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7日訊/獨家報導)因爲新冠肺炎疫情,馬新兩國實施行動管制措施,打亂許多人的計劃,越堤族被迫與家人分離,更讓父母錯過與孩子相處時光,也來不及參與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
自11年前就往新加坡工作的沈芊宜(33歲),生産後就把孩子交給母親照顧,在疫情爆發前,每周休假時都會和丈夫回國照顧兒子,隨後再回去新加坡工作;不料我國政府宣布,從去年3月18日起實施行動管制令且關閉國門,令她和家人感到措手不及。
“我和丈夫錯過孩子重要階段和日子,包括他的周歲生日、他開始學走路、講話,吃手指食物(Finger Food)的時刻。”
沈芊宜爲兒子補辦的1歲生日派對,並現場連線人在新加坡的丈夫爲兒子慶生,讓彼此留下美好回憶。
父親一年沒見兒子
沈芊宜目前在新加坡擔任華文語文學校的幼教老師。她接受《中國報》越洋訪問,分享她對孩子朝思暮想的心情時說,她的兒子目前1歲9個月大;兒子出生後一直由外婆照顧,婆孫二人住在柔佛哥打丁宜。
受行動管制影響,她離境時,兒子只有約8個月大,直至去年9月才有機會回鄉與兒子相聚;其丈夫則在去年3月至今,已有一年沒有見到兒子。
管制令落實之前,她在去年3月15日回馬後,隨即在兩天後回到新加坡。
“(去年3月17日)那天新柔長堤大塞車,巴士停滯在柔佛新山一帶,無法駛往關卡,我們(乘客)從附近大道開始走路到新山關卡,人很多,根本等不到巴士,人人都大包小包,走路到新柔長堤;花了很長時間才能入境新加坡。”
她坦言,後來管制令不斷延長,且每次延長,就感到失望,畢竟被迫和家人分開,所以希望疫情趕快好轉,邊界重開。
沈芊宜在回到新加坡時,在隔離中心隔離期間與家人視訊通話,一家人比起“愛心”手勢;嘗遍分離之苦,他們希望這一分爲三的畫面不會持續太久。
送托兒所 體驗上學樂趣
爲了讓孩子嘗試過團體生活,能與同齡小孩作伴玩樂,沈芊宜送兒子到托兒所,體驗上學生活樂趣。
“我回家時,發現兒子的生活中心沒有同齡孩子陪伴、生活沉悶,我們不能一直讓他用電子産品來消磨時間,我讓他嘗試到托兒所4個小時,學習過團體生活、與別人相處和同齡孩子共餐、玩樂。
沈芊宜說,其兒子在去年11月試課一周後,托兒所受管制令限制暫停服務,所幸兒子在托兒所重開時,在獲得教師的包容及溫暖下願意給予配合,逐步適應團體生活,且每次都期待去上學,讓她很欣慰。
“兒子一開始(在托兒所)戴面罩,後來托兒所和家中都讓他適應戴口罩,他現在能和其他哥哥姐姐一樣戴口罩上學。
“在這種無奈的環境下,我慶幸孩子仍可體驗上學的快樂。”
耗9000隔離檢測才返馬
持有新加坡永久居留權的沈芊宜說,馬新兩國雖在去年8月10日,實行互惠綠色通道(RCL)和周期性通勤(PCA),讓符合資格者通關,但有關措施皆不適用于新加坡永久居民,也不能讓一般民衆出入境探親。
她指出,她若要往返馬新兩國,需在兩國分別進行14天隔離,且新冠肺炎病毒檢測呈陰性後,才能如願出入境。
沈芊宜續指,直到去年8月31日,我國處于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MCO)期間,邊境仍關閉,她便向雇主申請近3個月半的長假,回鄉和家人團聚。
“慶幸雇主很通情達理,作出工作安排,我在隔離中心住兩周後,去年9月尾順利回家。”
她透露,在過去一年,她共花了一個月時間在隔離,隔離費和檢測費已耗費約9000令吉。
“我的長假原定12月尾結束,但(由于入境新加坡者必須隔離14天),我必須提早回去,在去年12月19日回去新加坡隔離,今年1月2日隔離結束後就開工。”
沈芊宜(右)和丈夫成功在購置新加坡房産,近期剛拿到鑰匙,准備把孩子接到新加坡一起生活。
視訊母親 引導孩子進食
在疫情下,通訊科技或多或少能彌補越堤族無法和家人見面的缺憾,讓分隔兩地也可透過視訊通話,維系感情。
沈芊宜說, 她也透過網購方式購買生活必需品,減輕其母親的負擔。
“我的媽媽年紀大,但她會拍視頻、錄制語音訊息和視訊通話,讓我們可以一直看到孩子的成長。”
她指出,其媽媽在家鄉獨自照顧兒子期間,兒子到了需學習自主進食的成長階段,此時讓她的媽媽面對挑戰。
“當兒子開始厭倦食物泥,我們讓他接觸手指食物,但我的媽媽會害怕小孩噎著,我們花了一些時間說服媽媽,讓孩子接觸手指食物。”
沈芊宜披露,她和丈夫在新加坡實施阻斷措施時居家辦公,每日三餐都會和媽媽視訊通話,指導和幫助媽媽,引導孩子進食。
“我們慶幸兒子能掌握自主進食的技巧。當時心理壓力大,很想(親自引導孩子進食),但是做不到,很感謝媽媽願配合我們的育兒理念。”
錯過兒子1歲生日
沈芊宜說,她錯過兒子的1歲生日後,決定替他補辦簡單的生日會,並與身在新加坡的丈夫連線,讓丈夫透過視訊爲兒子慶生。
“(行動管制措施和疫情)打亂我們很多計劃,兒子是端午節寶寶,本來想說預約新加坡攝影公司的端午節拍攝配套,在兒子生日時拍全家福,現在暫時無法做到。”
“我們想讓他(兒子)留下回憶,替他辦迷你生日會,只和家人慶祝。”
沈芊宜提及,她和丈夫常年在新加坡工作,適應當地生活和工作方式,如今已在新加坡購置房産,待房子裝修完畢,一切安排妥當後,就會接兒子和媽媽到當地生活。
她說,其兒子和丈夫已是新加坡公民,她正辦理移民手續;她和丈夫希望能把孩子帶在身邊,陪伴他長大。
“我當時回家,兒子一開始見到我本人時,他會有些腼腆,這是正常的。
“日後,接他(兒子)到新加坡生活時,我們不擔心會面對同樣(過去分開多時,與孩子感情生疏)問題;最重要我們要幫助他適應過渡期,要一直參與彼此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