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曆史最悠久的幼兒園——星洲幼兒園,今年慶祝創校100周年紀念。這家幼兒園由中華教會長老會屬下的禧年堂創辦,禮拜堂興學辦校百年,引人注目。
新加坡長老會也于1902年創辦星洲書報社。長老會關注文化教育,引人注目。
鄭聘廷牧師(右)對新加坡早期教育有貢獻。圖爲鄭牧師與夫人黃碧玉合一(禧年堂提供)
禧年堂早在19世紀末建堂以來,關注本土的文化教育,希望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間接地對新加坡做出貢獻。
這些教會人士,包括來自中國的鄭聘廷牧師、陳令典牧師、鄭柏年傳道,英國長老會海外宣教會來的閣約翰牧師(John Cook)和冉安志牧師(Lamont)等人。
當中以鄭聘廷牧師最突出,他除了協助創校外,還首創成立書報社,即現代圖書館,這個概念後來廣推到東南亞各地,甚至成爲中國海外的革命大本營,結集海外華僑勢力,協助孫中山推翻清朝,影響至深。
接管東方學校
星幼在1921年創立,不過,推前30年,也就是19世紀末,禧年堂已經設有學校,教導民衆學習英文與華文,學生一度多達400人,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根據史料,同一個時期新加坡最早的書院之一——萃英書院,學生僅70人。
在1890年,本地就有人設“東方”(Eastern)學校,但是連續三年都經營不當,導致業主虧損,有意脫手。當時,在禧年堂布道的冉安志牧師與鄭柏年傳道,原在教會開班,教導人們學習語文。
冉牧師是英國長老會海外宣教會繼閣約翰牧師之後,第二位從英國派來的牧師,他曾在廈門學習,通曉閩南方言;鄭柏年傳道則從中國聘請過來,協助冉牧師。
兩人目見這種情形,不舍學校因財政危機關閉,出資400元接管學校。他們當時把學校安頓在安祥山一帶的翠蘭亭(現在的客納街)的禮拜堂內,這裏是一排三棟銜接的娘惹式住屋。
這類娘惹式住屋,目前在客納街還完整保留一棟,它是中華爲基利俱樂部(Chinese Weekly Entertainment Club),成立于19世紀末,是當時峇峇富商巨賈名流平時應酬交際的場所。可惜禧年堂的文件沒有記錄當年的門牌號碼,以致今天無法確定學校的所在。
學校遷往鼓浪嶼
禧年堂在接管東方學校後,爲充分利用資源,夜晚還加插黃昏班,讓民衆可以在夜晚工余學習,結果學生日益增多,在高峰時多達400人。
沒料到,英國長老會海外宣教部這時卻改變政策,有意把校園設在中國,目標城市是廈門或汕頭。沒多久,宣教會確定把學校遷往廈門。1899年,東方學校正式從新加坡撤出,落戶廈門鼓浪嶼,並易名爲英華書院,結束與新加坡的關系。
英華書院經營三年後,一樣宣告關閉。也許因爲東方學校存在只是一縱即逝,以致始終沒有記載在正統的史冊上,只有長老會文件中約略提及。
開創星洲書報社
1897年,新加坡長老會改聘鄭柏年牧師前來新加坡主持教會,他初來時住進翠蘭亭的禮拜堂內,天天目睹東方學校的學生進出,了解民衆具有高度的求知欲望。他也發現,本地民衆基本上都是文盲,因此想方設法,要爲民衆提供學習與進修的機會。
1902年,他在克羅士街38號物色到地點,開創一家書報社——星洲書報社。它類似今天的圖書館,提供大量的書報雜志給民衆閱讀,從中學習新知、了解時事,打開民智。
1905年初,長老會在丹戎巴葛路擴建的禮拜堂落成,禮拜堂樓高兩層,樓下是崇拜大殿,樓上是按照教會傳統保留爲牧師的起居處。不過,鄭牧師把大部分的場地騰出作爲書報社新址,以便有更大的空間來收置書報刊物,容納更多人前來學習,或者作其他文化交流學習活動 ,例如開辦講座等等。
設于丹戎巴葛路的這所教堂,裏面的書報社曾吸引革命名人包括孫中山等人在這裏演講,教堂現已拆除。(禧年堂提供)
孫中山參觀星洲書報社
鄭牧師果然高瞻遠矚,他結識的一班好友——同盟會的會員,後來就借這個場地聚會辦講座,吸引許多市民前來聽講,了解時事進展,特別是當時正值祖國政治風雲變幻,人民陸續起義,策謀推翻獨裁清朝,因此吸引廣大市民前來聽講。
