸經常尬聊,恰恰能刺激到娃的語言發展
還是爸爸Joe和15個月大的兒子Jamie在實驗室一起玩,有一段是爸爸和孩子“尬聊”的片段。
這位爸爸在和1歲多的孩子說,“這個設計不太好。”顯然孩子是不懂“設計”這個詞的,但是這位爸爸顯然不在意。
當時小半媽和我說,這樣尬聊這也太尴尬了吧。小半媽這麽說我一點兒都不奇怪,因爲也有研究表明,媽媽們和孩子說話,會習慣不停調整自己的語言,直到孩子能聽明白爲止。
但是爸爸這種“不將就孩子”,傾向于使用成人語言和孩子交流的“習慣”, 會有更豐富的詞語,更複雜、更長的句子,更多樣的語氣,其實是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益的。
所以爸爸們,不要再說自己“不會聊天”而逃避和孩子交流了!自信點!也許可以和孩子聊聊國際局勢、工作困難也挺合適的呢,現在的娃都很有想法,說不定就有一點驚喜了。
爸爸缺乏共情力,在建立孩子規則意識時也許是優勢。
紀錄片中有個實驗是關于青春期的,但是我印象卻非常深刻。一項研究表明,母親和父親管教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
心理學家分別邀請了兩組家庭,兩組父母分別和青春期的女兒和兒子交談,討論孩子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沖突。
然而不管是面對女兒還是兒子,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當媽媽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更多的是從感性出發的。
比如媽媽向女兒提出不要煲電話粥這個意見的時候,會強調“我感覺,我認爲,我的感受”,但同時和孩子保持共鳴,表示我理解你。
另外一組完全不同的家庭,媽媽在面對兒子的時候,談話方式也是類似的。母親認爲兒子出去玩的時間太久、玩電腦時間太久,她要求兒子考慮一下家人的感受,把自己當做家庭的一份子。
但是爸爸和孩子們聊天的時候風格就完全不一樣了。
爸爸在和女兒討論什麽衣服該穿不該穿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去理解她穿衣服的理由,而是直接談論規則,什麽樣的衣服不能穿,什麽樣的場合適合穿什麽樣的衣服等等。
爸爸面對兒子呢?也是差不多。
爸爸認爲兒子玩電腦時間太多,直接談論到了規則,玩遊戲的時間,需要設定一個規矩。
心理學家爲此“吐槽”道,父親和孩子們的談話,像是律師爭論,或者生意人之間的談判。
看完這段我要說,從感情出發、共情力強,是媽媽的優勢,但是強調規則、更加理性是爸爸們的優勢。接受這一點,做各自擅長的事情,也許對孩子更有幫助。
02
新學期我給自己立下
“三好爸爸”Flag!
當然,紀錄片不是白看的,爸爸在育兒上有這麽多優勢,既然有啓發,我就必須要有行動。
周末和小半、小半媽做了一次家庭懇談會,根據他們的建議和期許,新年新學期,我給自己立下了“三好爸爸”的Flag!
1. 時間管理-好!
孩子心中的好爸爸,就是有時間陪他的爸爸,陪伴時間的質量尤其要保優。
◆ 牛年伊始,我在周時間計劃表裏,明確地標識了幾個整塊時間,分給小半,雷打不動。工作日晚飯時間到小半睡覺前,即晚七點到九點半,黃金親子時間;周末至少保證一天的時間陪他玩耍或者出去運動。
◆ 小半希望我在場的時候要能夠出現,根據他的意見,主要有三種:
1)他碰到不懂需要幫助的時候,比如新學打網球的時候,比如做小報PPT的時候;
2)他想聊天的時候,不論是要得瑟他自己的啥得意事,還是吐槽他遇到的倒黴事,要成爲一個好聽衆,盡量減少尬聊;
3)他希望我見證的時候,比如他參加比賽的時候,比如他在show他拍攝的無人機視頻,我的點贊會讓他更加開心。
2. 規則執行- 好!
紀錄片也說了,爸爸在建立孩子規則意識是有優勢的,我想好了:
◆ 制訂規則要讓小半參與討論,這樣他會更願意去遵守。
◆ 執行規則,要有一致性。不要今天執行,明天就放水;另外就是要一視同仁,要求孩子做到的,作爲家長,我自己要做到。讓孩子不要整天沉迷ipad,我作爲家長也不能隨時拿著手機看。
◆ 有原則,但拒絕“暴力”執法,即使再生氣的時候,也不要“吼”。這點我去年做的不夠好,有一兩次批評小半的時候,情緒沒控制好,聲調太高,被小半媽批評說:剛到家門口,就聽到你在吼娃。牛年我要學牛,再激動也就“哞哞”兩聲,冷靜,冷靜!
3. 安全感- 好!
紀錄片中說爸爸陪娃時“心大”,更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極限。我的理解, 是爸爸給孩子傳遞給了恰當的“安全感”,會讓孩子更願意去挑戰一些“不可能”。
而這種安全感,除了紀錄片中出現的各種運動場景,在日常生活中,當小半:
◆ 遇到困難的時候,我能夠給他一些建議,比如搭樂高,電機沒法正常運轉,我和他一起檢查傳動部件,直到找出問題。
◆ 遇到挫折的時候,我能夠給他一些勇氣,比如之前有次奧數升班考失敗了,我和他分享自己當年第一次考托福考砸了,但第二次重新來過就得了高分。
讓小半覺得他遇到的事,在老爸那都不算什麽大不了,他可以大膽去試錯。
多說兩句:
春節期間和一朋友聊天,之前她剛從成都舉家回到北京,她告訴我: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在帝都,爸爸帶孩子的情況非常非常普遍,遠超成都。
這應該是個趨勢,現在越來越多的爸爸們都認識到,光是努力工作不行,帶好娃這個責任,隨著教育大環境的改變,已經是媽媽不能獨自承受之重,爸爸一定要分擔媽媽的教育職責!
“三好”還是“四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爲爸爸,我們要有這個擔當的決心!和媽媽們並肩站在教育孩子的第一線!
誰說“爸爸帶娃,活著就行”,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
近期好文:
掃描小編二維碼手動拉你進生肖育兒群備注:孩子出生年份
你的每一個“在看” 我都認真當成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