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笑潮州鹵鴨傳人
盼家族生意走出攤位
一味相傳 小販傳承系列12
亞笑潮州鹵鴨攤主白添丁與次子白瑞海。
新
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但小販文化要在國人生活中源遠流長,小販的接班問題越是迫切。《現在·食樂園》每周六推出小販傳承系列,介紹本地傳承二三代的小販攤位,聽攤主分享如何將傳統滋味代代相傳,道出美食中蘊含的人情味。
經營亞笑潮州鹵鴨攤位32年的白添丁十分幸運,自己的三個孩子都對鹵鴨有興趣,願意繼承家業。第二代傳人白瑞海不僅勤學苦練鹵鴨功夫10年,而且要爲家族生意開拓一條“走出攤位”的經營方式。 上午9時許來到位于黃金熟食中心的亞笑潮州鹵鴨采訪,攤主白添丁與太太、次子白瑞海已在攤位前忙碌,陸續有不少食客來打包鹵鴨。 白添丁(70歲)每天清晨5時多就到攤位清洗鴨只和准備鹵鴨。攤位每天固定會鹵上20多只鹵鴨,鹵鴨過程耗時兩小時,選用的菜鴨來自馬來西亞。 他坦言,自己已賣了32年鹵鴨,多年來堅守潮州傳統美味,以南姜、蒜頭、八角、桂皮及川椒等材料調味鹵汁,再把肥美的鴨只放入,將鴨肉鹵到入味。 至于鹵鴨手藝與配方,則是40年前白添丁在潮州菜館工作時向酒樓師傅學來的。他說:“我用了鹵鵝的方法來做鹵鴨,調整了配方和做法,創制出自己的鹵鴨味道。”
從潮州街再到本地多個熟食中心及咖啡店,亞笑潮州鹵鴨搬遷了好幾次。目前的兩個攤位,一個在黃金熟食中心,另一個則位于明地迷亞巴刹與熟食中心內,由白添丁的大兒子和三兒子管理經營。
亞笑潮州鹵鴨肉質細嫩,口感緊實有嚼勁。
鹵汁質感輕盈
鹵鴨的精華就是鹵汁。白添丁說,他的潮州鹵鴨和市面上的鹵鴨最大的不同在于,別人的鹵汁是打粉制作,口感粘稠,亞笑潮州鹵鴨的鹵汁質感輕盈,鹹香十足。每一家鹵鴨店的鹵汁配方都各有特色,白添丁指福建式的鹵汁較甜,潮州式的鹵汁則趨向鹹味。
他也說,烹煮潮州鹵鴨最考功夫的是火候,要知道鹵鴨是否已煮熟,靠的是經驗,看胸肉部分便知。
亞笑潮州鹵鴨除了曾獲得美食家蔡瀾點評贊好,每年過年過節,許多老顧客,甚至明星藝人也都會打電話來訂鹵鴨。除了潮州鹵鴨、鹵豆幹、鹵蛋等,也有
不少人喜歡將鹵鴨肉,搭配粿汁一起享用,吃時蘸上白添丁自制潮州蒜頭辣椒,很是開胃。
白添丁說,做鹵鴨既多工又辛苦。好在他的三個孩子都對鹵鴨有興趣,願意繼承家業。“我老了,差不多要退休啦!以後生意就交給他們去做和發展。”
說到1988年沿用至今的“亞笑潮州鹵鴨”招牌,白添丁笑得開心,他說:“我以前很愛和老人家說笑話,講故事逗他們笑,他們都叫我‘亞笑’。”
與父母合作默契
亞笑潮州鹵鴨第二代傳人白瑞海(33歲)服完兵役,20歲就到攤位幫忙,當了十多年小販。白瑞海六七年前正式接手父親的生意,全職在攤位幫忙。
“一次媽媽手痛,我就到攤位幫忙。我覺得學習鹵鴨,好過我在外頭打工,當時便放棄了餐食供應公司的工作,和父親學做鹵鴨。”
說到學做鹵鴨最辛苦之處,他斬釘截鐵地說:“斬鴨!斬鴨講求功夫,要快又要准。煮鹵鴨時火候的控制也很重要。”他坦言,一開始學煮鹵鴨還得用計時器,做久了自然會拿捏時間。他也說,黃金熟食中心這帶的老人家多,會盡量將鹵鴨肉煮得軟嫩一些。
與父母一同工作的他說,繁忙時段脾氣自然會暴躁一些,大家有時會互喊,但私下感情不錯,大家各有所長,分工合作。“我媽注重整齊,切鹵味時都會切得美美的;爸爸著重味道,我則很愛幹淨和整齊,會確保出品整整齊齊。”
與其開設多家分店,白瑞海更希望能爲家族生意開拓出一條“走出攤位”的經營方式。他透露,最近在策劃爲品牌設計標識,計劃將食客們喜愛的潮州蒜米辣椒和鹵汁制成瓶裝醬料,外銷或批發到其他國家。
他認爲,開設分店擴充營業,人力和如何維持食物水平是一大挑戰。“爸爸的想法是,何必做得這麽大,若味道參差不齊,把自己的名聲做壞損失更大。”
聊著聊著,攤位前已出現長長人龍,那用心調配的濃郁鹵汁和潮州鹵鴨的香氣,已經在召喚食客味蕾。
父傳子手藝
炒粿條如打太極
2021年1月30日 3:30 AM
文/葉曉虹 攝影/龍國雄
聯合早報
小販傳承系列6 一味相傳