鄭牧師夫人黃碧玉在1955年禧年堂慶祝建堂50周年出版的紀念刊中,就有一篇《50年來話滄桑》的文章,回憶當時講座的情景:
每禮拜一,同盟會在書報社開會,請社會名流演講,赴會的人有兩三百,擠得樓梯口都是。我與孩子們倒茶倒水,忙得不亦樂乎……
鄭牧師育有七男二女,他在1944年辭世,享年72歲。鄭師母則在1957年安息,高壽90歲。
1905年秋,這個書報社更迎來一名特別貴客——同盟會最高領袖孫中山,當時,他在新加坡同盟會領袖張永福、林義順、陳楚楠等人陪同下到訪。孫中山參觀後,對這樣書報社的概念十分賞識,並叮囑新加坡的領導善用這樣的組織,培養革命領袖,同時也協助傳播革命思想。
禮拜堂長老楊惠平在同一本書中的《本會史略》一文中,也記載書報社受歡迎的情景:
此後,國內的革命領袖如胡展堂、張繼、居正、田桐等,南來鼓吹革命,必莅會演講,冠蓋往來,一時稱盛……
新加坡同盟會的主幹人物張永福在他的《南洋與創造民國》一書中,同樣有精彩的描繪:
斯時,演說諸人,最令人感動者,尤莫如精衛(按:即汪精衛),凡逢他演講之夕,人未登台,而座已擠滿。演講時鴉雀無聲,每至一段精彩處,掌聲如雷,足見聽者注意及其興奮……”
汪精衛(前排中)1927年底來新加坡,獲鄭聘廷牧師(後排中)與其他僑領及官員接待。前排左爲林義順,右爲陳嘉庚。後排左爲丘繼顯,右爲中華民國駐新總領事李駿。(怡和軒提供)
書報社的概念很快也傳開,除了新加坡的同德、公益和開明等書報社外,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緬甸各大城市,都紛紛仿效成立,數目一共有150家之多。它最終演變成中國海外的革命勢力,對後來孫中山成功推翻清朝政府,起著極大的功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名義,對星洲書報社頒發“優等旌義狀”,以表揚鄭牧師的貢獻。
孫中山多次入境停留新加坡時,觀察到新加坡女子普遍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于是倡議建設女校。之後,作爲孫中山的忠誠追隨者,鄭牧師與另一名同工陳令典牧師等人積極參與創校工作,最終創立本地第一所女校——中華女校,時爲1911年9月15日。學校成立後不到一個月,中國也傳來好消息,辛亥革命在武昌起義成功,清朝最終覆滅。
創立星洲幼兒園
徐東藩遊說教會開辦幼兒園,改變新加坡的教育體系。(禧年堂提供)
1920年,從中國湖北南來新加坡當教師的徐東藩,發現這裏並不重視幼兒園教育,于是極力遊說教會創立幼兒園,結果獲得教會認同,隨後禧年堂再次投入興校的忙碌工作中。
創校期間,徐東藩負責起草宣言,連同鄭牧師、陳令典牧師等人,四處尋找贊助人籌募款項,隔年1921年星幼成立。環顧當時,新加坡還未有任何幼兒園,星幼因此順理成章成爲新加坡的第一所幼兒園。
禧年堂成立幼兒園的最大意義,是後來也帶動其他學府紛紛設立幼兒園,包括崇福女校幼兒園(1932)、南洋幼兒園(1934)與建國幼兒園(1938年),使得新加坡打開幼兒教育的風氣,擁有完整的教育體系。
幼兒園深受家長歡迎,星幼原有一個平房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使得禮拜堂決定擴建校舍。後來經費與場地不足,多得閣約翰牧師呈函給殖民地政府,最終不但獲得政府撥地,還承擔一半的建造費讓禮拜堂順利建成,新校舍在1925年落成,就位于禮拜堂鄰近的道拉實街(Tras St)。
1926年星洲幼兒園畢業生照片。(禧年堂提供)
由于新校舍場地寬敞,促使禧年堂又增設小學部,讓在幼兒園修讀的畢業生,可以直接升上小學。
根據1949年的統計,星幼總校的學生數目多達1600多人,連同設在歐南路新蓋的禮拜堂分校則有2000多人,是當時規模宏大的學校。不過,小學部在上世紀70年代末,因收生人數日漸式微關閉,但是幼兒園仍然保留。
星洲幼兒園目前仍附屬在禧年堂內,禧年堂則坐落在歐南路。
文: 余經仁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