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僅日本和韓國是美國的一只“羊”,實際上全世界凡是運行在美國金融資本體系下,采用美元作爲本國外貿結算貨幣的國家,其實都是美國人養的“羊”,美國人就是利用自己在戰後建立的美元貨幣結算體系,通過發行美元的方式,和世界各國玩“薅”羊毛的遊戲,這就是現代金融資本遊戲的本質。
但是爲什麽世界上的這些國家,都最終會臣服于美國構建的經濟體系之下,任由美國在自己身上“薅羊毛”,這其中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但總的來說,逃不開“威逼”和“利誘”兩個方面。
利誘,戰後的美國手中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最強大的資本實力,吸引著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加入這個經濟體系。
二戰之後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實力在最巅峰的時候(上世紀50年代前後),其國家GDP總量占據著全球GDP總量的60%以上,真正的做到了一一國之力橫掃全球。
而與之相比,包括歐洲和亞洲在內其他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幾乎在戰爭中被夷爲平地,爲了重建國家,這些在戰爭中走出來的世界各國,不得不接受美國帶有各種條件的《馬歇爾計劃》,以此來換取重建國家經濟的資金。
這就導致了在二戰結束之後,包括英國在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他們以前構建的金融體系,在戰後都無法與美國的經濟體系相抗衡,導致本國的銀行業、金融業逐漸被美國資本侵蝕和占有,淪爲美國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此外,隨著經濟的繁榮,使得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相繼在美國爆發,讓美國的經濟再一次呈現出快速的增長,而這種局面更加快了美國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
這就讓美國在戰後的數十年裏,建立起了一個足以覆蓋全球的經濟網絡,這個經濟發展網絡以美元爲核心,各種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合作組織(世界銀行、WTO等組織)爲骨幹,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世界經濟體系,引發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
從本質上講,美國構建起來的世界經濟網絡,普惠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因爲這種經濟網絡的自由性,讓世界各國的資本都能在網絡中自由的流動和創造新的價值,從而讓各國都認可了美國構建起來的全球經濟體系。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美國通過美元“薅”世界各國的羊毛,但是加入美國構建的“朋友圈”,仍然還是利大于弊,所以有時候即使被“薅”以下,也是可以忍受的。
威逼,美構建起來的世界經濟體系,在大多數時候時具有較強的排他性的,這會降低“未入圈”國家,會因爲在進行對外經濟交流時處于劣勢,而無法正常發展本國經濟。
美國在戰後建立起來的美元經濟體系,從本質上講,等于是將一個經濟運行體系,從一個國家擴展到了全球範圍內,但是這種經濟體系,仍然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那就是對所有未加入美國“經濟圈”的國家,存在較強的排斥性,而且這種排斥性隨著美國經濟圈的擴大,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因爲美國在戰後國力一直都處于世界頂峰的狀態,手中掌控著世界經濟霸權,政治霸權和軍事霸權,這種戰略上的優勢,會使得所有居于美國“經濟圈”的國家,都會在美國的要求下,去排斥那些沒有加入美國“經濟圈”的國家。
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那些沒有加入美國經濟圈的國家,在對外貿易上面臨著更多的障礙,同時本國的經濟發展也會因爲資本的匮乏,而變得日益緩慢。
在曆史上,蘇聯之所以最終會解體,除了政治上變得僵化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領導的西方資本,數十年如一日地對蘇聯實施經濟封鎖,最終導致了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因爲經濟“缺血”而崩潰。
連世界排名第二的蘇聯,都在美國領導的西方資本體系的圍剿下失敗,那麽那些比蘇聯還要弱小的國家,對于美國的畏懼也就可想而知。在明知道無法與美國構建的經濟體系進行抗衡的情況下,大多數國家也就只能忍受美國在他們身上“薅羊毛”,只要不把他們的命拿走就好。
因此,對于世界上的那些小國而言,一方面加入美國經濟體系對本國有利,一方面如果不加入,就有可能會面臨被孤立的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也就只能乖乖地加入美國經濟體系,忍受被美國人“薅羊毛”的痛苦。
畢竟與自己的小命比起來,“薅羊毛”也只不過是暫時痛以下而已,只有等到美國衰落到一定階段,以及有國家敢于帶頭拒絕美國“薅羊毛”的時候,自然會有新的國家站出來反對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