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展、不斷創新、繁榮活力的新加坡,並與世界分享新加坡是如何打造既適合工作又適宜居住、娛樂的理想城市的經驗。”新加坡旅遊局世博署助理署長潘景開接受專訪時這樣表示。 新加坡,既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城市,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重尋自己的文化身份,並以令人吃驚的速度一躍成爲亞洲四小龍之首。直至今日,人口密集、資源匮乏的新加坡已被世界公認爲最適宜居住和最具經濟競爭力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崛起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故事? “水與花園”的城市戰略 “在新加坡,無論走到哪裏,我總能感受到水和花園的美妙,沒有什麽事物能比它們更能體現新加坡與自然的親近。”2010年世博會新加坡館建築師陳家毅告訴記者,不是新加坡館選擇了水與花園這兩個設計要素,而是它們選擇了新加坡館。 園外廣場上的噴泉是新加坡館“城市交響曲”的序曲。在蔥郁的草木掩映之下,水柱聚散起落,帶來清涼而悅耳的韻律。而聞名遐迩的新加坡花園景觀將在展館頂部綻放。 “這是一座色彩豐富、生機勃勃的熱帶城市花園。”潘景開告訴本報記者,這座花園種植了來自新加坡的各種植物,專爲新加坡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而培育的蘭花品種——“新滬交響曲”石斛蘭也將種植其中。 而“水與花園”的真正寓意是新加坡奇迹般地在飛速發展中依然謀得了人與自然的平衡,並與資源匮乏長期對抗,開拓出一條全新的城市發展之道。 記者了解到,國土面積有限的新加坡卻擁有4868公頃的公園、草地。如今,新加坡正在開發一個遍布全島的“公園連接網絡”,不久的將來便會把各大公園與居民區連接起來。 潘景開說,一個不得不提的經驗是,新加坡專門設置了新加坡國家公園局來負責新加坡的綠化,它管理著新加坡10%的陸地面積,其中包括50多座公園和4個自然保護區,同時該機構還負責監督和協調保持新加坡生物多樣性的工作。而本屆世博會新加坡館園林設計也正是由新加坡國家公園局來完成的。 獨到的管理之術讓新加坡成爲世界上僅有的保留有大片原始熱帶雨林的兩個城市之一。新加坡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的樹種甚至遠超北美大陸。 “水是命脈。”恐怕沒有人比新加坡人更懂得這句話的意義。在這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數第二位的島國裏,新加坡的生活和生産用水曾一度要靠存儲雨水和從鄰國進口。 世博園新加坡館的廣場噴泉被一池冷卻水環繞著,室外和屋頂園林也埋藏了許多及時噴霧的設備,這都是爲了隨時能降低室溫。這些水回收經過濾後可循環利用。 “幾乎沒有淡水資源的新加坡卻在水資源有效利用上積累了豐富經驗,現在已經成爲世界關注的焦點。世博會上我們自然會把水的元素突出。”潘景開告訴記者,“新生水”是新加坡水戰略中必須要提及的,這種回收水是以先進的膜技術與紫外線消毒,將經過二級處理的生活汙水進一步淨化而生産,水質已經超過飲用水的指標。如今,新生水已占到新加坡日需水量的25%。 “水與花園”的神話還在繼續。 潘景開透露,新加坡正在興建一個濱海灣花園,包括了植物冷室、擎天大樹和以“水”爲主題的各種活動。這不僅與世博會新加坡館的設計形成呼應,還會將新加坡“花園城市”的概念推向另一個頂點。 多元文化和諧共融 四根形狀各異的立柱是公認的新加坡展館設計的一大亮點,它們沿著平滑的曲線從樓頂懸吊下來,貫穿上下,相互映襯,形成了一種令人歎爲觀止的張力的平衡。 這四根立柱正是象征著新加坡和諧共存、同甘共苦的多元種族。 早在幾百年前,新加坡就已經成爲阿拉伯、中國、歐洲、印度和馬來西亞商人之間的交易中心。現在,新加坡人口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西亞人、8%是印度人,還有1%的歐亞族和其他種族的後裔。官方語言多達4種,主要宗教也有8種。 如此多元的民族文化,在新加坡卻達到了完美交融的狀態,正如支柱一般,支撐著一個國家的發展。 新加坡旅遊局世界博覽會署長梁詩琪表示,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諧交融,是新加坡城市文化的精髓之一。而以“音樂盒”爲基本造型的新加坡館正是體現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新加坡館一樓呈全開放式結構,遊客會感到建築完全沒有柱子支撐,由此産生了奇妙的參觀體驗。沿著緩坡而上,展館二層是三組演出空間,通過多媒體技術爲遊客呈現新奇的擬真投影表演。而再往上,便是浪漫的頂層花園。夜晚降臨,缤紛奪目的光影便可從建築外立面上參差錯落的窗戶與外牆開縫散射出來,爲這座靈動的“音樂盒”增添更多迷人魅力。 “城市總是在變與不變、交融與排斥中行進,而這其中的張力便如同交響曲中樂章的反複與變幻,讓人感到美好。”陳家毅這樣闡釋展館設計理念。 新加坡館的“空中花園”盡管植物品種豐富,但在總體上被同一樹種分隔成多個區域,令花園色彩和諧,賞心悅目,以此象征著新加坡多民族的和諧共處,相互交融。 除了各個民族的相互交融,新加坡的缤紛多彩還得益于東西方文化的充分交流。巧合的是,新加坡館建築師陳家毅的經曆就是一個縮影。 陳家毅告訴記者,他學成于新加坡本土和倫敦,在英國居住了20余年,並在新加坡、倫敦、伊斯坦布爾同時執業。正是如此交雜的東西方文化背景,使得陳家毅對于建築設計總抱著“無界”的心態,也由此獲得了新加坡館“城市交響曲”的靈感。 “各種文化的差異,並不能構成它們之間的界限,界限往往源自內心的狹隘與封閉。”陳家毅這樣認爲。 潘景開向本報表示,新加坡館的設計理念是希望遊客參與其中,去“發現新加坡”,甚至開動腦筋成爲城市智慧的創造者。 一句話推薦亞洲風情 以色列館:名爲“海貝殼”的流線型建築體與“海寶”的名稱相呼應,充分展示了猶太文化。 印度館:設計靈感來自桑奇佛塔,參觀者宛若置身于佛法聖地,找回內心的甯靜。 阿聯酋館:逼真的沙丘形展館裏以獨特的方式告訴世人能源利用的故事。 韓國館:韓文特有的幾何特征體現在展館建築上,館內韓食、韓服、韓樂一網打盡。 日本館:銀白色的“太空堡壘”被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包裹,成爲會“呼吸”的展館。 泰國館:巨幅電子屏將透過水幕描繪絢爛多彩的泰國曆史,洋溢濃郁的泰國風情。 馬來西亞館:充滿馬來西亞的獨特風情和團結的民族精神,展館中央舞台是最大亮點。 尼泊爾館:截取首都加德滿都這座“寺廟之城”兩千余年曆史的最輝煌時刻。 印尼館:頂部將有數根竹子穿牆而出,每天都有印尼特色歌舞。 土耳其館:設計靈感來源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沿用8500年前的建築風格,顯示古代文明與未來生活的融合。 沙特國家館:主體建築猶如一艘高懸于空中的大船,底部和甲板種滿了沙特標志性植物棗椰樹,沙漠中的綠洲彰顯生命活力。 巴基斯坦館:外觀按16世紀的拉合爾古堡同等比例複制,館內會帶遊客追憶“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