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乃骥2007年加入華僑銀行時,集團的業務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中國市場的業務貢獻接近零。
截至去年12月的2020財年,集團來自大中華地區的稅前盈利占比達到了31%,僅次于新加坡市場的36%,馬來西亞占21%,印度尼西亞占5%。
這要歸功于集團于2014年收購香港永亨銀行一舉以及其後的拓展策略。
錢乃骥說:“中國是亞洲其他地區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因此我們大力發展在中國的業務,這不僅僅是指在中國境內直接設立的業務,也包括把握來自中國市場的業務資金流動。”
他說,當中國最初宣布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計劃(後擴展爲大灣區)時,華僑銀行已收購了香港永亨銀行,並有計劃通過香港擴展這地區的業務。因此當大灣區計劃落實後,華僑銀行把握住了源自大灣區的業務流量。
錢乃骥指出,如果單單看集團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曝險,其實並不高。但整個大灣區的曝險超過200億元,這包括了香港市場以及從大灣區來到新加坡的業務資金流動。
收購永亨銀行一度不被看好
收購永亨銀行一舉在當時並不被看好,華僑的股價一度走勢疲弱,一個多月內下滑超過9%。有分析師懷疑華僑銀行是否支付過高的代價?是否有充足資金收購並推動之後的業務增長?收購計劃一度還受到美國億萬富豪辛格(Paul Singer)旗下的Elliott Capital的挑戰。
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華僑永亨去年盈利增長7%。錢乃骥說,這或許是去年表現最好的香港銀行,不少銀行的盈利下挫二至三成。“這是因爲我們在香港市場瞄准知名的中小企業客戶,而不是一些規模大、但非老字號公司。”
錢乃骥本身在大中華市場經驗豐富,擔任過美國銀行在香港的亞洲區主管,2006年中國建設銀行收購美國銀行的亞洲業務後,他轉而成爲建設銀行(亞洲)行政總裁。
談到2007年加入華僑銀行這個選擇時,錢乃骥說,當時華僑的業務已經相當多元化,再者移居新加坡會讓他眼界更開闊。
建設銀行也積極挽留他,甚至等到錢乃骥正式離開後才宣布他的離職。
與一般銀行高管跳槽不同,錢乃骥並未休避嫌假(gardening leave)。他于2007年7月加入華僑銀行,前一個工作日還在建設銀行任職。“他們對我非常地信任。”
這也意味著,錢乃骥在他的44年銀行職業生涯期間完全沒有空檔期。
錢乃骥年輕時曾經計劃修讀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但他發覺自己更享受工作。
他笑說,工作和學習同樣有截止日期(deadline),但工作的截止日期比較靈活,而考試可不能延遲一天。
雖說沒繼續深造,但這並不意味停止學習進步。“要不斷通過培訓課程計劃來自我提升,也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這是因爲我們身邊一直有新生事物,培訓的內容不一定是技術方面,也包括知識面。我們要保持好奇,才會不斷學習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