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四排坡”醫院(民間俗稱)的藥劑師和護士必須親自調配藥物和爲玻璃制的注射器消毒,後來可用包裝好的藥物和即用即丟的塑料注射器,如今還能夠借助藥物送貨服務和高科技儀器。兩名在新加坡中央醫院服務近60年的護士和藥劑師分享經曆,描述醫院如何借助科技和流程提升對病患的治療和照顧。
中央醫院手術加護病房護士陳桂卿(77歲)小時候伴隨母親住院,醫院當時缺乏足夠護士和病床,病人須睡在地板上。這一經曆帶給她很大的沖擊,因此決定成爲一名護士,以協助改善情況。她在60年前加入新加坡中央醫院後,在醫院的各個部門任職,並在32年前加入手術加護病房,直到今天。
她描述:“過去60年來中央醫院有很大的變化,早期的注射器和點滴瓶器材都是玻璃做的,必須手工進行消毒,而且如果器材損壞,也會有割傷的危險。後來全部東西都是塑料的,即用即丟,更安全衛生。現在病房內也有很多先進的儀器,大大提升護士的工作效率。”
在中央醫院服務58年的高級藥房技術員馮玫瑰(70多歲)則說,自己一開始被分派當藥劑師,對藥劑學一竅不通,之後在工作中學習並愛上這份工作。
她說:“以前的藥劑師就是一份體力活,藥房就好像一個大廚房,每種藥物都裝在大瓶子中,藥劑師必須根據配方自己調配,對于瘦弱的我是很大的挑戰。但後來藥物都變成分裝好的,現在整個程序還利用機器來幫助我們。”
兩名資深醫療人員表示,自己過去60年來見證中央醫院如何從一家低效和簡陋的醫院,慢慢擴充並建立起龐大的醫療組織,更引入最新科技走在醫學尖端。
馮玫瑰說:“希望醫院在未來60年也能引入更多新技術和器材,繼續造福新加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