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單周骨痛熱症(登革熱)新增病例在五天半內已達895起,是曆來最多人感染的一周。
該國環境及水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表示,骨痛熱症已形成嚴重公共衛生威脅,本周病例可能破千,“我們必須像對待冠病威脅一樣,嚴肅對待骨痛熱症的威脅”。
這個數據只記錄截至前天下午3時的病例。新加坡國家環境局以每周日至周六爲一個統計周期,意味著本周最終病例數很可能繼續攀升。新加坡此前的單周最高紀錄是在2014年6月29日至7月5日,共有891例。
許連碹說:“令人擔憂的是骨痛熱症每周病例持續上升。”新加坡今年已出現1萬零732起骨痛熱症病例,至少12人死亡,年齡介于56歲至80歲。她告訴《聯合早報》,最終病例可能會超過2013年的2萬2170起,那是新加坡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年。
骨痛熱症已在新加坡形成嚴重公共衛生威脅,圖爲新加坡其中一個感染黑區挂上提醒提高警惕的布條(陳淵莊攝)
骨痛熱症黑區有增加趨勢
全島骨痛熱症黑區也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根據環境局最新數據,黑區數量已從本月初的176個擴大至210個,其中66個是有至少10起病例的高風險區。最大黑區兀裏已累積207個病例。
隨著新加坡步入6月至10月的骨痛熱症傳統高峰期,炎熱天氣縮短了病毒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的生長期,造成病症在新加坡的傳播率更高。冠病阻斷措施期間,稽查員在居民家中和公共走廊檢測到的伊蚊幼蟲數量,比阻斷措施前兩個月增加五倍之多。
蚊卵遇水後可孵化成幼蟲。環境局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家用容器、花盆托盤和裝飾容器仍是家中最常見的伊蚊繁殖地。而有蓋下水道、廢棄容器和家用容器是最近幾周在公共區域最常見的伊蚊棲息地。
炎熱天氣縮短了病毒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的生長期,造成病症在新加坡的傳播率更高。(檔案照)
環境局2016年起展開試驗計劃,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雌性伊蚊與它們交配後産下無法孵化的卵,從而抑制伊蚊數量。在淡濱尼與義順試驗區的伊蚊數量減少超過90%,病例較其他區少65%至80%後,當局上個月將試驗擴大至西北部的蔡厝港和武吉巴督一些高風險區,但目前要判斷效果仍言之過早。
高溫和雨天有利蚊子繁殖
環境局也表示,沒有計劃在現有骨痛熱症黑區投放沃爾巴克氏菌雄性伊蚊。“這些小規模的投放,預計不會對今年疫情暴發産生多大影響。”
新加坡環境局加強稽查力度。圖爲6月3日工作人員查看輪胎內是否滋生蚊子的孑孓。(檔案照)
至于骨痛熱症疫情爲何在今年暴發,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感染與免疫學副教授羅大海博士受訪時說,年初以來高溫和雨天有利蚊子繁殖,人們在兩個月阻斷措施期間留在家中,也讓在早上叮咬的伊蚊“飽餐”。
然而,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Alex Cook)分析稱,沒證據顯示冠病阻斷措施與骨痛熱症聯系起來,病毒暴發主因還是由于年初骨痛熱症病例已達每周300起,“因此流行病從一個更高的起點開始增長”,增幅與去年同期相近。加上國人對新主導病毒類型,即第三型骨痛熱症病毒缺乏群體免疫力,今年病例猛增有迹可循。
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從4月起接待的骨痛熱症病人數量較往年翻倍,他觀察到,民衆因爲冠病形成警覺,“過去病患發燒會先自行吃藥處理,感染了病毒也不自知。最近一發燒就會擔心染了冠病,立即就醫檢查,也會增加骨痛熱症確診病例。”感染骨痛熱症的病患中,高達七成是無症狀的。
來源:https://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