豬油渣是歐南園炒粿條面的美味關鍵。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但小販文化要在國人生活中源遠流長,小販的接班問題越是迫切。《現在·食樂園》每周六推出小販傳承系列,介紹本地傳承二三代的小販攤位,聽攤主分享如何將傳統滋味代代相傳,道出美食中蘊含的人情味。
黃俊銘去年結束面包師的工作,到父親黃振財經營的歐南園炒粿條面攤,學習炒面的技巧。轉行當小販雖然辛苦,卻拉近父子間的關系。
到攤位前點一盤炒粿條,只聽到镬鏟和大镬互相碰撞的聲音,香噴噴的油煙從镬中冒起,沒幾下一盤熱騰騰的炒粿條上桌。炒粿條镬氣四溢,濕度適中,雞蛋分布均勻,除了有鮮蚶,還加了爽脆可口的豬油渣。
歐南園炒粿條面第二代攤主黃振財(68歲)的父親黃葆權,自1953年就在路邊售賣炒粿條,養大四個子女。
“那年我剛出生,父親做了四五個月街邊小販後,就在朋友介紹下搬到金華戲院附近的咖啡店賣炒粿條。後來丹戎巴葛咖啡店翻新,父親將攤位遷至歐南園第21座組屋咖啡店。”2000年,攤位再搬遷到芳林巴刹與熟食中心內,從此挂上“歐南園炒粿條面”的招牌。
黃振財念小學時就跟在父親身邊幫忙,他當過電工,賣過叻沙,2000年父親退休,他開始接替父親掌勺。
炒粿條時,火候的掌控最重要,采用中火剛剛好。他強調,炒粿條要夠味,口味重一些,鹹度要夠,豬油是一盤炒粿條的美味關鍵。
黃振財經驗老到,一次可在大镬中炒足20盤分量的粿條面底,把面底炒好後,再根據食客要求,無論是加辣、不辣,不放豆芽……他都以镬香味美爲軸心,炒出一盤盤噴香的炒粿條。父親早年使用火炭炒粿條,搬到歐南園後才改用煤氣。
炒粿條原是廣東潮汕小吃,當地的炒粿條只加雞蛋,炒白不炒黑,也不加辣椒。黃振財加入其他配料:雞蛋、豆芽、豬油渣、血蚶及魚餅。不吃甜醬的話,可以點盤炒白粿條,即搭配辣醬和雞蛋一起炒,同樣美味。
黃振財每天淩晨2時起床,3時多抵達攤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炸18公斤的豬油。
兒子不當面包師與父親共掌勺
以往到攤位買炒粿條,只看見黃振財忙著炒粿條的背影,還有負責接單、收錢的太太和小姨子。這次到訪,攤位前多了兩個大男生的身影,他們是黃振財的兒子。
小兒子黃俊銘(35歲)爲傳承生意,去年1、2月起到攤位幫忙。大兒子原本在中國發展,因疫情暫時留在本地,就到攤位幫忙,疫情拉近一家四口的感情。
歐南園炒粿條面第二代攤主黃振財一家四口。
黃俊銘原本當面包師,去年2月離職後到攤位幫忙。他說,炒粿條與烘焙最大不同,是炒粿條沒有標准食譜,镬的熱度,下料的分量與時間掌握靠的是經驗累積,這也是他正在學習的。
他曾到新加坡酒店協會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Shatec)修讀糕點和烘焙課程,畢業後當了八年面包師。“工作合約到期,又看到父親有點年紀了,想趁他還有精力時跟他學炒粿條。這個生意從爺爺傳到爸爸,沒人接手真的很可惜。”
掌握炒粿條的技巧,靠的是邊看邊學,自己炒後試吃。經過幾個月訓練,黃振財已讓兒子爲顧客炒粿條。他露出滿意的笑容說,兒子現在已經上手,只是還沒有一次過炒20盤粿條面底的手力。“炒粿條就像打太極一樣,無須使勁,跟著步驟就好。”
黃俊銘去年到攤位幫忙,正式接手家族生意。
當小販快一年了,黃俊銘苦笑說,做小販不簡單。“有時會有點累,下午5點多回到家,晚上7、8點就要睡覺,每天只有兩小時個人時間。”
遇到“不要小弟炒,要老板炒”的顧客,黃俊銘看作成長必經之路。“當年爸爸接手爺爺生意時,也碰過同樣情況。我需要的是時間和經驗,炒久了就熟能生巧。”
如今父子並肩作戰,家庭凝聚力也提高了。“我天天面對爸爸,更能理解他。雖然以前就知道父母做小販很辛苦,真正來做就有不同感受。”他的首要目標,是把父親的手藝傳承下來。
歐南園炒粿條面每天都有許多老顧客來捧場。疫情暴發前,還有印度尼西亞峇淡島的顧客特地坐船來買炒粿條。正如黃振財所說,做小販,做越久就越有人(顧客),不要輕易放棄,大家吃了好吃,有了口碑,生意自然就會上門。
地址:531A Upper Cross St #02-17 S051531
往期精彩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原文閱讀